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蘇靜
江蘇省灌云縣人民醫(yī)院,江蘇灌云 222200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炎癥性皮膚病,伴明顯瘙癢,易復發(fā),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多認為是機體內部因素如免疫功能異常、皮膚屏障功能障礙等;外因如環(huán)境或食品中的過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環(huán)境溫度或濕度變化、日曬等。微生物可以通過直接侵襲、超抗原作用或誘導免疫反應引發(fā)或加重濕疹。筆者所在醫(yī)院皮膚科門診2010年6月~2011年2月應用夫西地酸乳膏(澳洛,香港澳美制藥廠,HC20090034),聯(lián)合0.02%丙酸氯倍他索乳膏(上海通用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H31022639)治療濕疹120例,臨床療效較為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根據(jù)慢性或亞急性濕疹的臨床表現(xiàn)[1]和納入、排除標準,入選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治療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12~62歲,平均(40.90±11.90)歲;病程5個月~6年,平均(2.45±1.69)年;亞急性20例,慢性濕疹40例。對照組:男28例,女32例;年齡18~59歲,平均(41.78±12.03)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2.23±1.75)年;亞急性濕疹26例,慢性濕疹3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病程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皮損未累及顏面部位;治療前2周內未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1個月內未口服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皮損未泛發(fā)且沒有嚴重內臟疾病者;女性患者均未妊娠和哺乳。
對丙酸綠倍他索或夫西地酸過敏者;2周內應用其他皮質類固醇或者全身使用類固醇及H1受體拮抗劑;有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及內分泌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皮損分布于面部及皮膚皺褶部位者;合并真菌感染皮膚病。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組每日交替使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和夫西地酸乳膏各2次,每種藥物間隔2 h以上,將藥物涂于患處并輕輕按摩;對照組單獨使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每日早晚各1次,外用。連續(xù)用藥2周后進行療效判定并記錄不良反應。
根據(jù)患者自覺癥狀(瘙癢)和皮損情況(紅斑、水腫/丘疹、滲出/結痂、表皮脫落、苔蘚化),皮損面積及嚴重程度等相關指標采用4級評分[2],以積分值的減少百分數(shù)作為療效指數(shù)來判定療效。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療效指數(shù)≥95%;顯效:療效指數(shù)≥60%且<95%;好轉:療效指數(shù)≥20%且<60%;無效:療效指數(shù)<20%。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shù)×100%。
應用Excel 2003和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
治療組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有效率為83.33%,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4.227,P<0.05)。見表1。
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濕疹由各種內外因素引起,在急性階段以丘皰疹為主,在慢性階段以表皮肥厚和苔蘚樣變?yōu)橹鞯酿W性皮膚病。半個世紀以來,皮質類固醇制劑作為治療濕疹及其他各類慢性皮炎的主要藥物,得到了最廣泛的應用,并取得巨大成功。但由于此類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也增加了不少不良反應,限制了其臨床使用。除因遲發(fā)變態(tài)反應外,濕疹還有經搔抓后與皮損處微生物感染密切相關。畢志剛等[3-4]研究表明皮損部位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帶菌率明顯增高,說明兩者之間關系密切。早期聯(lián)用搞菌藥提高療效,夫西地酸乳膏是一種新型的局部外用抗菌藥,適用于各種細菌性皮膚感染,并且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很強的抗菌活性。
筆者選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作為對照組,它是市場上應用廣泛的皮質類固醇的外用制劑之一,用于治療濕疹、皮炎等,具有超強效,有明顯抗過敏、止癢、抗增生作用[5]。
本研究通過交替使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和夫西地酸乳膏治療濕疹,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有效率為95.00%,與單獨使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治療濕疹(有效率為83.33%)進行比較,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且降低了局部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而出現(xiàn)的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多毛及激素依賴性等不良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交替使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和夫西地酸乳膏治療濕疹療效好,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1] 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第6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0-113.
[2] 趙辨.濕疹面積與嚴重指數(shù)評分法[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1):3-4.
[3] 畢志剛,田美華,林麟,等.濕疹與特應性皮炎皮損處細菌學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10):595-597.
[4] 弓娟琴,林麟,郝飛,等.濕疹和特應性皮炎皮損處細菌定植情況與藥物聯(lián)合治療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9):515-518.
[5] 靳培英.皮膚病藥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