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
1981年至2011年,30年間,陳倫寶圓了一個夢。
1981年,19歲的他從陜西安康市的師范學校畢業(yè),被分配到白河縣下面的一個鄉(xiāng)村小學教書。報到那天,他看到了幾間搖搖欲墜、用木柱勉強支撐的教室,心就提到了嗓子眼上。
后來,他隨校長翻山越嶺,去鄉(xiāng)政府匯報險情??嗟攘?天,鄉(xiāng)長卻避而不見。
危房最終垮在了夜里,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農村教育所面臨的窘困,卻深深鉻印在陳倫寶的心中,揮之不去。
30年后的2011年,寧陜縣免除幼兒園的學費。此前兩年,該縣免除了高中學費。至此,該縣在中國的貧困地區(qū),率先實現(xiàn)了15年義務教育,比國家的義務教育期間擴大了6年。
該縣的縣委書記,就是30年前的鄉(xiāng)村教師陳倫寶。
從“營養(yǎng)計劃”開始
位于秦嶺南麓的寧陜縣,貧困總是觸手可及。
2006年初冬,時任寧陜縣縣長的陳倫寶,到一個鄉(xiāng)鎮(zhèn)小學調研。晚飯后散步,發(fā)現(xiàn)學校的寄宿生早早就上床睡覺了。校長說,這是為了怕學生們挨餓。因為貧困,這些孩子一天只吃兩頓飯:中午12點吃一頓,下午5點吃一頓。由于晚飯吃得早,而且特別清淡,為了避免受餓,就讓孩子們早早上床睡覺。
陳倫寶深受觸動,“從下午飯到第二天中午飯,相隔近20個小時。孩子們是餓著肚子學習呀。”
回去后,陳倫寶馬上召開縣政府常務會議,決定壓縮其他支出,安排專門預算,啟動“營養(yǎng)計劃”,規(guī)定義務教育階段的住宿生,按照初中生每人每天2.5元、小學生每人每天2元的標準,政府向學校撥款,由學校向寄宿學生免費提供一日三餐。
這是寧陜教育最早的“免費”。雖然它不像免除學費那樣引人關注,但在這個貧困的山區(qū),這點伙食費與學費一樣,都有可能成為壓在家長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該縣城關鎮(zhèn)一位輟學孩子的媽媽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兒子在高二時,有一回向父母要伙食費,父親讓他扛一袋糧食去賣,兒子覺得無地自容,就此輟學。
“營養(yǎng)計劃”后來在陜西全省推廣,稱為“蛋奶工程”。
“營養(yǎng)計劃”的對象,原來只是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學前班學生不在計劃之內。這就出現(xiàn)了“大孩子在吃、小孩子在看”的現(xiàn)象。陳倫寶讓財政局算了個賬,感覺可以承受,就把學前班的學生也納入到“營養(yǎng)計劃”之中。
陳倫寶說,寧陜的免費教育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建立在財政能夠負擔的前提下“步步為營”?!柏斄昧?,就辦一件。再好了,就再辦一件。這個要謹慎。因為你不是辦一年就不辦了,而是要一直辦下去,這樣一來,就要考慮財政的可持續(xù)能力?!?/p>
后來,初中生的輟學問題,開始進入陳倫寶的視野,并最終促成了高中免費政策的出臺。
寧陜縣農村實行間隔二胎的計生政策,即第一胎若是女孩,間隔4年后,可以生第二胎。這樣,就有一半左右的農村家庭有兩個孩子。陳倫寶調研后發(fā)現(xiàn),有些貧困家庭,無法同時供養(yǎng)兩個孩子上學,就不得不進行“二選一”,即一個孩子繼續(xù)上學,一個輟學。
這種情況在第一個孩子考上大學時變得更為突出。由于兩個孩子的年齡一般相差4歲,大孩子考上大學時,第二個孩子正在讀初二。鑒于大學高昂的學費,再加上大孩子在改變家庭命運中被寄予厚望,輟學就成為很多家庭的第二個孩子在初中畢業(yè)時的無奈選擇。
陳倫寶說,這種“二選一”的后果是,兩個孩子的生活軌跡從此改變。“為以后的家庭不和諧埋下了隱患,也影響了教育公平”。
“這些孩子出去打工不夠年齡,農活又干不了,有的人就漂在社會上,成為一個不穩(wěn)定因素。”在轉型期社會矛盾不斷涌現(xiàn)、上級又對下級單位維穩(wěn)“一票否決”的大背景下,減少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始終是各級政府的頭等大事。
另外,寧陜不斷減少的人口趨勢,也影響到了教育領域。寧陜中學校長賴邦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該縣的初中畢業(yè)生有1200人,到了今年,這一數(shù)字已經(jīng)減少到638人。這一數(shù)字,已經(jīng)接近該縣正常的招生規(guī)模。
隨著學生人數(shù)的減少,他們與學校之間的關系正在發(fā)生改變:以前是學生求著學校,學校要擇優(yōu)錄取,現(xiàn)在是無人可錄,學生正在成為“香餑餑”。而免除學費,一方面可以增加對他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讓高中教育向義務教育轉化,可以增加教育的強制力。
這樣,教育的公平問題就與人口的現(xiàn)實問題合二為一。有人說,人口的減少,在客觀上幫助寧陜解決了由貧困引發(fā)的教育不公平問題。
但由此引出來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寧陜人口的趨勢不變,如何保證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接受采訪時,寧陜中學校長賴邦志、太山中學校長劉西文都提出了這個問題。
教育是立足于長遠的事業(yè)
在貧困輟學和人口減少兩個因素的推動下,高中免費已箭在弦上。陳倫寶又讓財政局算一筆賬?!八麄冋f(高中免費)沒問題?!?/p>
寧陜現(xiàn)有高中生1600人,按每人每年免除2000元算,一年的開支是320萬元。
寧陜縣財政局副局長周康禮說,2011年,該縣的財政收入是3000多萬元,加上上級的轉移支付1.9億元左右,該縣可以支配的財政預算為2.2億元左右。免費高中教育所需的320萬元,在這個盤子里占比1.45%左右。
很多人認為,對其他地區(qū)來說,這是一組“不可復制”的數(shù)字。
果真如此嗎?在這里,不妨拿全國的情況算一筆賬。2009年,中國在校的高中生共有4640萬人,若按每人1年免除2000元的標準計算,這個支出總額是928億元。當年中國的財政收入是68518億元。也就是說,高中教育支出占財政收1.35%左右。
由此看來,即便中國普遍實行高中免費(姑且以每年每人2000元的標準計算),這筆支出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也沒有趕上寧陜。那些以財政壓力為由拒絕提供免費教育的,大多數(shù)是言不由衷。
問題或許出在投入方向的選擇上。陳倫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寧陜可以支配的這2.2億元,主要投入在民生方向。他的排序是教育、醫(yī)療和養(yǎng)老保險?!皩σ粋€農民來說,孩子有學上了,生病能看得起了,老了有社會保障,他的最基本的問題就解決了?!?/p>
陳倫寶說,即便在寧陜這樣的貧困地區(qū),他也沒指望教育能解決脫貧問題。他對教育的定位是立足于致富,而不是脫貧?!敖裉焐蠈W,讓家庭明天就脫貧是不現(xiàn)實的。脫貧還要靠項目,比如培訓、勞務輸出等。但長期的致富,要靠教育。教育解決的是寧陜以后的出路問題”。
陳倫寶說,寧陜對教育的“偏愛”,還有一個背景:寧陜的官員,有相當一部分是從教育系統(tǒng)轉過來的。這一構成,有利于做出傾向于教育領域的決策。
據(jù)《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在寧陜上一屆縣委常委中,至少一半有過當老師的經(jīng)歷。他們當中除了陳倫寶以外,還有縣長鄒成燕、常務副縣長唐新成、政法委書記雷子霖、縣委辦公室主任蔣軍和副縣長吳大芒。
這一趨勢還在延續(xù)。寧陜中學校長賴邦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11年,截至10月份,從教育系統(tǒng)轉到黨政系統(tǒng)的,已有20多人?!叭绻凑找?guī)定,一年只能轉兩到三人?!?/p>
陳倫寶說,這一狀況,與寧陜縣人才選拔的范圍過于狹窄有關。“出去的不想回來,外人也不想進來,只能‘體內循環(huán)。而在寧陜,能拿得出手的人才,大都在教育系統(tǒng)?!?/p>
獲獎理由★
2011年,寧陜縣免除了幼兒園的學費。此前兩年,該縣已經(jīng)免除了高中學費。至此,該縣在中國的貧困地區(qū)率先實現(xiàn)了15年義務教育,比國家的義務教育時間擴大了6年。寧陜縣的中共縣委書記,就是30年前的鄉(xiāng)村教師陳倫寶。
簡介:
陳倫寶,陜西寧陜縣縣委書記。生于1962年,陜西白河縣人,畢業(yè)于安康師范學校。歷任陜西白河縣中、小學教師、嵐皋縣委副書記、寧陜縣縣長、寧陜縣委書記。
言論:
“我并不指望教育能在一夜之間解決脫貧問題。脫貧要靠培訓、勞務輸出等項目。但長期的致富,要靠教育。教育解決的是寧陜以后的出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