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華
信不信由你,中學(xué)時代的我,也曾不知好歹地站在學(xué)校禮堂的舞臺上,把那賈寶玉演起來。糗事一樁,本來不消提,只是在大雨滂沱的星期一早上,正要從北京移師巡回演出下一站,才剛把笨重行李托運完成,一看手機,何韻詩傳來的喜訊字雖不多,卻教我看了一次,不信,再看一次:“《賈寶玉》票房開賣四十五分鐘,十場演出全部門票沽清?!薄耆耸路瞬恢嗌倩?,被譽為“孽根禍胎,混世魔王”的這個角色,又一次要站到我的面前來了。
這一回的《賈寶玉》,是紀念何韻詩踏足演藝行業(yè)十周年而作。源起于前年冬季,與她合作《男人與女人之戰(zhàn)爭與和平》,劇中有段林依晨與她以嬉鬧形式演繹的寶黛初會,彩排時給這兩個反斗星找來昆曲老師教授身段與臺步,兩位小姐得趣之余,林對我說更想挑戰(zhàn)薛寶釵,何則出于好奇問我:“為什么會想到找我‘扮賈寶玉?”
好問題。她甚至不知道,又或知道了更覺不可思議,因為“獨具慧眼”如我,同時也在她身上看見了林黛玉。而這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譚,中國影史上至今最美麗的寶黛配搭——林青霞與張艾嘉——不就是在定妝前夕才顛鸞倒鳳,臨時決定寶哥哥變林妹妹,林妹妹變寶哥哥?據(jù)說當年李翰祥導(dǎo)演原意是撮合兩代最有票房的臺灣女星共譜木石前盟——甄珍是瀟湘妃子,林青霞是怡紅公子,及后才因陣容易將,張艾嘉正式走馬上任。但這還不是角色安排的定案,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最后是陽光氣息濃厚的張艾嘉被委以情情大任,一派日安憂郁的林青霞反而化身情不情。歷史是最佳證人。林青霞張艾嘉的寶黛組合,不但奠定日后林青霞在《刀馬旦》、《東方不敗》等“無反串不勝”的巨星地位,同時預(yù)言了張艾嘉的才華橫溢,將令她幕前幕后同樣出色。
《金玉良緣紅樓夢》首映于1977年。在那午夜場是新片試金石的年代,它被安排直接在星期四上片,可見在邵氏眼中它是多么文藝和小眾。電影前半是靠林與張的神采支撐,但導(dǎo)演的“馬腳”卻也是演員表現(xiàn)的死穴——當戲演至傻大姐向黛玉泄密寶玉將迎娶寶釵的高潮,但見林姑娘受不了噩訊打擊,在回廊邊跌跌撞撞要找寶玉質(zhì)問去。這場面才入眼簾已覺何等熟悉,全因當年幾乎是同一檔期,越劇版《紅樓夢》(徐玉蘭王文娟主演,岑范導(dǎo)演)剛巧也在香港的大陸院線重新出土。
張艾嘉在回廊上魂不附體一幕,基本上是參照王文娟在大陸版《紅樓夢》的同一場演出。只是岑范用了更多具象征意義的蒙太奇,如樹倒、橋斷來烘托林黛玉的身臨絕嶺。李翰祥則選擇一個長鏡頭直落,要求張艾嘉把地搖山動的心境,以四肢無力的形體表演說服觀眾。即是,長廊有多長,張便要蹌踉多久。這種寫實手法對于初次演出古裝片,又是沒有受過多少功架的年輕演員來說,敢情是把她丟在戰(zhàn)場上孤軍奮戰(zhàn)……因而在開畫日還是足本放映的這場戲,翌日當我到同一家戲院看第二遍時,它已成剪刀下的“刪節(jié)本”,就是如今的數(shù)碼復(fù)修版DVD亦不復(fù)原貌。
兩片平排比較,《金玉良緣紅樓夢》與大陸版《紅樓夢》如一個模子出來的場面,豈止一幕“乍聞消息”?就連林青霞與張艾嘉的“寶黛基因”,據(jù)說也是李導(dǎo)演在電影開鏡前,要求演員參考大陸版的徐玉蘭與王文娟得來。幸好片中還是有若干在大陸版《紅樓夢》看不到的場面,其中之一,是黛玉終于來到寶玉面前,一個失智,一個失心,她問他為誰病了,他答她我為林妹妹病了,她聽了不知是欣慰還是覺得可笑地朗聲笑了起來,他見她笑他也陪著她笑啊笑。還未等到丫環(huán)們弄清究竟,剛剛還在大笑的林妹妹已悲從中來,自知是時候不如歸去,一個啼,一個笑,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好一幕緣何心事終虛話。
張艾嘉從來不是弱不禁風(fēng)古典美人,但在《金玉良緣紅樓夢》的這一幕中,她以個性演出捕捉了林黛玉復(fù)雜的精神面貌——不妥協(xié)正是她的扮演者不可缺少的氣質(zhì)。所以我才會斗膽說,何韻詩反串賈寶玉是“不作他人想”,但破格演出林黛玉亦不見得她一定難以勝任——論女子有才,何韻詩難道不是個中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