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繼平
傳統(tǒng)的中國書法,如今早已褪去了它的實用功能,一門心思地奔著藝術而去。而當年一些實用性大于藝術性的名家尺牘、文人手稿,今天卻在藝術拍賣市場上奇貨可居。那么,作為純粹的傳統(tǒng)藝術,該如何賦予新意?總不能老抱著“真草篆隸”、抄幾句“唐詩宋詞”吧?“即便是古人留下的書法經(jīng)典,我們也應該理解、吃透再改變它!”著名篆刻書畫家吳頤人,對此頗有獨到的見解。
吳頤人先生絕對是一位不安分的藝術家,早年他率先將漢簡文字刻入印章,后幾度遠赴麗江納西族地區(qū),通過描摹研究,反復實踐,他又將東巴文字創(chuàng)作到自己的書法篆刻藝術中,引起了書壇不小的震動。即使將近古稀之年,吳頤人的藝術細胞仍非?;钴S,他善于吸收各種最新的信息。在上月的一次書法展覽上,筆者見他一幅六尺整張的書法作品,僅書六個擘窠大字——“神馬都是浮云”。這讓看慣了以詩句警句為書寫內(nèi)容讀者眼前頓為一亮。
吳頤人藝擅眾長,書法、篆刻、國畫自然是他的強項,而其他藝術領域諸如音樂詞曲、彈奏、泥塑、紫砂雕刻等,他都有涉獵。當然,漢簡書法更是他強項中的強項。在不久前的上海書展上,他的新著《我的漢簡之路》(上海人民出版社)就受到眾多讀者的追捧,簽售會上,排隊的讀者絡繹不絕,整整兩個小時,吳先生手不停揮還是不能滿足熱情等候的讀者。這本新著雖說是“漢簡之路”,其實也是他的書法之路,他的藝術之路。早在四十年前,受羅福頤、錢君匋等幾位先生的影響,吳頤人就將變化豐富、直率奔放一路的漢簡書法作為自己藝術發(fā)展的取向,這么多年來,他通過不斷的汲取、研究、繼承、開拓,終于形成了自己獨具面目、自成一家的漢簡書藝。說來也巧,筆者今年5月在紹興參加蘭亭書法節(jié)時,曾偶遇一位互不相識的青年書法家,聊起當今書壇各種書體頗有個性的幾位書法家時,說到隸書的代表人物,那位青年毫不猶豫地就提到了上海的吳頤人。
確實如此,放眼國內(nèi)書壇,能寫簡牘書法的書家可謂蕓蕓眾矣,然而真正能擺脫古人窠臼,獨創(chuàng)蹊徑,寫出自家面目的除了吳頤人之外則實在寥寥也。再觀吳頤人的漢簡書法,線條凝勁挺拔,枯濕相宜,結體上將篆隸行草有機糅合一起,跌宕起伏,節(jié)奏感強,尤其是宏幅巨制,更見他氣勢磅礴、奔放率性并帶有強烈的“吳家漢簡”書風,讀罷常令人擊節(jié)三嘆,贊為觀止。
我們知道,對于一位已有一定成就的藝術家而言,要想始終保持一種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是多么的艱難。因為創(chuàng)新不僅需有否定“舊我”的勇氣,還會帶來失敗的風險。所以,這也就是許多名家寧愿守住“城池”而不愿“越矩半步”的緣故。然而,吳頤人卻恰恰相反,多年來他在藝術上總喜歡不斷地打破自我,譬如我們從這本“漢簡之路”的書中,則可清晰地看出他書藝之演變以及自我風格的形成。在學漢簡書法前,他對唐楷、漢隸都曾有過臨習,對甲骨文、大篆小篆也寫了不少。正因為有了這些“鋪墊”,所以當他一接觸到簡牘書法時,很快便瘋狂迷戀上這一種獨特率真的鮮活書風,并為之心馳神往。
自從70年代吳頤人迷上漢簡以來,他就將全部的心力傾注于漢簡書藝之中。我甚至可以這樣斷定,大概所有出土并能見到的漢簡資料,吳老師幾乎都進行了研究和臨習,所以他對漢簡書法的爛熟程度是他人所難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