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詩人、大文學家蘇軾認為,陶淵明的詩可以給自己治病,身體不舒服,就捧起讀一首,還舍不得多讀。陶淵明的詩源于自然,崇尚自然,超脫自然。讀懂陶淵明的詩不但需要文學素養(yǎng),而且需要有融于自然的胸懷。陶淵明的詩如此自然清新,正是他自然養(yǎng)生心性的體現。陶淵明“性本愛丘山”,喜歡遠離塵囂的生活,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田園生活中度過,農閑時喜歡關上柴門,一個人呆在空寂的茅屋中摒棄雜念,獨自養(yǎng)神。他的妻子,與其志趣相投,吃苦耐勞,經常與他一起在田間勞作。
他當了幾個月的縣令,就請辭回家,時年41歲,寫下為人稱頌的名篇《歸去來辭》。陶淵明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他從不怨天尤人,也不想身后留名,把功名利祿當作過眼煙云。他無怨無悔、安貧守道。最后一次棄官時,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只籠中鳥重返了自然的懷抱,回憶起十三年官場生活,無疑是“誤落塵網”。他認為,人生短暫,應當委順自然,去與留,都應快樂地接受。
陶淵明順應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與道家思想有一定的聯系,從養(yǎng)生學的角度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值得借鑒。但從人生價值觀角度看,存有一定的消極意義,應持否定態(tài)度。
陶淵明在回歸自然中,排除雜念、心不染塵,反復出仕、修官而不忘守道,他已經在對大自然的陶醉中不知不覺地修養(yǎng)提高了自己的心性。他可以預知自己去世的時間,平靜地在前一天為自己寫好挽歌詩三首,詩中描述了自己死時家人的反應,后人盛贊其“視死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