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榮,教 偉,李 華,于鳳偉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神經(jīng)三科,黑龍江佳木斯 154003)
健康教育是人們傳授保健知識,培養(yǎng)健康行為的一項社會活動,護理健康教育是由護士進行的,針對病人或健康人群展開的具有護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動。在斷肢(指)再植患者中,科學系統(tǒng)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夠主動自覺,配合治療與護理工作,消除緊張、恐懼自理,順利渡過圍手術期及出院后的康復期,減少病人痛苦,減少并發(fā)癥,斷肢(指)是骨科常見且較嚴重的創(chuàng)傷,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提高,斷肢(指)再植的存活率日益增高。我科從2000~2009年共收治斷肢(指)患者82例。病人入院后,針對病人的疾病,實行護士床位負責制,針對斷肢(指)再植患者的特點,將健康教育工作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我科從2000~2009年共收治斷肢(指)患者 82例,其中斷肢患者40例,斷指患者42例,男 2例,女30例,年齡15~70歲,文化程度均在小學以上,致傷原因:擠壓傷 30例,切割傷30例,電鋸傷22例,病程長短不一,對斷(指)肢再植病人進行有計劃的健康教育,根據(jù)隨機化分組原則,將其病例分為實驗組50例,另32例患者編入對照組。
全組50例中,男36例,女 14例。年齡17~70歲,平均(43.2±7.8)歲,體重 39~93kg(50.7±8.2kg),文化程度均在小學以上。
全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15~68歲,平均(42.6±6.5)歲,體重 35~88kg,平均(52.1±7.3)kg,文化程度均在小學以上。
運用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到疾病的一般知識,手術的指征及目的,需要的內(nèi)容與方法,健康教育使病人改變健康觀念,建立健康行為,使病人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通過健康教育,實驗組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清況為88%,對照組65.62%(表1)。實驗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對護士所做的健康教育滿意率為96%,對照組為75%(表2),實驗組開展健康教育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對照組未開展健康教育,病人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6.9%(表3)。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的對比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健康教育滿意度的對比
見表3。
表3 開展健康教育后病人病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對比
3.1.1 入院后的健康教育
患者在肢(指)體離斷后,肉體和精神上都受了很大的創(chuàng)傷,入院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悲觀、失望的心理狀況。護理人員應熱情接待、語言親切、態(tài)度和藹、幫助病人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消除陌生感,讓病人對醫(yī)護人員產(chǎn)生親切感,從而接受護士所做的健康教育。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操作時,力求細致,準確,熟練,鎮(zhèn)靜,增強患者的安全感、信任感、減輕恐懼,緊張心理。積極配合治療,促使疾病康復。
3.1.2 術前健康教育
肢(指)體受傷后至術前的一段時間,對子肢(指)體的處理是否妥當,直接影響著再植肢(指)體的成活與功能恢復的優(yōu)劣,是肢(指)體功能康復治療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術前給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介紹以往斷肢(指)再植成功病例,消除病人術前的緊張恐俱感,讓病人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向病人解釋手術一前禁食水、備皮、進手術室排尿、更衣、做試敏的目的及意義,使病人能夠主動配合治療。
3.1.3 術后健康教育
患者術后安返病房后,護士應該指導病人從體位、皮膚溫度、飲食及潛在并發(fā)癥的預防進行指導,首先告訴患者保持正確體位的重要性,翻身時注意不要牽拉、壓迫患肢,指導患者避免接觸冷熱物品,防止燙傷、凍傷,告訴患者肢體保暖的重要性,寒冷及較低的溫度可以導緲血管痙攣或微血栓影響微循環(huán),讓患者了解自身疾病,術后的室溫保持在25℃,皮膚溫度在33~35℃,局部可適當行紅外線照射,以避免寒冷、精神刺激導致血管痙孿,術后密切觀察其他凝血及抗凝血指標,因為血小板增多是導致再植失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給病人講解術后及時應用抗菌藥物的目的,防止感染、發(fā)熱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飲食方面應告訴患者進食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的食物,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如:骨頭湯、雞湯、蛋類、蔬菜,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禁忌辛辣食物,以避免床d激刀口。向病人講解術后一周內(nèi),術區(qū)會有疼痛現(xiàn)象,及時肌注鎮(zhèn)靜、解痙藥物可以緩解,對疼痛緩解的方法還可以轉(zhuǎn)移病人的注意力,讓病人保持心情舒暢,比如:聽音樂、聽廣播、看電視等,讓病人保持心情愉快。
斷肢(指)再植后的功能恢復是一個困難的過程,康復以功能鍛煉為主,功能鍛煉為治療性運動,也可以維掙恢復關節(jié)功能,預防肌肉萎縮,避免和減輕后遺癥。護士在病人的功能鍛煉期間應給予具體健康指導,教會病人怎樣鍛煉,根據(jù)組織愈合與修復的過程,功能鍛煉分階段進行教育。
出院時護士可根據(jù)疾病可能會發(fā)生的情況,給病人介紹相應的預防措施和健康指導。如:病人出院后,可能會有肢體腫脹現(xiàn)象,可以指導病人經(jīng)常抬高患肢與心臟平齊。要注意患肢的保暖,保持皮膚溫度,避免受涼、防止凍傷、燙傷等不利因素對斷肢(指)再植肢體的刺激,同時告訴病人繼續(xù)加強營養(yǎng)、理療和功能鍛煉。定期復查,可以通過電話預約復查時間,病人術后功能鍛煉的隨訪等,以滿足病人的需要。
4.1 開展健康教育可以使病人深入了解疾病的一般知識,手術的指征和目的,內(nèi)容與方法有利于病人增強自我護理能力和提高護理質(zhì)量。密切護患關系,能夠讓病人明確健康教育的目的,滿足病人的心理需要,減少病人及家屬的不良心理反映,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病人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消除病人入院后的緊張恐懼感,能夠主動配合手術。
4.2 健康教育的開展提高病人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颊咦≡浩陂g進行有計劃、分階段、系統(tǒng)的健康教育,可以解決人力、時間,增強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質(zhì)量,健康教育的實施:充實了患者的醫(yī)學常識,清除和改變病人不利于健康的行為,同時,使護理人員發(fā)揮出與患者溝通的能力,判斷和分析每一位患者的特點,針對性的實施教育,還可以提高護理人員的業(yè)務素質(zhì),能帶有預見性的對癥實施指導及功能鍛煉,護士每天到病房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演示,對探視的親友也達到了健康傳播的目的,增強患者的滿意率。
4.3 健康教育的開展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護理質(zhì)量。增強醫(yī)護人員的責任心,密切醫(yī)患關系,減少醫(yī)療糾紛,從而縮短了治療的時間,健康教育的實施使患者掌握如何預防及應對辦法,增強和提高了患者自覺認識和預防能力。使患者在問題未出現(xiàn)前就有心理準備,如患者能在治療前了解治療后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有利于消除恐懼感,減輕焦慮,減少并發(fā)癥,使病人在住院期間能主動配合醫(yī)護人員治療,使出院時間提前,提高護理質(zhì)量。
4.4 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切實以“病人為中心”的具體體現(xiàn)。開展健康教育以來,我們深深的體會到健康教育工作必須應用現(xiàn)代護理觀為指導,把滿足病人需要做為護理工作的中心,護理人員不但具有專業(yè)知識和實際操作的育助,還要具有一定的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知識,以及與病人溝通交流的技巧。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工作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做好這項工作對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改善護患關系,降低并發(fā)癥具有積極作用,但要把握時機,適時宣教,因人而異,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系統(tǒng)的健康教育,提高了護理質(zhì)量,大大改善了護患關系,使護理人員增加了護患溝通的能力,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識水平,減少并發(fā)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改變患者的不良行為,最終促進患者心理健康,同時有利于護士綜合素質(zhì)全面提高。提高護理人員在患者及家屬心中的地位及滿意度,是改變護士形象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