郭孝云,李長生
(信豐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西 信豐 341600)
解脲脲原體(U.urealyticum,Uu)是一種能在無活細胞培養(yǎng)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之一,體積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直徑為0.125~0.5μm的圓球形結構,它可引起人類非淋菌性尿道炎,陰道炎,宮頸炎,慢性前列腺炎,不孕不育,習慣性流產(chǎn),死胎等多種疾病[1]。近年來由于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導致Uu耐藥性不斷增高,為了解本地區(qū)Uu感染的發(fā)生率及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趨勢,本文回顧性分析2009至2010年間分離的136例Uu相關資料,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為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間本院門診就診27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者,年齡18~48歲,其中男性93例,平均年齡29歲,女性177例,平均年齡23歲。
1.2 標本采集
1.2.1 男性 用無菌棉拭子插入尿道2~4cm輕輕旋轉一周后取出,立即插入無菌試管內蓋好;前列腺液標本采集由醫(yī)生為患者按摩后用無菌男性棉拭子沾取后放入無菌試管內蓋好。
1.2.2 女性 用陰道窺鏡器擴張后,先用棉拭子試去宮頸口分泌物,另取棉拭子插入宮頸2cm處,輕輕旋轉一周后取出立即插入無菌試管內蓋好。
1.3 試劑和操作方法 泌尿生殖道支原體鑒定及藥敏試劑盒由珠海迪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方法嚴格按說明書要求進行。
1.4 統(tǒng)計分析 定性資料均用率表示,率之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2 70例標本中,Uu陽性136例,總陽性率為50.4℅。其中女性106例,陽性率59.9%,男性30例,占 32.3%,女性感染率顯著高于男性(χ2=18.6,P<0.005)。
2.2 體外藥物藥敏試驗 136株UU對12種常用抗生素體外藥物敏感試驗結果見表1。
表1 136株Uu體外藥物敏感試驗結果
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Uu感染與人類自發(fā)性流產(chǎn)、NGU、新生兒體重不足、不孕不育等多種泌尿生殖道疾病關系密切。了解本地區(qū)支原體感染狀況及支原體對常用抗生素耐藥性變化對臨床明確診斷、合理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本組資料結果表明,270例患者送檢標本中,支原體培養(yǎng)陽性136例,陽性率為50.4%。與國內同類報道[2-3]比較,本地區(qū)支原體培養(yǎng)陽性率偏高,這可能與采用不同的檢測方法、使用不同的試劑盒及地域差異有關。本組資料中女性患者標本陽性率59.9%,顯著高于男性32.3%,這可能是因為兩性生理解剖結構,泌尿生殖道微環(huán)境差異較大,支原體定植寄生的機會不同,造成不同性別,支原體培養(yǎng)陽性率具有較大差異[4]。
近年來,Uu耐藥性呈逐年上升趨勢,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本文的藥物敏感實驗結果分析表明,常規(guī)治療支原體感染的三大類抗生素中,喹諾酮類抗生素由于使用普遍,敏感性最低,均小于50%,不適合作為經(jīng)驗用藥的首選;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中,紅霉素、羅紅霉素、阿奇霉素敏感性較低,而交沙霉素、克拉霉素仍具有較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分別為97.1%和70.6%,可能與這兩種抗生素在本地區(qū)使用較少有關;四環(huán)素類抗生素對支原體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四環(huán)素、多西環(huán)素和米諾環(huán)素的敏感性分別為79.4%、92.6%、94.9%,可以作為本地區(qū)治療支原體感染經(jīng)驗用藥的首選。由此可見,支原體耐藥已達相當嚴重的程度,臨床應引起重視,合理規(guī)范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藥性進一步播散。此外,支原體為條件致病菌,人類泌尿生殖道可正常寄生,有研究表明[5],性活躍期的健康人Uu分離率男性為25~53%,女性為40~80%,因此Uu培養(yǎng)陽性并不可作為診斷支原體感染的唯一依據(jù),臨床應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綜合分析。
[1]盧卓錦,陳 棠,陳 斌,等.解脲支原體與臨床疾病關系研究進展[J].臨床研究,2001,28(5):32-33.
[2]陳國賓.575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體鑒定及藥敏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1,29(1):91-92.
[3]張 勇,劉劍榮,陳 玲.779例泌尿生殖道支原體感染及藥敏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0,28(3):328.
[4]陳東科,陳 麗,胡云建.泌尿生殖道支原體感染趨勢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6,29(2):170-172.
[5]Abele-Hom M,Wolff C,Dressel P,et al.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versus culture for detection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and mycoplasma hominis in the urogenital tract of adults and the respiratory tract of newborns[J].En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1996,15:59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