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蔡梅娟
(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淄博255049)
近代文學批評,是指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19年五四前夕這段時間的文學批評,它與中國古典文學批評有著一脈相承的聯(lián)系。但自晚清以來,西方的哲學思想、理性精神等紛紛介紹到了中國,對中國的學術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從而使近代文學批評具有了不同于古代的特點,它宣告了古典文學批評時代的終結,同時也拉開了現(xiàn)代文學批評的序幕,對現(xiàn)代文學批評學科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有學者指出中國文藝學學科建設始于近代,杜書瀛認為從梁啟超、王國維們起,“現(xiàn)代文藝學的新學術范型在對傳統(tǒng)既繼承又革新之中萌芽、生長、成形”。[1]文學批評學科作為文藝學下設的一個二級學科,其建設的起點實際上也始于近代。近代文學批評參照西方現(xiàn)代文學批評的理論框架,提倡文學批評的獨立地位,在批評思維方式、批評術語等方面都具備了現(xiàn)代文學批評的某些特點,并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的批評論文與專著。綜觀近代文學批評家的學術成果及努力方向,他們雖無明確的學科建構意識,還沒有建立一門完備的文學批評學科,但卻在客觀上做著學科建設的努力。因此,近代文學批評的轉型不僅標志著中國文學批評學科建設的起點,更重要的是為后來的學科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資源,確立了開放性的學科建設方向。
“學術”一般被解釋為“有系統(tǒng)的、較專門的學問”。近代學者把文學批評當作一門專深的學問來研究,在“學無中西”的跨文化的學術基礎之上,自覺運用西方文學理論進行批評實踐,創(chuàng)造出了一系列新的批評理論,并逐漸形成了理論的體系化,近代文學批評家的學術自覺性標志著文學批評學科建設的肇始。
19世紀末的文學批評在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肌體上,汲取西方文化中的可融性因素,兼容并蓄,孕育出具有新的生命力的批評理論。此種語境中生成的近代文學批評具有一定的學術自覺性,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理論自覺性,批評家們借用西方的文學理論來觀照、闡釋傳統(tǒng)文論中某些理論命題,并創(chuàng)造性地得出一些新的理論,它們在“比古代文論更深的層面上展開對文學自身的性質、特征、價值的認識和探求,對文學活動客觀規(guī)律的總結和把握,用新的觀念評價和指導文學創(chuàng)作”。[2]文學批評走了一條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理論—實踐—理論)的路子。
一門學科的誕生、發(fā)展需要多種條件,但大都是從提倡研究對象的獨立開始的。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并未將文學批評作為獨立的文學活動來對待,多是“依經(jīng)立義”的教化論批評。近代社會,西學的輸入使得人們對文學觀念有了新的認識,產(chǎn)生了對文學本體認識的要求,這是一種理論觀念發(fā)展到對自身的省察的表現(xiàn)。王國維在研究康德、叔本華審美無功利論的基礎上,提出文藝“獨立”說,他在《論近年之學術界》中提出,“欲學術之發(fā)達,必視學術為目的,而不視為手段而后可”,[3]47主張文學藝術不為政治、經(jīng)濟利益所左右。這種超功利的“純文學”的觀念實際上是在追求文學的某種終極價值,是對文學批評理解的一種飛躍。
近代文學批評的學術自覺性還表現(xiàn)在批評思維方式的革新上。與古代文學重直觀感悟、整體把握的思維方式相適應,古代批評多是詩話、詞話、點評等,批評理論在顯示意蘊深遠的民族特長的同時,也顯得邏輯性、系統(tǒng)性不強。近代知識分子認識到了傳統(tǒng)文學批評思維方式的不足,有意識地吸取西方的思維方式來彌補之,如嚴復就曾致力于介紹西方的思維方法,他翻譯《穆勒名學》(形式邏輯),系統(tǒng)地引進了演繹法與歸納法,試圖為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找到新的參照系。王國維也指出:“西洋人之特質,思辨的也,科學的也,長于抽象而精于分類?!盵3]41這一認識使得他們開始借鑒西方的思維方式來進行文學批評實踐。與批評思維方式的轉變相對應的是批評術語的運用與生成,它是思維方式的外在表現(xiàn)。近代文學批評學者逐漸使用有界定而內容不模糊的批評概念,如《紅樓夢評論》中的“欲”、“優(yōu)美”、“壯美”、“悲劇”等,這些理論術語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邏輯思辨能力。
審美獨立的提倡、批評思維方式及術語的變革,使得近代文學批評的學術成果日漸增多,出現(xiàn)了一些專門的批評論文,如周樹人的《摩羅詩力說》、姚華的《曲海一勺》、章炳麟的《國故論衡》等,這些論著不同于古代文學批評常見的詩話、詞話和小說戲曲評點,大都是比較專深的理論著作,從而“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著作形式由語錄條目→單篇論文→學術專著的歷史過渡”。[4]420近代學者以自身的批評實踐實現(xiàn)著文學批評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換,這一理論自覺性為文學批評學科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體系是相互關聯(lián)的各個部分所形成的整體面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歷史悠久,產(chǎn)生了大量的詩論、文論等,但由于國人輕視抽象思辨的純理論而重視對具體事物的感悟,因此古代很少有能夠集中顯現(xiàn)文學批評思想體系的專門論著。我們現(xiàn)在所見到的有關古代文學批評思想,是近代以來的學者根據(jù)古人散見的論述及其內在邏輯演繹歸納出來的。在西學的影響下,近代文學批評家注意汲取西方文化來構建自己的批評理論體系,提出了許多新的概念并寫出了多部文學批評著作,客觀上表明了自己的批評觀念、批評思維方式,文學批評具備了一定的整體意識。
近代學者王國維、梁啟超的文學批評理論都具備了體系性特征。要創(chuàng)建自己的理論體系,首先要確立體系的核心,即批評觀念。王國維提倡審美獨立論,并圍繞此觀點來構建批評理論框架;批評觀念的變化必然要通過思維方式的變革表現(xiàn)出來,他提倡借鑒西方抽象、思辨和分析推理的方式來進行批評實踐;批評術語是思維方式的外在表現(xiàn),王國維借鑒西方的批評思想與哲學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具有現(xiàn)代特征的批評話語體系?!都t樓夢評論》是其批評體系的重要體現(xiàn),文章擺脫了古代批評以考證索引為主的批評方法,全文縱橫開闔,章法嚴密,圍繞第一章“人生及美術之概觀”這一中心而展開推論,結論經(jīng)過層層推理而得出。以審美獨立的批評觀念為中心,批評思維方式以及批評話語等構成了王國維文學批評的理論體系。
梁啟超的文學批評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提倡政治功利性是其文學批評的核心,在批評思維方式方面運用從西方學習而來的歸納演繹等注重邏輯分析的科學方法,對作家作品及其文學現(xiàn)象做出理性的分類剖析;批評方法上,在繼承傳統(tǒng)“知人論世”說的同時,又吸收了西方從時代社會、現(xiàn)實政治、文化思潮等多角度、多層次做分析的社會歷史的研究方法;與重思辨的理性思維方式相聯(lián)系的是,梁啟超大膽吸收現(xiàn)代西方文論的名詞術語如“情感”、“寫實”、“浪漫”等來進行批評實踐。
理論內容構成學科的內涵,是一門學科形成的必要條件,學科只有以理論內容來支撐,才具備成立的可能性。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學科的建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與近代文學批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現(xiàn)代文學批評學科形成時有幾大支撐性理論,而這些理論都可以在近代批評中找到根源。
首先,現(xiàn)代文學批評對封建的文學觀念進行了批判,提出建立進步的、民主的文學價值觀,這與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反對脫離社會現(xiàn)實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在批評觀念上,現(xiàn)代文學批評的文學革命先驅者們提出了“人的文學”、“國民文學”、“寫實主義文學”等批評理論。近代文學批評雖然沒有直接出現(xiàn)這些明確的概念,但已經(jīng)為該理論的出現(xiàn)準備了必要的條件。近代社會的動蕩與不安使得“為人生而藝術”的批評觀念得到了空前發(fā)展,文學為社會人生,文學批評面向社會,已經(jīng)成為絕大多數(shù)文學批評家的共識。梁啟超提倡國民性,主張加強“國民意識”,首次提出“政治小說”的概念,并且自己創(chuàng)作政治小說,如《新中國未來記》,希望把文學引向與生活相結合的道路。周作人則在《論文章之意義暨其使命因及中國近時論文之失》中,提出結束封建專制為“一人”的舊文學,提倡“為萬姓所公”的新文學。這些批評理論對當時的社會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其強調文學與人生的關系的理論也為現(xiàn)代文學批評觀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其次,在現(xiàn)代文學批評學科建設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理論話題,就是文學有無功利性,而這一話題實際上開啟于近代批評。文學的本質是什么,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可謂是眾說紛紜,各不相同,王國維從側重審美的角度來解釋,他認為:“美之性質,一言以蔽之,曰:可愛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盵5]298主張文學創(chuàng)作應超越社會的政治斗爭,用文學的眼光來看待與書寫社會生活。其在《文學小言》中說:“余謂一切學問皆能以利祿勸,獨哲學與文學不然?!盵3]103這種超功利的文學觀對充分認識文學及文學批評的特性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京派文學批評家更是繼承了這一理論,其代表人物朱光潛主張“純正的文學趣味”,提倡一種超然于政治功利目的的文學立場與態(tài)度,厭棄商業(yè)色彩濃厚的文學傾向。這一希望文學不受政治的束縛而獨立發(fā)展的理論觀點對“純文學”理論發(fā)展影響深遠。
再次,小說批評的發(fā)展為現(xiàn)代文學批評學科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而這與近代文學批評提高小說的地位有很大的關系。中國現(xiàn)代小說批評從五四發(fā)軔起,逐步走向成熟,一大批小說批評家應運而生。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近代學者在小說方面的貢獻。在古代,小說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末技”,隨著近代文學觀念的改變,人們對小說的價值給予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夏增佑發(fā)表了小說專論《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文中他指出小說“‘入人之深,行世之遠’,遠在經(jīng)史等著作之上”。梁啟超提出了“小說界革命”的口號,他的《論小說與群治關系》一文將小說的社會作用強調到關系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地步,認為“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雖然這些理論有些夸大其辭,但卻使得小說逐漸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內容,出現(xiàn)了小說批評繁榮發(fā)展的新局面,涌現(xiàn)出許多小說理論批評家,如吳趼人、李伯元、狄葆賢等。在近代文學批評理論的影響下,現(xiàn)代作家借鑒西方的理論融入自己的批評實踐中,當時的許多報刊如《新潮》、《小說月報》等都開設了小說批評專欄,小說批評日益繁榮起來,小說批評理論成為現(xiàn)代文學批評的重要資源。
近代文學批評理論異常豐富,除上述幾點之外,還有不少理論為現(xiàn)代文學批評所借鑒與運用,比如中西文學批評比較方法的運用使得批評的視野更開闊,黃遵憲、裘廷梁等人對白話文的提倡促進了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等等。這些批評理論的出現(xiàn)為現(xiàn)代文學批評學科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處于歷史交匯時期的近代文學批評自覺汲取外來的觀念與中國傳統(tǒng)的材料互相印證,形成了開放的觀念和世界意識,從而為中國文學批評學科的建設確立了開放性的方向,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中國近代文學批評是在批判地繼承傳統(tǒng)文學批評理論基礎上,吸收西方文論思想并加以融合與變通而發(fā)展起來的。許多批評理論的提出與傳統(tǒng)文論有著深厚的淵源,比如“境界”說,這一概念不是王國維首創(chuàng),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審美范疇,但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使“境界”說進一步系統(tǒng)化,并對現(xiàn)當代的文學批評理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近代文學批評的實踐證明創(chuàng)新是學術保持生命力的根本保證,王國維曾說:“古來新學問大都由于新發(fā)現(xiàn)?!盵5]207《紅樓夢評論》是他借鑒西方的一個重要嘗試,文中他以叔本華的悲劇學說為基礎,將《紅樓夢》與《桃花扇》相比,指出前者是一部真正可以稱為悲劇的作品,并且在批評方法上一改當時極為盛行的考據(jù)之風,重視邏輯的推演,運用系統(tǒng)的哲學與美學理論對作品進行富有思辨力的分析評論,這種全新的論說形式對當時的文學批評研究具有重要的轉折意義。
面對紛繁復雜的外來思想理論,近代學人們既沒有死守傳統(tǒng)不放,也沒有盲目崇拜“拿來”,而是在繼承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基礎上不斷地創(chuàng)新,這種對待學術的態(tài)度與方法為后來古今貫通、中西融合的學科建設思路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在近代文學批評形成的歷史進程中,以開放的姿態(tài)面向世界,走向多元與對話是其成功的重要經(jīng)驗。近代學人們主動引進與學習西學,林紓在翻譯外國作品時,不僅注意介紹西方的民主與科學,同時也希望中國作家能夠打開眼界,從中尋求藝術借鑒,“合中西二文熔為一片”。[6]面對中西兩種異質文化,王國維顯現(xiàn)出了冷靜和謹慎的態(tài)度,他認為二者不存在高低優(yōu)劣的對立,都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他在《國學叢刊·序》中說:“余正告天下曰: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盵3]240并且要求打破中西學術的界線,尋求“世界學術”,在他看來,我們學習西方文化是為了追求真理,并非用它來對抗抵制傳統(tǒng)文化。
追求學術研究的世界性并未放棄民族性。1902年,梁啟超提出了著名的中西文化“結婚論”:“蓋大地今日只有兩文明。一泰西文明,歐美是也。二泰東文明,中華是也。二十世紀,則兩文明結婚之時代也”,“彼西方美人,必能為我家育寧馨兒以亢我宗也”。[7]8這種東西文化“結婚”的論說表明了當時學者們的開放的胸襟,他們希望向異質文明尋求創(chuàng)新,但這必須在尊重保護本國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用西學來不斷地豐富與完善國學。有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才可能獲得世界性的影響。這種建立在民族性與世界性基礎上的文藝觀將近代文學批評帶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高度。
近代文學批評的創(chuàng)作充滿了對當時現(xiàn)實問題的探討與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面對動蕩不安的社會現(xiàn)實,他們將文學批評作為改革社會與宣傳主張的有力武器,強調以現(xiàn)實生活為批評題材,如林昌彝的《射鷹樓詩話》以書名“鷹”與“英”諧音雙關來諷刺英國侵略者。批評理論的形成與當時的文學現(xiàn)實也密不可分,面對桐城派的抱殘守缺,陳去病直言他們不過是“空談義理,俚淺不根,浮光掠影,如癡人說夢,囈語滿紙”。在實踐中他們提出了“博采歐美人之長,薈萃熔鑄而自得”、“以他國文學之長,補我文學之短”的主張,這種與現(xiàn)實密切聯(lián)系的做法使得近代文學批評獲得了牢固的根基與生命力。當下中國文學批評與文藝實踐有明顯的脫節(jié)現(xiàn)象,不少批評家不關注文學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熱衷于理論自身的工作,甚至僅僅滿足于對西方各派理論學說的解讀與搬用,“以西釋中、以西注中、以西代中等現(xiàn)象層出不窮”,[8]以至遭遇“失語癥”的尷尬,這一現(xiàn)象需使我們保持警惕,文學批評脫離現(xiàn)實的基礎方向,必將失去創(chuàng)造力。
近代學人對待學術的態(tài)度更是對文學批評的未來發(fā)展具有啟示意義,他們堅信只有兼通“世界學術”之人才能夠“發(fā)明廣大我國之學術”,王國維指出,“異日發(fā)明光大我國之學術者,必在兼通世界學術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5]379這種寬闊的學術視野與開放的心態(tài)使近代文學批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對文學批評具有典范式的學術意義。
中國近代文學批評雖然各方面并不成熟,但它的出現(xiàn)卻開啟了一個新的文學批評時代,它既是傳統(tǒng)文學批評的承續(xù),又是文學批評走向現(xiàn)代的先聲。盡管近代社會沒有明確提出建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學科,但是批評家們憑借開闊的學術視野走出文學創(chuàng)作自我封閉的體系,在西學的參照下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理論,標志著中國文學批評理論從自發(fā)走向了自覺,而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文學批評學科的形成。同時學者們“當今之世,茍非取人之長,何足補我之短”的學術胸懷更是為現(xiàn)代文學批評的建設方向提供了啟示,只有以平等、寬容、謙和的態(tài)度理解中西文化,取長補短,才有可能使我們的文學批評既保持本土特色,又能超越時間與地理的局限而獲得世界性的意義。
[1] 杜書瀛.梁啟超:中國現(xiàn)代文藝學的起點[J].文藝爭鳴,2008,(3).
[2] 王群.論中國近代文學理論批評的自覺性[J].江淮論壇,1996,(5).
[3] 王國維.王國維文選注釋本[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4] 蔡鎮(zhèn)楚.中國文學批評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 王國維著,傅杰編校.王國維論學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6] 李占領.論林紓的中西文化觀[J].近代史研究,1988,(4).
[7] 梁啟超著,夏曉虹導讀.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 李長中.當代文學批評轉型中的困境與策略選擇的思考[J].文藝理論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