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傳 岳麗艷 吳 波
(廣東商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廣州 510320)
所有權、產權與人的發(fā)展
——西方新制度經濟學與馬克思的差別
王海傳 岳麗艷 吳 波
(廣東商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廣州 510320)
在馬克思的視閾中人的發(fā)展是勞動的個人的發(fā)展,占有生產資料是勞動者個人發(fā)展的基礎和條件。西方新制度經濟學與馬克思在所有權和產權的內涵、功能等方面有著根本的差別。
所有權;產權;人的發(fā)展
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而明晰的產權制度是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基礎。在所有權和產權的內涵、功能方面,西方新制度經濟學與馬克思有著根本的差別。深入剖析新制度經濟學與馬克思在所有權和產權上的差別,有利于拓寬探索人的發(fā)展的理論和實踐領域。
所有制和所有權、產權概念緊密相關但又各有側重。所有制是生產資料即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的歸屬的制度化、法律化,主要側重于生產過程的起點,說明直接生產過程之前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由誰支配。所有權是財產特別是勞動產品的歸屬的制度化、法律化,主要側重于生產過程的終點。在所有制和所有權的關系中,所有制是基礎,所有權是所有制的實現(xiàn)形式,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要想把所有權作為一種獨立的關系、一種特殊的范疇、一種抽象的和永恒的觀念來下定義,這只能是形而上學或法學的幻想?!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177頁。產權是所有權的動態(tài)表現(xiàn),是由財產交易引發(fā)的財產的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交易權、使用權、受益權等。在所有權和產權的關系中,所有權是基礎,產權是所有權的實現(xiàn)形式,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在每個歷史時代中所有權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會關系下面發(fā)展起來的?!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177頁。在馬克思著作中譯本中,盡管鮮有“產權”字樣,但馬克思的產權思想?yún)s是豐富的,“只有馬克思,第一次發(fā)現(xiàn)產權是生產關系的法律表現(xiàn),從而把握了產權的本質?!雹蹍且罪L:《馬克思的產權理論與國有企業(yè)改革》,《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第4頁。由此可以斷定,馬克思開創(chuàng)了產權研究的先河。馬克思的產權研究既見物,又見人,體現(xiàn)著物的基礎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而且馬克思產權研究中的“物”側重于生產資料。盡管馬克思考察了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動態(tài)過程,但馬克思關注的目標主要是生產過程的起點階段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產權問題。西方新制度學派的所有代表都以產權理論為自己進一步立論的基礎。諾斯認為,“產權的本質是一種排他性的權利”,而“排他性是指決定誰在一個特定的方式下使用一種稀缺資源的權利”。登姆塞茨主張,“產權包括一個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損的權利?!a權是界定人們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損,因而必須向誰提供補償以使他修正人們所采取的行動。”菲呂博騰、配杰威齊明確指出“產權不是指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關于它們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華斯特則堅持“產權是以人們認為合適的辦法控制和處理財產的權利。產權是人們對財產的權利,它不同于國家所有權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對人的具體權力。產權是指人們有資格處理他們控制的東西的權利,即人們有權擁有明智決策的回報,同時也要承擔運氣不好或失職所帶來的成本”。而且產權必須是排他的、可轉讓的、可分割的以及是永久的。布羅姆利從制度變遷的維度指出:產權“主要關心的是共通擁有財產所產生的交易費用的大小”。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品的使用的權利”。布羅姆利認為,所有權主要指財產的所有權,含對財產的占有權、使用權、管理權、收入權、資本權、保障權、轉讓權、剩余處置權等。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產權理論的基礎“排他性”意味著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產權研究見人不見物,而且“物”既包括產前即勞動和服務的資料和對象,也包括產后即勞動和服務的產品,也就是說,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側重從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動態(tài)、側重從未來的預期上考察財產的所有權和產權,盡管與馬克思產權理論有著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不同,但西方新制度經濟學所揭示的產權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交換關系的觀點,豐富和細化了馬克思的產權理論。
黑格爾認為:“人為了作為理念而存在,必須給它的自由以外部的領域?!薄霸趯ν馐挛锏年P系上,合理的方面乃是我占有財產。”“我把某物置于我自己外部力量的支配之下,這樣就構成占有?!倍罢加?,就是所有權?!薄八袡嗨院虾趵硇圆辉谟跐M足需要,而在于揚棄人格的純粹主觀性。人唯有在所有權中才是作為理性而存在的?!薄叭擞袡喟阉囊庵倔w現(xiàn)在任何物中,因而使該物成為我的東西;人具有這種權利作為他的實體性的目的,因為物在其自身中不具有這種目的,而是從我意志中獲得它的規(guī)定和靈魂的。這就是人對一切物據(jù)為己有的絕對權利。”而人對物“所以據(jù)為己有,歸根到底無非是:表示我的意志對物的優(yōu)越性,并顯示出物不是自在自為的存在著的,不是自身目的?!蓖ㄟ^意念的占有,通過自由意志的確立,人確立了高于意念物和意志物的主體地位:“我作為自由意志在占有中成為我自己的對象,從而我初次成為現(xiàn)實的意志,這一方面則構成占有的真實而合法的因素,即構成所有權的規(guī)定?!焙诟駹栆曰逎恼Z言闡述了現(xiàn)代產權學說的具體內容。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交易過程中產權蘊含的意志關系:“為了使這些物作為商品彼此發(fā)生關系,商品監(jiān)護人必須作為有自己的意志體現(xiàn)在這些物中的人彼此發(fā)生關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說每一方只有通過雙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才能讓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別人的商品。可見,他們必須彼此承認對方是私有者。這種具有契約形式的(不管這種契約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來的)法的關系,是一種反映著經濟關系的意志關系?!雹佟顿Y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2頁。
在所有權和產權那里,人的主體性是通過交易過程中商品和服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受益等表現(xiàn)出來的。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詳細分析了這一主體性確定的環(huán)節(jié):其一,“我作為物的完全所有者,既是價值的所有者,同時又是使用的所有者?!雹诤诟駹?《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70、66-67頁。其二,意義關系和價值關系的確立?!巴ㄟ^占有,物乃獲得‘我的東西’這一謂語,而意志對物也就有了肯定的關系。在物和我的意志這一同一性中,物同時被設定為否定的東西,而我的意志則在這一規(guī)定中成為特殊意志,即需要、偏好等。但是我的需要作為單一意志的特殊性是肯定的東西,它要滿足自己,至于物作為自在的否定的東西,則專為我的需要而存在,并為其服務。使用就是通過物的變化、消滅和消耗而使我的需要得到實現(xiàn);這樣,物的無我性質就顯示出來,該物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雹酆诟駹?《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70、66-67頁?!皩槲业男枰嬖?,并為其服務”說明意義世界、價值世界的主體是人,客體是物;“物的變化、消滅和消耗”是意義關系和價值關系的建立即勞動的過程、實踐的過程。其三,目的和手段關系的確立:“如果我采用標志以普遍方式占有物本身,那末,在使用中就存在著更為普遍的關系,因為那時不是物的特殊性得到承認,而是物被我否定了。物淪為滿足我的需要的手段。當我與物會合時,為了使我與物同一起來,其中一方必須喪失其性質。然而我是活的,是希求者和真正肯定者,而物是自然的東西。所以物必然要消滅,而我則依然故我。一般說來,這就是有機體的優(yōu)越性和理性?!雹俸诟駹?《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67頁。馬克思從交換的角度肯定了人支配物的原則:“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場上去,不能自己去交換。因此,我們必須找尋它的監(jiān)護人,商品所有者?!雹凇顿Y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2頁。
從理論上看,在勞動者擁有生產資料,勞動的組織秩序正常的情況下,勞動者的投入和收益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即投入越多,收益越多。所有權和產權從法律到事實保證著這種對應關系的實現(xiàn)。美國產權學派學者登姆塞茨提出,所有制本身可以被看做是對相應的成本與收益的回應,所有權是一種財富,改變所有權的特性必然會改變財富的分配。舒爾茨將制度視作“經濟領域里的一個變量,而且這些變量是對經濟增長的反應。”這些反應表現(xiàn)在:“(1)制度是對勞動力的市場價格提高的反應;(2)制度是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報酬率提高的反應;(3)制度是對消費者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反應。”③[ 美]科斯、阿爾欽、諾斯等著:《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劉守英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1頁。勞動者投入和收益之間的對應關系的確立推動著人的經濟價值的不斷提高,這種提高表現(xiàn)為:勞動力的市場價格提高,人力資本投資的報酬率提高,消費者可支配收入增加。人的經濟價值的提高,是由于勞動者加大了經濟投入、提高了經濟效率、獲得了經濟回報,事實上是人的類本質能力的經濟表現(xiàn)。
所有權和產權與勞動者投入和收益之間的對應關系,是建立在勞動者擁有產權和所有權、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直接統(tǒng)一的理論預設基礎之上的。這是西方新制度經濟學模型分析、數(shù)據(jù)分析的優(yōu)點,但也是它的缺點。因為在私有制社會中,在勞動和資本分離、對立的情況下,這種對應關系是不成立的。馬克思分析了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的勞動和收益之間的異化關系:“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系就是同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因為根據(jù)這個前提,很明顯,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chuàng)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他本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雹堋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頁。
人的經濟價值的不斷提高僅僅是一種理論預設。經濟的運行、人的經濟價值的提高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非存在著對應關系。從現(xiàn)實上看,勞動者的投入和收益之間的關系往往受制于不確定性的影響。這種不確定性表現(xiàn)為“橫向不確定性”和“前向不確定性”?!皺M向不確定性”表現(xiàn)為個人不清楚他人在干什么,“前向不確定性”表現(xiàn)為個人不清楚未來會發(fā)生什么。如果任由這種不確定性發(fā)展,則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關系的豐富、人的經濟價值的提高、勞動者投入和收益之間的對應關系都將成為不可能。諾斯認為:“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中,制度一直被人類用來使其相互交往具有穩(wěn)定性?!辈剪敿{指出:“財富的創(chuàng)造,關鍵在于參與者能合理預期獲得他們努力的成果。一旦這個聯(lián)系被打破,創(chuàng)造財富的過程將受到嚴重損害。”尼科爾森認為:“所有文明社會都依賴于穩(wěn)定、可預測性和秩序?!彼袡嗪彤a權從制度上保證了勞動者對于投入和收益之間的對應關系的穩(wěn)定預期。布魯納分析了產權安排的優(yōu)越性:其一,“產權安排解決了與潛在社會沖突相關的問題。稀缺資源不能同時被幾個人所控制,產權結構根據(jù)目標的稀缺性決定由誰做什么。這一結構充分反映了資源的繼承模式,在這種意義上也反映了自然施加的約束。所有的資源都必須為某人所擁有,除此之外再沒有權力需要分配。這一條件排除了以各種名義進行的市場封閉和進入限制。”其二,“產權安排還保障努力和報酬之間的重要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反過來又強化了產權安排。在這樣的體制之下,這種產權聯(lián)系實際上將所有人力與非人力資源所有者的交易關系概括在內?!比A斯特則從產權保證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維度分析了產權的功能:其一,“產權界定著眼于個人對行動或不行動負責。因此,良好界定的產權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靈活性,并能夠及時作出反應?!逼涠?,“有效產權的靈活定能使資源用于更高生產率的活動,能實現(xiàn)產權對社會新群體的轉移。”諾斯從提高人的經濟價值的基礎即競爭與合作的視角分析了所有制和產權的作用:“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影響的框架,它們建立了構成一個社會,或更確切地說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既然人的發(fā)展是一個擴大向個人提供的可能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從思想到行為的無數(shù)個可能性選擇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制度框架約束著人們的選擇集。登姆塞茨則從人的社會性、人的行為的社會化的維度分析了產權的功能:“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實上它們能幫助一個人形成他與其他人進行交易時的合理預期。產權的所有者擁有他的同事同意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權利。一個所有者期望共同體能阻止其他人對他的行動的干擾,假定在他的權利的界定中這些行動是不受禁止的?!碑a權的另外一個功能是“導引人們實現(xiàn)將外部性較大地內在化的激勵?!?/p>
馬克思指出:“人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把社會集體積累的性質和能力內化到自身,才能獲得人的現(xiàn)實的實踐性本質,成為現(xiàn)實的主體。而社會關系是個人在生產實踐中的社會結合形式,處于不同社會關系中的個人必然具有不同的社會性質。因此,人的現(xiàn)實存在只能是社會性的存在,人的現(xiàn)實本質也只能是社會性的本質?!雹傩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92頁。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基于個體在“吸納、評價信息和保留知識上的有限能力”,認識到人的社會性需求,指出離開了社會性,人的類本質和社會關系的本質的實現(xiàn)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沒有什么人能在稍長一點的時間內單靠自己而很好地生活,他們都需要由其伙伴的反應來激勵和控制。人完全是因為與其伙伴的個人聯(lián)系才在智力上、道德上、文化上和情感上不斷成長的。”“人類通過社會交往訓練其各種分化出來的認知能力;人在與他人的協(xié)調中獲得了演化上的優(yōu)勢并生存得更好?!比说纳鐣缘膶崿F(xiàn)源于人的自利行為,“只有當所獲得的報償?shù)葔蚴谷藗兝^續(xù)為別人服務并且他們不會被迫與別人分享自己掙得的報酬時,才能激勵人們從自我利益出發(fā)為他人提供服務。這意味著人們必須擁有財產的權利——它還必須包括不許他人使用財產的權利和按個人決定處置財產的權利——就不會有足夠的動力來推動現(xiàn)代社會中的專門人才去生產他人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只有在具備一整套保護私有財產的制度(規(guī)則)時,儲存于千千萬萬不同大腦中的有用知識才能被開發(fā)出來,才能成為人們的最佳能力?!?/p>
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制是馬克思恩格斯的一貫主張,也是社會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合法性根基。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曾經表現(xiàn)為生產資料的全民占有和勞動群眾集體占有等形式,但這些形式又無法克服某種程度上的效率低下等問題。20世紀90年代前后,中國走向通過市場激發(fā)經濟活力、通過股份制等探索公有制實現(xiàn)形式的道路。但在以市場經濟、股份制等為主要導向的改革中,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憑借對資源、機遇、政策的壟斷,憑借價值構成、技術構成的優(yōu)勢取得了競爭的先天優(yōu)勢:1985年和2006年中國工業(yè)主要行業(yè)國有產值比重大于70%的煙草、石油等5行業(yè),增加值年均復合增長率6.1%,人均總資產137.7萬元;國有產值比重50% -70%的煤炭等4行業(yè),增加值年均復合增長率7.7%,人均總資產63.8萬元;國有產值比重30% -50%的有色金屬采選等3行業(yè),增加值年均復合增長率7.9%,人均總資產57.6萬元;國有產值比重10% -30%的黑色金屬采選等12行業(yè)(1985年大于50%),增加值年均復合增長率10.5%,人均總資產36.4萬元;國有產值比重10% -30%(1985年大于30% -50%)的非金屬礦采選2行業(yè),增加值年均復合增長率7.1%,人均總資產23.7萬元;國有產值比重低于10%的食品加工等4行業(yè)(1985年大于50%),增加值年均復合增長率12.3.5%,人均總資產29.0萬元;國有產值比重低于10%的皮革等4行業(yè)(1985年30% -50%),增加值年均復合增長率11.1%,人均總資產19.0萬元;國有產值比重低于10%的服裝鞋帽制造3行業(yè)(1985年低于30%),增加值年均復合增長率10.7%,人均總資產12.1萬元。②參見陳小洪:《國有經濟布局:變化、影響因素和展望》,《中國發(fā)展評論》中文版第11卷第1期,2008年12月。
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通過領先的技術牢牢控制著國民經濟的命脈,如技術門檻較高、技術較穩(wěn)定的石油加工行業(yè),2006年國有企業(yè)行業(yè)產值比重為76%;技術門檻中等、技術較穩(wěn)定的鋼鐵行業(yè),2006年國有企業(yè)行業(yè)產值比重為43%;技術門檻高、技術較穩(wěn)定的發(fā)電設備,2006年國有“三大動力”控制70%的國內市場;技術門檻較高、技術穩(wěn)中有變的汽車和發(fā)動機行業(yè)中,汽車是國有股占50%以上的中外合資企業(yè)為主,柴油發(fā)動機業(yè)是國企為主;技術門檻較高或高、技術較穩(wěn)定的船舶制造行業(yè),國有企業(yè)是中國產業(yè)主體(高端產品仍要進口)。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社會目前人的發(fā)展的不平等的所有制根源在于地緣、業(yè)緣關系而導致的生產資料使用權和收益權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的顯性表征是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收益的內部循環(huán)。為了防止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收益的內部循環(huán),必須建立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收益的社會收繳制度和社會分紅制度。如果從所有權和產權的維度解決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那就必須保證所有勞動者平等地使用和收益生產資料,防止廣大的勞動者被排斥在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生產資料的使用權和收益權外。要知道,人的平等發(fā)展問題是與生產資料的平等占有權、平等受益權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F06
A
1003-4145[2011]12-0082-04
2011-08-22
王海傳,法學博士,廣東商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教授。岳麗艷,哲學博士,廣東商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副教授。吳 波,管理學博士,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主任科員。
本文是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7年度一般項目“人的發(fā)展的所有制基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公有制構建”(批準號:07A03)的結項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周文升wszhou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