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附屬泰興市人民醫(yī)院普外科26病區(qū),江蘇泰興,225400)
突發(fā)災難事件,又稱嚴重突發(fā)事件,是指一種使個體產(chǎn)生無法抵御的感覺,并失去控制的情境[1]。突發(fā)災難事件具有發(fā)生突然、難以預料、危害大且影響廣泛等特點[2-3]。兒童是一組更為脆弱的弱勢人群,在災難發(fā)生時,突發(fā)的情景會使每位兒童的心靈留下抹不去的陰影,依據(jù)個人所遇的狀況不同和個性氣質(zhì)特點的不同,輕者出現(xiàn)一些情緒緊張、焦慮、恐懼及常見的異常行為,如注意力渙散等,重者可出現(xiàn)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4-5]。2010年4月29日,本市某幼兒園有歹徒突然闖入持刀行兇,導致29例患兒受傷(“4.29事件”),其中有11例患兒收入本院普外科治療。在救治過程中,本科護理組在保證患兒安全的同時早期對患兒進行心理評估,并采用多種方法對患兒進行早期心理干預,減輕了災后不良心理應(yīng)激反應(yīng),促進了災難事件后的心理康復,收到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刀刺傷患者 11例,男5例,女6例;5歲10例,4歲1例;單純頭部刀刺傷4例,頭面部受傷6例(其中1例合并左手背刀刺傷、1例合并頸部刀刺傷、1例合并背部刀刺傷),面、耳部刀刺傷1例?;純簜跀?shù)量一般在5~8處,長約度5~15 cm,深度達到皮下組織,有1例并發(fā)失血性休克。
成立心理干預小組:患兒受傷住院后緊急成立心理干預小組,以對患兒提供最早期的危機干預,并建立由省級心理專家組、醫(yī)院心理咨詢師和病區(qū)特護人員三級管理機制。心理干預小組成立后,一方面對接觸患兒的特護人員進行心理干預知識、方法、技術(shù)的培訓,使其能提供給患兒和家長有效的心理支持,另一方面制訂心理干預小組工作目標,組織專家每日進病區(qū)查看患兒,及時跟患兒和家長溝通,對患兒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并針對每個患兒的情況制定相應(yīng)措施。
構(gòu)建安全環(huán)境:嚴格執(zhí)行各項規(guī)章制度,密切觀察患兒病情,及時發(fā)現(xiàn)變化,確保醫(yī)療護理的安全;保持環(huán)境的安靜、安全、舒適、整潔,管理控制陪客,防止院內(nèi)交叉感染;提供清潔的飲用水和安全食品,使用床擋,24 h有人監(jiān)護,防止患兒發(fā)生跌倒等其他意外;反復向患兒保證他現(xiàn)在安全了,運用陪患兒一起有選擇地觀看電視上歹徒被抓的場景以及患兒能理解的其他方式,讓患兒確認壞人已經(jīng)被抓;將面部有傷的患兒相對隔離,避免勾起患兒不愉快的經(jīng)歷,防止二次創(chuàng)傷;選擇易清洗、柔軟的玩具;選擇舊的碟片、故事書等找回自己以前的熟悉感和安全感。
建立和諧的護患關(guān)系:護患關(guān)系是患者和護士在護理過程中形成和建立起來的人際關(guān)系,它直接影響著患者的心理變化,與患者的康復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6]??剖遗鋫涓吣曩Y護理人員成立了特護小組,特護人員相對固定,均有育兒經(jīng)驗,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嫻熟的操作技能,保持儀表端莊整潔,態(tài)度親切和藹;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特護人員多用解釋性的言語,蹲下來與患兒等距離溝通,耐心傾聽,以獲得患兒的信任,并準備了一些小獎品(貼畫)獎給那些較配合、勇敢的孩子,讓其他人向配合較好的患兒學習,多使用表揚的語調(diào),而不是用嚇唬、強迫的手段完成治療任務(wù);盡量多抽時間陪患兒做游戲、講故事、看動畫片等,注意使用非言語交流的形式如微笑、擁抱、撫摸等來拉近與患兒距離,讓患兒逐漸接受護理人員。
注重個性化心理護理[7]:了解患兒的性格、興趣、愛好、家庭背景,采取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篩選出需要被特別關(guān)注的孩子(女孩、面部有創(chuàng)傷的患兒、父母對災難的應(yīng)對能力較差、父親生病、骨折等),加強特殊性心理護理。當患兒在主動談?wù)摶蛟谟螒蛑斜磉_災難場景時,護理人員不僅不要輕意打斷他,要允許他講出來,而且要表現(xiàn)出愿意傾聽的姿態(tài)。即使有的患兒閉口不談災難事件也不去勉強他,更不要批評患兒暫時出現(xiàn)的一些幼稚或破壞性行為。要允許患兒適當?shù)雇思耙蕾囁?并保證父母的陪同,避免分離性焦慮;允許患兒表現(xiàn)出恐懼、害怕與哀傷,不要強求他勇敢或堅強,而在患兒表現(xiàn)勇敢和堅強時及時給予肯定與贊賞;當患兒提出敏感問題時護理人員應(yīng)慎重回答。如有的患兒說“我又沒有做錯事,為什么叔叔要殺我”,或者“我再也不去上學了”等時,要反復向兒童解釋災難的發(fā)生不是他的錯,盡量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告訴患兒有關(guān)災難的準確信息;對疾病導致形象改變的患兒尤其要加強正面支持和親情陪護。
松弛療法:對于難以入睡、做惡夢的患兒,使用撫觸、音樂療法結(jié)合漸進的松弛療法[8-9],合理地安排休息時間,保證病室空氣新鮮流通。在患兒入睡前陪伴,撫觸正常的皮膚,播放平時他喜愛的輕音樂或者講他平時愛聽的故事,引導患兒放松,逐漸進入睡眠。
加強與患兒家長的溝通:出于對兇手的仇恨,對孩子的憐愛和對治療、愈后的擔心,患兒家長一度會出現(xiàn)憤怒、悲傷、焦慮、無助等情緒不穩(wěn)定的表現(xiàn)。特護人員應(yīng)主動與患兒家長交流,像關(guān)心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guān)心患兒,告訴患兒父母心理創(chuàng)傷就跟皮肉之傷一樣需要時間來愈合,并及時轉(zhuǎn)達社會各界的關(guān)心,讓父母正視此事,調(diào)整好自己的情緒,用積極的心態(tài)帶領(lǐng)孩子來處理此事;要用理性和容忍的態(tài)度對待家長,多尊重,多理解,多溝通,多傾聽,鼓勵家長表達心中的想法;鼓勵家長借機與孩子一起討論家庭未來的安全計劃和應(yīng)急預案,鼓勵家長逐漸承擔其照護孩子的責任,并注意教養(yǎng)方式,不要過度滿足。
提供社會支持系統(tǒng):護理人員要注意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加強與各支持系統(tǒng)的溝通,并對這些支持資源進行整合。政府施行的災后重建措施、社會各界的熱心援助、家庭親友、鄰居、老師的關(guān)心幫助,這些來自于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可極大地緩解患兒的心理壓力,使其產(chǎn)生被支持感[10]。要透過社會支持與患兒今后的學習生活逐步產(chǎn)生新的聯(lián)接,讓患兒漸漸超越不安與恐懼[11]。此外,在條件成熟時盡早讓孩子順利返校,融入群體性生活中,促進患兒及早恢復身心健康。
觀察患兒的表現(xiàn)、多與患兒及家長交流、注意傾聽并篩選有用的信息、結(jié)合體格檢查、運用他評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PTSD)量表比較干預前后患兒的得分,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11例患兒平均住院時間(21±3.8)d,均順利出院。入院后3周心理應(yīng)激障礙明顯減輕,患兒由他評PTSD量表評分,從入院時的平均(65.0±5.0)分降至(35.0±6.5)分,干預后患兒的PTSD評分較干預前有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29事件”發(fā)生突然、兇手殘忍的行為嚴重地威脅了患兒的生命安全,同伴揪心的哭喊呼救、血肉模糊的悲劇場面,引起了患兒明顯的心理反應(yīng),恐懼甚至絕望,出現(xiàn)了一系列與應(yīng)激有關(guān)的障礙,主要表現(xiàn)在生理、情緒、認知和行為上,其中情緒異常最為突出。情緒方面表現(xiàn)為恐懼(害怕新環(huán)境、害怕醫(yī)生查房、換藥、查看傷口、注射、拆線,害怕受到傷害、出血、疼痛、死亡,害怕與親人分離等)、焦慮、疑慮、幻想(幻想會再次受到傷害)、易怒、緊張、不安、煩躁、過分敏感或警覺、無法放松、持續(xù)擔憂等。認知方面出現(xiàn)對壞蛋被抓的事實有時清楚有時不清楚、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思想從危機事件上轉(zhuǎn)移、持續(xù)回避(反復強調(diào)不去該幼兒園)等。行為方面表現(xiàn)為社交退縮、不敢出門、害怕見陌生人(尤其是與兇手相似的、40~50歲的中等身高的男子)、依賴父母、不愿分離、攻擊行為、胃腸不適、食欲下降、頭痛、失眠、做惡夢、容易驚嚇、肌肉緊張等。由于受傷后家長和社會各界對其的同情、遷就,許多患兒無形中養(yǎng)成了任性、霸道、自私的不良習慣,使其不愿意接受治療、講條件等。
“4.29事件”中歹徒手段殘忍,場面慘烈,一瞬間摧殘了患兒本來稚嫩、純真的心靈,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安全,應(yīng)激強度極大地超出了受害幼兒的應(yīng)對能力。入院時受傷患兒情況緊急、數(shù)量多、傷情復雜、工作量集中、社會關(guān)注度高,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為防止遠期的心理陰影和心理疾病的發(fā)生,盡早的心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護理人員帶著強烈的愛心,運用多種技能將心理關(guān)懷融入到每次操作、護理及溝通中,取得了患兒的親近配合,贏得了家長的理解和尊重,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和政府、社會的肯定?;純簭囊婚_始的恐懼、沉默、躲避,到后來與護理人員親如家人,逐漸走出了事件的陰影。從PTSD量表評分可以看出,對11例刀刺傷患兒采取系列心理干預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因此,在全面了解兒童心理特點的基礎(chǔ)上,合理、科學地采取綜合的心理干預措施,可以使受傷害的兒童盡早走出心理陰影,幫助他們重建美好的心靈家園。
[1] 張理義.災難性事件對遇難者親屬軀體及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干預性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1):89.
[2] Leonhardt J,Vogt J.Cultural differences in dealing with critical incidents[J].Int JEmerg Ment Health,2009,11(3):155.
[3] Comer JS,Fan B,Duarte C S,et al.A ttack-related life disruption and child psychopathology in New York City public schoolchildren 6-months post-9/11[J].JClin Child Adolesc Psychol,2010,39(4):460.
[4] ThienkruaW,Cardozo B L,Chakkraband M L,et al.Symptom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ion among children in tsunam i-affected areas in southern Thailand[J].JAMA,2006,296:549.
[5] Otto M W,Henin A,Hirshfeld-Becker D R,et a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 ptoms follow ingmedia exposu re to tragicevents:Impact of 9/11 on children at risk for anxiety disorders[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07,21(7):888.
[6] M cLellan A.The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w ill prove key to effective medication adherence[J].Nurs Times,2009,105(3):29.
[7] 許 梅,邱 梅,黃海容.個性化護理干預對行冠狀動脈介入術(shù)老年患者生活質(zhì)量[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4):58.
[8] A llred K D,Byers J F,Sole M L.The effect of music on postoperative pain and anxiety[J].Pain M anag Nu rs,2010,11(1):15.
[9] Dem iralp M,O flaz F,Komurcu S.Effects of relaxation training on sleep quality and fatigue in patien ts with breast cancer undergoing adjuvant chemotherapy[J].JClin Nurs,2010,19(7-8):1073.
[10] 顧紅霞.突發(fā)災難事件的心理應(yīng)激與心理危機干預[J].天津護理,2009,17(2):116.
[11] 李磊瓊.地震后兒童心理干預與轉(zhuǎn)變過程的探索[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6):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