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黎先生是個怕熱又怕冷的人,夏天的時候家里不開冷氣就睡不著覺,但冬天時稍不注意就頻頻感冒。特別是每年秋冬之季,他每次洗衣服或洗臉的時候碰到冷水,就會感覺到手指疼痛、發(fā)麻、起紅疹,而且頭暈、手心多汗、失眠。黎先生原以為是身體虛、感冒,看了內科,吃了一些補益藥未見好轉,這才引起了重視。
其實黎先生患的是一種“冷過敏”病癥,即遇冷性刺激后便周身發(fā)風疹,瘙癢不止,也稱為“寒冷性蕁麻疹”,中醫(yī)叫作“冷疹”。雖然這種病臨床上比較少見,但其發(fā)病機理其實與過敏性鼻炎差不多,也是因為身體虛弱、肺衛(wèi)不足以抵擋外邪所致。這類人通常是因為夏季沒有好好地保護自己的陽氣,以至于秋冬時被寒冷一刺激,身體就受不了了。
“冷”并非真正的過敏源
凡是過敏性疾病都講究避開過敏源,但醫(yī)學專家提醒說,這種寒冷性蕁麻疹的過敏源并不是“冷”,冷只是誘發(fā)因素,冷空氣或冷刺激里所夾帶的粉塵、微生物、細菌等,才是過敏的因素。
冷的因素只是正好打開了過敏源通往人體的通道,比如皮膚遇冷后收縮,過敏源趁機依附在皮膚上,等到冷的感覺過去,毛孔又重新張開時,過敏源就一下鉆了進去。正常的人肺氣充沛,對外邪抵抗力強,這些過敏源的侵入只在皮膚表層就被“驅逐”了,而有過敏體質的人,則“防線崩潰”,發(fā)為疾病。
因此,醫(yī)學專家表示,要預防“冷過敏”,首先還是要增強體質,積極治療過敏體質。
秋冬之季也是耐寒鍛煉的好時機
中醫(yī)認為,本病主要是由于素體虛弱、營衛(wèi)不調、衛(wèi)外不固、遇風寒外感而發(fā),在預防上主張從提高身體素質入手。專家還認為:人體內有一套完善的體溫調節(jié)系統(tǒng),外界氣溫的變化能激發(fā)人體自身的體溫調節(jié)系統(tǒng),從而增強它的功能。氣溫稍有改變就被動地添減衣服來保暖消暑,會削弱人體體溫調節(jié)系統(tǒng)的能力,反而不易適應氣候的變化。正因如此,秋冬之季也正是我們進行耐寒鍛煉的好時候。
耐寒鍛煉的方法很多,如冷水洗澡或擦身、冷水洗臉洗手、冷天穿單衣進行體育鍛煉、少穿或穿短衣褲到戶外進行冷空氣浴等。體質較弱的老年人可以采用戶外鍛煉的方法,通過身體對外界氣溫變化的適應,增強身體的抗寒能力。早晚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或快走、慢跑、打太極拳等。配合簡易的耐寒按摩,用手摩擦頭面部及四肢的暴露部位,每日數(shù)次,每次數(shù)分鐘,直到皮膚發(fā)紅發(fā)熱為止。還可按摩風池穴和迎香穴,有助預防受寒引起的感冒。
中藥調理“冷過敏”
已經患上了寒冷性蕁麻疹的人,可以用“祛疹湯”治療。
取黃芪15克,杭白芍、川芎(炒)、白術、當歸、防風、生姜各10克,麻黃、桂枝、甘草各6克,蟬蛻3克,大棗5枚(該劑量僅供參考,因個人體質不同,服用前需咨詢醫(yī)生)。煎水溫服,一日1劑。服藥后以微微出汗為佳,并注意保暖,每10劑為一療程,至風疹消失為止。
而對于體質比較虛弱,但還沒有患上寒冷性蕁麻疹的人,可以服用一些滋補的中藥來調理體質,比如玉屏風口服液、十全大補丸、歸脾丸等滋補氣血之品。
飲食中,可自制白果奶飲抗過敏。用白果、白菊花、雪梨和牛奶、蜜糖適量。將白果去殼,用開水燙后去衣、去心;白菊花洗凈,取花瓣備用;雪梨削皮,取梨肉切粒。將白果、雪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后,改用文火煲致白果爛熟,加入菊花瓣、牛奶,煮沸,用蜜糖調勻即成。白果含蛋白質、脂肪、糖類、多種氨基酸、胡蘿卜素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其味甘、苦、澀,性平,有抗過敏、抗衰老、抗微生物的作用。
(編輯 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