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濤
筆者聽過不少科學課,發(fā)現(xiàn)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拖堂是公開課活動中的“??汀保诔B(tài)課中卻比較少見。這一現(xiàn)象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是老師的心理素質不過關,導致了公開課教學活動的失常?是常態(tài)課中老師胸有成竹、游刃有余?還是常態(tài)課比公開課更完美?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多次走進常態(tài)課堂,與執(zhí)教教師進行交流,結果令人驚訝:許多常態(tài)課中,老師雖然沒有擠占學生的休息時間,但常常出現(xiàn)一系列非理性的現(xiàn)象,如:剔除費力費時的內容,簡單地降低教學目標,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進程與鈴聲同步(只要下課鈴一響,講到哪算哪)……顯而易見,這些非理性現(xiàn)象比拖堂的弊處更多,我們教者不僅要高度重視,更應采取相應的對策。
一、教材處理簡單,應對的策略是對教材進行折斷重組
【案例】《摩擦力的秘密》(蘇教版四年級下冊)
首先揭示摩擦力和阻力的概念。
接著討論摩擦力的“功”與“過”。
師:(演示木塊在桌上運動)小組討論一下,有什么辦法減小木塊的摩擦力?
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
師:現(xiàn)在交流一下你們的方法。
生:給木塊裝上輪子變成小車,就能減小摩擦力。
師:想法不錯。還有別的方法嗎?
沒有學生舉手發(fā)言。
師:既然想不出別的方法,我們就來研究裝輪子的方法。
【評析】減小木塊摩擦力的方法有很多,可學生為什么想不出更多的方法?主要原因是學生不知道影響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教材中沒有涉及這方面的內容,教師也就沒有引導學生研究。試問,學生不了解影響摩擦力的因素,又怎能想出更多減小摩擦力的方法?這就說明教師課前沒有精心鉆研教材內容,對教材內容的處理過于簡單,使得學生想不出更多的方法,他們也只能研究出一種方法。
這雖有利于教學過程的流暢性,表面看節(jié)省了課堂教學時間,實際上反映出的是:學生對于摩擦力的理解不透徹,思維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探究能力沒有得到提升。簡言之,教學任務沒有真正完成。
【對策】眾所周知,科學課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體現(xiàn)的是“折斷與重組”理念??茖W教材只是一個教學資源,里面所呈現(xiàn)的內容和順序不一定最合理,也不一定適合每一個班級,因此有必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折斷與重組”,從而達到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上述案例中存在的問題,就可以通過對教材的折斷與重組來解決。具體做法是:在上述案例前添加一個環(huán)節(jié),研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學生一旦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自然能夠根據(jù)相關因素想出更多減小摩擦力的方法,這樣,科學探究的目標才能夠真正落到實處。
二、弱化探究過程,應對的策略是提高探究過程的實效
【案例】《斜坡的啟示》(蘇教版五年級下冊)
研究斜面坡度大小對小車拉力的影響。
師:同學們都認為斜面坡度大小不一樣,拉力就不一樣。你覺得斜面坡度大小和拉力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生:我覺得坡度越大,拉力也會越大;坡度越小,拉力也會越小。
生:我覺得坡度越大,越省力。因為建造金字塔時,需要把石塊運到很高的地方,建了一個很高的斜坡后,人們就能把石塊運上去。
師:你知道得還真不少。到底哪一種假設正確呢?需要我們用實驗驗證一下,除了小車外,還需要哪些器材?
生:測力計、斜面、記錄表。
引導學生制定、交流實驗計劃。
引導學生交流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師:現(xiàn)在請兩名學生到講臺前跟老師一起完成這個實驗,下面的同學認真觀察并記錄數(shù)據(jù)。
【評析】上述案例從假設到實驗器材的選擇、實驗步驟的確定、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都引導學生進行了思考和交流,可以感覺到效果還不錯。但在實驗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較大的問題:應該是分組實驗,卻變成了師生合作的演示實驗。如此處理,實驗前的指導價值何在,豈不是變成紙上談兵?課后與上課老師交流此問題,但該老師卻認為分組實驗效率不高,很難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與其拖堂不如采用演示實驗。其實,經(jīng)過實驗前的指導與交流,學生在理念上已經(jīng)會研究了,但“想”和“做”并不是一回事,會“想”了不一定會“做”。這時通過小組合作實驗,可以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并在探究過程中不斷完善實驗方案,促進學生思維和探究水平的不斷發(fā)展。而案例中明顯地弱化了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長此下去,學生的“想”與“做”如何統(tǒng)一?手腦如何并用?探究、創(chuàng)造豈不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對策】“學生是科學活動的主體?!苯處煹陌k代替,既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又抑制了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是一種錯誤。作為有良知的教師,我們要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負責??茖W探究要扎扎實實,要講求實效。上述案例中的老師為了節(jié)約課堂時間,而采取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固然重要,但不能因小失大。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其他途徑“開源節(jié)流”,如導入環(huán)節(jié)盡可能簡短,教師的語言再簡潔些,實驗材料有結構性等。另外,從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看,科學課的課時還是比較充足的。因此對于內容較多的課,我們可以分解為兩課時甚至三課時,絕不能通過“偷工減料”、犧牲學生的素質發(fā)展為代價。在教學過程中要少玩些“花拳繡腿”,多把工夫花在實實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上。
總之,教學中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切記“學生是科學活動的主體”,學生能力的提高、素質的發(fā)展是滲透在每一次科學活動中的。作為新時期的科學教師,我們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勇于向課堂中的非理性現(xiàn)象說“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