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青蓮
(重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 401331)
Lakoff和 Johnson的隱喻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龔青蓮
(重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 401331)
Lakoff和Johnson隱喻觀認為隱喻的本質(zhì)是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是用我們所熟悉的事物去表達我們所不熟悉的抽象事物,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是我們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將隱喻理論運用于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Lakoff和Johnson;隱喻思維;英語教學;運用
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了概念隱喻這一理論,認為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說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所表達的日常概念系統(tǒng),在本質(zhì)上是隱喻的。隱喻的本質(zhì)是通過我們所熟悉的事物來理解和體驗我們所不熟悉的的事物。這一理論和思想不但在語言學領(lǐng)域,而且在認知語言學領(lǐng)域和哲學界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徹底地顛覆了傳統(tǒng)隱喻觀,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而且是人類理解周圍世界的一種感知 (perceptual)和形成概念的 (cnceptualize)工具。人們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過程與隱喻從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標域 (target domain)投射的過程是一致的,即:將我們所熟悉的基本經(jīng)驗映射到抽象的認知域上,從而達到理解抽象事物的目的。例如:在argument is war這一隱喻中,源域war,目標域是argument,war的許多特征被映射到目標域argument上,使argument這個抽象概念具有了war這一具體概念的許多特征,如:在爭論的過程中可以防守,可以攻擊,還可以被淘汰等等。同時,概念隱喻的理解還與一定的社會文化相適應(yīng),并受社會文化的制約。
(一)隱喻的主要類型及其特點
隱喻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語言中的隱喻反應(yīng)了人類思維的隱喻性。根據(jù)人類的認知特點,隱喻可分為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實體隱喻 (Ontonlogical Metaphor)以及結(jié)構(gòu)隱喻 (Structural Metaphor) (Lakoff&Johnson:1980)。
方位隱喻是指用人們所熟悉的方位關(guān)系所建立起來的隱喻體系,包括上下、內(nèi)外、前后、開關(guān)、深淺和中心邊緣。這些方位關(guān)系是人類認知過程中最基本的概念。并且這種空間上的意象圖式已經(jīng)根植于人們的大腦中。人們常常用具體的方位關(guān)系來表達抽象的概念,如:情感、信息數(shù)量、社會地位和價值觀念等等。因此,情感的高低,數(shù)量的多少和社會地位的高低就可以用上下來表示。如:happy is up/sad is down;more is up/less is down;high status is up/low status is dow.根據(jù)happy is up/sad is down又可以延伸出I’m feeling up/You’re in high spirits;they’re feeling down/He is low in spirits.通過這些隱喻的使用,可以滿足人們借助具體的概念來認識和理解抽象的概念的需求,這充分證明了隱喻是以某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來看待或認識另一領(lǐng)域的本質(zhì)。
實體隱喻指的是人們將模糊的,抽象的事件狀態(tài)、情感等無形的概念通過具體的,有形的實體來表達,通過實物來理解抽象的概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容器隱喻 (container metaphor)。甚至連人體本身都是一個容器,有體內(nèi)和體外之分,在長期的與自然界的互動過程中就形成了容器圖式,人們將容器的概念投射于容器以外的其他物體。如:1)he is in love.2)he’s out of sight now.在例1) 中,love被看做是一個容器,他在戀愛中,即是進入了Love的容器中,隱含的實體隱喻是Love is a container;在例2)中,sight被看做一個容器,他在視野之外,即跳出了視野這個容器的范圍,所隱含的隱喻是sight is container。這些隱喻已成為普普通通的語言形式,這說明人具有將抽象事物概念化的能力,用具體的事物來表達抽象的概念。同時也說明隱喻這種思維方式已經(jīng)成為人類世界賴以生存的基本方式。結(jié)構(gòu)隱喻是指人們往往將一個概念結(jié)構(gòu)的方方面面映射到另一概念結(jié)構(gòu)。Lakoff和Johnson認為結(jié)構(gòu)隱喻是把一個基本經(jīng)驗域轉(zhuǎn)移到另一基本領(lǐng)域 (1980:117)。如概念隱喻life is journey
源域 目標域
旅程 → 人生
旅行者 → 人
起點 → 出生
行李 → 個人問題
障礙 → 外部困難
以跨越的距離→ 已取得的成績
目的地 → 人生的目標
終點 → 死亡
這個隱喻將life這一抽象概念的方方面面都映射到了journey這一具體概念的各個方面,使人們能夠更全面的理解life這個抽象概念。
(二)隱喻的文化適應(yīng)性和文化制約性
隱喻的理解根植于我們的認知和經(jīng)驗,那么我們的認知和經(jīng)驗也受社會文化的影響,所以隱喻的理解必須與社會文化相一致,如:more is better與more is up,good is up相一致;bigger is better與more is up,good is up相一致,這些觀念已經(jīng)深深根植于中英文化之中,說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概念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體系。即人類的某些經(jīng)驗是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共有的,而另一些經(jīng)驗則因文化的不同而受到制約,如:It looks as if we were thinking along parallel lines.美國人對parallel lines的理解是:“并行不悖,取得共識”而日本人則認為parallel lines means we’ll never meet.由于文化的差異理解截然不同,所以隱喻的理解也受社會文化的制約。
根據(jù)Lakoff和Johnson的隱喻理論的觀點,隱喻是用某一領(lǐng)域中人們所熟悉的經(jīng)驗來說明和理解另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的思維方式,是人們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因此,人類在認識客觀世界時,隱喻不自覺地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隱喻的認知理解過程與我們習得語言的過程是一致的,都是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去發(fā)現(xiàn)和理解未知的事物和概念。將隱喻理論引入英語教學,給教學理論和方法注入了新的血液,我們將從詞匯、閱讀和文化教學的角度探討隱喻理論在具體的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一)詞匯教學
隱喻思維方式可以寓抽象于具體,使學習的內(nèi)容變得通俗易懂。教師如果將隱喻理論引入課堂教學,尤其是詞匯教學,可以使那些不容易表達的抽象詞匯,表達得生動形象,同時,還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語言課堂變得活躍有趣。隱喻的形象性思維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心理感受,通過切實的身體經(jīng)驗來學習知識,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記憶力,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所學的知識牢牢地儲存于大腦中。
一詞多義現(xiàn)象是通過人類知識和推理將一個概念域系統(tǒng)地對應(yīng)到另一個概念域,從而建立起不同的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Lakoff&Johnson:1980)。也就是說詞匯的引申義和擴展義就是人類運用隱喻思維對客觀事物不同概念之間做了相似性的聯(lián)想。例如:“head”(源域)通過人們相似性的聯(lián)想投射到其它概念域上 (目標域)。從而引申出了“源頭,針頭,首領(lǐng)”等意義。因此,在一詞多義的教學中,教師應(yīng)該對head這類詞匯進行認知分析,引導學生了解詞匯演變和發(fā)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推理能力,從而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詞匯網(wǎng)絡(luò),大大減輕記憶的負擔,增強詞匯記憶的效率性和趣味性。如“首領(lǐng)”一詞還可以引申為“領(lǐng)導地位,領(lǐng)導能力”等抽象含義,或擴展為其它詞性,如動詞head有表示“率領(lǐng),領(lǐng)導”之意。因此,教師在詞匯教學中,不但要指導學生學習基本的詞匯意義及其豐富的引申意義,還要引導學生結(jié)合隱喻的認知方式進行推理,加深詞義的理解,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將隱喻思維貫穿其中,讓學生體會隱喻在學習過程中無處不在。
(二)閱讀教學
語言間的隱喻概念的理解對閱讀教學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對隱喻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關(guān)鍵。Lakoff發(fā)現(xiàn)在日常語言中,隱喻無處不在,而這些隱喻又常常是成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比如:前面提到的argument is war,當人們談到“argument”這個概念時,常與war有關(guān)的詞語相聯(lián)系: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he attacked every weakpoint in my argument/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所有的這些隱喻句都是argument is war這一概念隱喻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系統(tǒng)表達法。根據(jù)這一特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將隱喻的系統(tǒng)性特征運用其中,使學生對眾多紛繁復雜的表達進行有效的歸類和總結(jié),省去了逐步推理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內(nèi)容并進行高度的抽象的概括,從而使學生能夠從注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轉(zhuǎn)變?yōu)閷φZ言的藝術(shù)和內(nèi)涵的理解;從封閉的閱讀課文,轉(zhuǎn)向開放的獲取信息和語言使用的經(jīng)驗。例如:下面是一位牧師 (Dave)對生活的描述:I would describe life in terms of journey.But we’re walking thought it.Sometimes we see clearly,and other times it’s dark and hidden.And you can still walk and thought it,and walking thought it,in walking thought a darkness,you come to a fuller understanding.A sense of it.And sometimes tripping and falling.And you still“come follow me”is what you have to remember.Get up again and continue on the journey.然后,引導學生歸納出背后隱藏的一個概念隱喻life is a journey.根據(jù)這一理解,學生細細體會,就會發(fā)現(xiàn)life is a journey這個概念隱喻貫穿全文。通過這一方式學生能準確把握文章的中心,有利于學生將雜亂無章的知識形成網(wǎng)絡(luò)框架。
(三)文化教學
隱喻的理解與我們的文化相一致,同時也受文化的制約。因此,教師在將隱喻理論運用于文化教學中的時候,要注意分析其文化間的差異。一方面因為隱喻具有普遍性,所以不同文化中,隱喻也存在著很大的相似性。如:Time is money與漢語中的“時間就是金錢”是相一致的;I’m feeling down;you’re high spirits.漢語中相對應(yīng)的表達有“氣勢高漲,情緒低落”等。這說明隱喻思維中某些經(jīng)驗認識是人類所共有的,利用這些共有的文化意識,能有效地促進文化的習得。雖然隱喻中存在著相似性,但畢竟是不同的文化,還是存在著差異。在跨文化學習過程中的差異現(xiàn)象容易產(chǎn)生的“負遷移”,從而導致英語學習中會出現(xiàn)障礙。比如:由于中英傳統(tǒng)文化視角的不同,因此,英漢文化中用關(guān)于狗的隱喻有著截然不同的形象。東方習俗注重狗的負面特征,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而在英語中,狗卻被看作是人類忠實的朋友,相應(yīng)的表達有:Love me,love my dog/old dogs will learn no new triks.因此,在學習跨文化知識時,教師應(yīng)該首先分析隱喻的文化差異,在講解某些習語或諺語時,應(yīng)該追根溯源,了解其源頭,鼓勵學生在了解目的語國家文化的基礎(chǔ)上理解學習語言的材料,讓學生深刻體會隱喻知識的妙用。
Lakoff和Johnson的隱喻理論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還是一種思維方式,認知手段。本文從認知的角度對Lakoff和Johnson的隱喻理論做了簡要的闡述。根據(jù)這些理論,教師在英語詞匯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運用隱喻思維推理詞匯的引申義或擴展義;在閱讀教學中,運用隱喻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語篇分析和概括歸納能力;同時,在文化教學中也要注意分析隱喻的文化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為學生學習地道的英語文化知識打下基礎(chǔ)。
[1]Lakoff.G &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1980.
[2]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鄭銀芳.隱喻理論及發(fā)展[J].外國語文,2009,(6).
[4]朱建新.概念隱喻與外語教學 [J].外國語文,2009,(6).
The Application of Lakoff & Johnson's Metaphor Theory in English Teaching
Gong Qinglian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1331)
Lakoff and Johnson think that 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from the source domain to the target domain.We often express abstract concept by our familiar things.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al device,but also a way of thinking.It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us to perceive our world and form the concept.It is great significance to apply metaphor theory in English teaching.
Lakoff and Johnson;metaphor thinking;English teaching;application
G642
A
1008—8350(2011)02—0067—03
本文責編 安春娥
2010—10—19
龔青蓮 (1987—),女,湖北鄂州人,重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