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王媛元的夢想并不大,她想要一身完整的衣服,想過一個快樂的年。在這張十六開的紙上,她還歪歪扭扭地用藍(lán)色墨水寫道:“我希望,今年學(xué)校多多關(guān)照一下我家?!?/p>
在2010年的末尾,這是重慶市萬州區(qū)郭村鎮(zhèn)中洋村一個十一歲小女孩的新年心愿。它背后,隱藏著一個普通家庭的不幸故事;而從更廣大意義上來說,它背后隱藏著的,還有我們社會隨處可見的艱難民生。
王媛元才讀五年級,卻已經(jīng)飽嘗貧窮之苦。在一家慈善組織征集新年愿望的紙上,她這樣描繪貧窮帶來的陰影:每次過年家里只吃白米、白菜,從來不吃瓜子、糖;每次穿的衣服都是別人穿過的,穿起來很冷;因為家里窮,別人都嘲笑我家。
但更多辛苦,她有意或無意地省掉了。在中洋村的四間瓦房里,眼淚是這個家庭最常見的東西。這個家庭的母親,一個三十九歲的農(nóng)村女人,自兩年前起,被隨時可能奪去生命的疾病所折磨,為無法支付的醫(yī)療費用發(fā)愁;父親在外出打工時被壓斷腿,也無力再賺足夠的錢;這個家庭的大女兒剛剛因此輟學(xué),沒有念完初中。
所有不幸加起來,壓垮了這個生活原本并不算太壞的家庭。這是意外的,它既不能歸罪于這家人的品質(zhì),也不能歸罪于這個時代或制度。但這個家庭的命運可以算做一種提醒:許多人的生活還遠(yuǎn)算不上美好,我們還有很多事要改善。
他們身上有貧苦人的堅忍。這對夫婦曾想盡方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打工、養(yǎng)豬,但最終失敗。他們身上也有那種我們熟悉的、常在普通人身上顯現(xiàn)的尊嚴(yán)。他們不大愿意自己的名字登上報紙,是因為“我們沒臉向別人要,是我們自己過得不好?!碑?dāng)王媛元背著父母寫出自己的心愿后,冉啟香知道了。她哭了一天,并責(zé)備女兒:你怎么能伸手向人家要?衣服“穿破的就穿破的,只要干凈就行”。女兒則回答:我想讓他們給我錢,能給你治病,否則你死了,“人家來了會嫌棄我”。
在這一年的末尾,我們無奈地發(fā)現(xiàn),堅忍和尊嚴(yán),并不足以挽救一個瀕臨絕境的家庭。
這絕不是個案。在慈善機構(gòu)進行的同一次調(diào)查中,王媛元的同學(xué)遞交了上百個愿望,通過這些愿望可以得知,在當(dāng)?shù)?,陷入相似困頓的家庭不在少數(shù)。而對國情略有了解的人都會承認(rèn),在我們的社會里,同樣的家庭有很多,王媛元一家甚至并不是其中最艱難的。
這些艱難,也許確實是由于偶發(fā)的意外所致。但毫無疑問,它們匯在一起,為我們的社會提出一個實實在在、必須回答的問題:一個美好的社會圖景,是否能容忍這些就在我們身邊的不幸繼續(xù)?我們的社會有沒有為減少這種艱難做出必要努力?如果有,我們已經(jīng)盡心盡力了嗎?
一個普通的溫州人盡力了。他打電話,想送給王媛元一套衣服。這樣的個體努力讓人感到溫暖,它對解決問題是必要的。但在零星的個人努力之外,社會、政府理應(yīng)有更有效的行動,這行動必須能惠及更廣大的群體,因為我們的意愿,并不只是拯救三峽邊上的一個家庭,也是要拯救所有面臨危難的家庭。
這個社會里的每個人,都必須做點什么。
否則,在這新年即將開始的時刻,當(dāng)我們想對“全國人民”表達(dá)節(jié)日祝愿的時候,難免語塞。因為,有一個十一歲的小姑娘的新年并不快樂;也因為,像她一樣因貧窮而無法快樂的人還有很多。
而這些家庭,是“全國人民”這個群體里決不能被疏漏的,某種程度上,他們的命運,才是我們生活是否幸福的衡量標(biāo)尺。
插圖 / 滿足 / 薩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