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蔽辶壬倪@句話人所共知。天下的書何其多,不可能本本精讀;天下的文章亦何其多,不可能篇篇細讀。作為一種讀書方法,只求領(lǐng)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下工夫——“好讀書,不求甚解”本無可厚非。但是,對于文言文閱讀文本中的重要詞句的翻譯,我們則必須“求甚解”。文言文中的一般字詞都有本身的固定意義,而且多數(shù)情形下其意義不止一個。要確定其意義,必須明確它在句中的作用,聯(lián)系上下文,在具體語境中揣摩。語境義的確定是理解句子的關(guān)鍵。這里涉及多音字、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以及斷句等諸多內(nèi)容。
【翻譯技巧】
古人對翻譯提出了三字真言:信、達、雅。簡言之,信即準確,達即通順,雅即有文采。通常我們要做到前兩點,但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不能把注釋當做翻譯
如荀子的《勸學》中“金就礪則利”一句?!敖稹弊g為金屬,“就”譯為“接近、靠近、趨向”,“礪”譯為“磨刀石”,“則”譯為“就、便”,“利”譯為“鋒利”,可是把這幾個詞的含義簡單相加,并不能準確傳達這個句子的含意。其中“金”“就”二字含義的確定就需要加以變通。此句譯為“金屬的刀劍在礪石(磨刀石)上磨過便會變得鋒利”。這也就是說不能簡單地把解釋當做翻譯。
二、字字對譯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翻譯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譯為“君子多學習而且每天多次反省對于自己,那么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這樣是否就能得到滿分?答曰:否。此譯句有如下問題:“博”“乎己”位置不妥。“博”譯為“廣泛地”,“乎己”譯為“對自己”,譯時位置要調(diào)整至“省”前。因此該句應(yīng)譯為:“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也可不譯)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多次(‘參’也可譯為檢查)反省自己(譯為對自己反省顯得不通順,不可拘泥),那么就能智慧明達行為也沒有過失了?!?/p>
三、關(guān)鍵字詞的落實不可忽視
“關(guān)鍵字詞”就是指對文段或文句的意思有直接影響的詞語。這類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活用的實詞、表現(xiàn)句意關(guān)系的文言虛詞、通假字。這點要在日常課堂學習中積累,在練習中鞏固。
四、固定結(jié)構(gòu)要固定
固定結(jié)構(gòu)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其翻譯也有相對固定的格式。翻譯時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如:1.“何以……為?”表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或“哪里還用得著……”。2.“無乃……乎?”表偏重于肯定的揣度語氣??勺g為“大概……吧”或“恐怕……吧”。3.“得無……乎?”表示懷疑、揣測語氣??勺g為“莫非……嗎?”或“該不會……吧?”。4.“……孰與……”表比較??勺g為:“與……相比……”或“哪里比得上……”5.“……之謂……”表判斷??勺g為“……說的就是……”6.“奈……何”,“如……何”“如、若……何”表詢問??勺g為“拿……怎么辦”或“把……怎么樣”等。
五、特殊句式要特別關(guān)注
一般而言,文言文特殊句式指的是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倒裝句的種類又可分為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賓短語后置。
判斷句要譯成“……是……”的表述方式;被動句要注意語言標志;省略句要結(jié)合上下文準確地補出省略成分;倒裝句要調(diào)整成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言習慣的順序。
六、把握全句的語氣
一是注意標點:冒號、引號、問號和嘆號。二是關(guān)注句末語氣詞:也、矣、耳、與、焉、乎、哉等。三是揣摩全句關(guān)聯(lián)字詞,注意虛詞的落實。
【強化練習】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語段。
1.魏文侯問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對曰:“數(shù)戰(zhàn)數(shù)勝?!蔽暮钤唬骸皵?shù)戰(zhàn)數(shù)勝,國之福也,其以此亡者何也?”李克曰:“數(shù)戰(zhàn)則民疲,數(shù)勝則主驕,以驕主制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戰(zhàn)窮兵,未有不亡者也?!?/p>
2.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3.陳(蕃)仲舉言為士則,行為士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本版由李文鏹、喬建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