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樹
(上海大學 法學院,上海200444)
論董事對第三人民事責任之理論基礎
——以突破傳統(tǒng)侵權責任法與公司法為視角
張景樹
(上海大學 法學院,上海200444)
侵權責任法上,董事之所以要對第三人承擔責任,并非因其違反了旨在保護公司以及公司所有股東和債權人的注意義務,而是因其違反了對第三人的注意義務。公司法上,要求公司董事對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是對傳統(tǒng)民法理論的必要突破,也是對公司有限責任制度的重要補充。
董事;侵權責任法;民事責任
傳統(tǒng)公司法理論認為,董事的責任僅指董事對公司的義務與責任,即傳統(tǒng)公司法中并沒有董事對第三人民事責任這一概念。具體而言,這一概念是因伴隨現(xiàn)代公司董事會權限的不斷擴大,并且各個國家公司法實踐中加大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以及強化交易安全而出現(xiàn)的。因而,有學者指出,完整的董事責任可分為對于公司之責任與對于第三人之責任。[1]
那么,到底何為董事對第三人民事責任?對此,各國學者紛紛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如日本學者末永敏和對此問題的觀點主要有:(1)該種責任之性質(zhì)是為加強保護第三者而規(guī)定的一種特別法定責任;(2)該種責任同一般不法行為責任可以同時構成;(3)該種責任包括直接損害與間接損害;4)嚴重過失或者惡意僅僅在懈怠職務時適用;(5)第三者包括公司債權人和公司股東。韓國學者李哲松將其定義為公司董事因重大過失或者惡意懈怠其職務而對第三者所承擔之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其中,第三者的損失囊括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我國公司法學者也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其中謝懷栻教授認為是代表公司之董事,因執(zhí)行公司業(yè)務有過失而致使他人受損害時,對他人負損害賠償之責任。王保樹教授將其定義為公司董事履行職務中因犯有重大過錯而使第三人受到損害,與該公司承擔之連帶賠償責任。其中,第三人的損失也包括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但主要為間接損失。梅慎實與石笑俠教授則認為是公司董事因濫用權力致使第三者損害的行為而承擔的責任。在這里,第三者的損失為間接損失。[2]
從上述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董事對第三人民事責任這一概念至少包含以下基本要素:(1)發(fā)生的時間段為公司之董事履行職務行為的過程;(2)主觀上要求其有過錯或重大過失;(3)客觀上要求造成了他人的實際損失;(4)因果鏈條上為董事的過錯行為導致了第三人的損失。
依據(jù)侵權責任法基本理論,不管是自然人抑或法人同樣都負有注意義務,即不得非法侵害他人之人身權利與財產(chǎn)權利;若因過錯而違反該項注意義務且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對于公司董事在執(zhí)行職務過程中所實施的侵權行為,一方面,它屬于公司的行為,公司理應為之承擔責任;另一方面,董事作為普通的自然人,同樣負有注意義務,即不得非法侵害他人之人身權利與財產(chǎn)權利,若因過錯而違法,同樣要對該第三人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值得注意的是,董事之所以要對第三人承擔責任,并非因其違反了旨在保護公司以及公司所有股東和債權人的注意義務,而是因其違反了對第三人的注意義務。要求公司董事對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既是基于公平原則的要求,又是彰顯正義理念的體現(xiàn)。
要求公司董事對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主要目的有兩點:其一是預防違法行為發(fā)生。假如公司董事有理由相信公司為其侵權行為負責而可以使自己免責,將明顯不利于阻卻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其二是使受害人得到賠償。公司董事所實施的職務行為在很多情況下對第三人具有重大影響,法律有必要追究其責任以便使受害人獲得更多的賠償機會,尤其是在公司無法滿足受害人賠償請求的時候。
傳統(tǒng)民法理論認為,“法人機關成員在其履行法人職務的過程中,法人與其機關成員歸置于同一個民事主體,因而他們對外不能承擔連帶責任。故只要屬于法人機關成員的職務行為,都應當視為法人的行為”。[3]因此,只要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工作人員之行為屬于該公司的經(jīng)營范圍,都應當將其視為法人實施的行為,而非相對應的個人之行為。同樣的,由此而產(chǎn)生的責任應由法人承擔,而不應由個人承受,這也正是《民法通則》處理該問題的法律依據(jù)。并且,我們可以將這一區(qū)分責任界限的原則稱為“經(jīng)營責任原則”。[4]但是,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公司的權力逐漸由股東大會向董事會轉(zhuǎn)移,公司董事的權力越來越大且控制公司的能力越來越強,董事濫用權力的現(xiàn)象也越來越多。為保護公司以及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減少權力濫用行為的發(fā)生,各國紛紛逐步突破傳統(tǒng)。例如,有些國家通過類推適用民法中的代理制度確認公司與董事兩者之間的委任關系或準委任關系;另外一些國家則通過相應立法,特別是規(guī)定高級管理人員(包括公司董事)的法律責任,以彌補傳統(tǒng)理論之缺陷與不足。
在公司法中,有限責任制度居于核心地位。與此同時,“有限責任經(jīng)常被描述為是一個企業(yè)失敗的風險從股東轉(zhuǎn)移到債權人的原則”,[5]雖能有效限制股東的投資風險,卻也在無形之中增加了第三人的交易風險。事實上,有限責任制度打破了公司股東同第三人之間的利益均衡。為了恢復這種被打破了的平衡,法律必須采取相應措施來制衡,主要包括:公司獨立財產(chǎn)制度、公司資本三原則、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等。但是,伴隨著公司法實踐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這一系列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無法給予公司債權人最大限度的保護。
1.公司獨立財產(chǎn)制度要求股東在獲得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同時,必須以放棄對所投資本的直接支配權為代價,即公司的財產(chǎn)屬于公司所有,必須獨立于股東的個人財產(chǎn)。然而在實踐中,公司財產(chǎn)與股東個人財產(chǎn)混同、公司董事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為自己或他人謀利而私自處分公司財產(chǎn)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此時,公司已不再是一種規(guī)范的運行實體,而淪落為董事濫用職權損害第三人利益、使非法行為合法化、保護欺詐甚至犯罪的手段與工具。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僅僅通過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且只在特定案例中對特定公司股東責任進行事后追究,而不予追究相關董事的個人責任,實難有效保護第三人的利益。
2.公司法中的資本三原則雖然能保障并維持公司有一定的責任之財產(chǎn),為債權人的債權之實現(xiàn)提供必要的保護,但由于這些原則固有的缺陷以及在現(xiàn)代社會所發(fā)生的變化,其原本就不甚有力的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的功能正在下降。其中的法定資本原則雖能保障公司在成立之初具有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資本額,但其根本無法保障公司在成立后的每時每刻都具有章程規(guī)定的資本額,因為公司自成立之后其資本狀況就一直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另外,許多原本采取法定資本制的國家已經(jīng)吸取授權資本制的合理內(nèi)核,采取折衷授權資本制,因而公司章程中標示成立時的資本額這一功能也大打折扣。至于資本維持原則和資本不變原則,雖其能在公司成立后保障公司擁有與成立之初相當之財產(chǎn),這也的確有助于對公司債權人利益之保護,但是,資本維持原則和資本不變原則對股東來說卻無直接之好處,恰恰相反,很多時候違反這兩項原則對股東是有利的。與此同時,作為公司以外的第三人,公司債權人對此行為卻束手無策。
3.在股東發(fā)生濫用公司獨立地位和有限責任原則的情況時,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要求股東對公司的債務負無限連帶之責任,這在一定范圍內(nèi)加強了對公司債權人的保護。但是,其在保護公司債權人方面存在固有的缺陷:首先,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在世界各國仍主要表現(xiàn)為法理,它是法院根據(jù)公平、正義的理念去判斷某一具體案情,并且依據(jù)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善良風俗和禁止權利濫用等基本原則在個案中實現(xiàn)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這么一來就極大地限制了該法理在具體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其次,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僅僅在具體特定的個案中對公司獨立人格予以否認。也就是說,它只適用于特定的法律關系、特定的當事人和特定的案件,而并非對公司法人格進行全面的、徹底的、永久的否定。再次,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主要適用于有限責任公司,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適用范圍十分有限。最后,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實踐操作性有限。公司法人格否認的實質(zhì)是揭開公司面紗,要求股東直接對公司的債務負責。但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不僅人數(shù)眾多而且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那么,如何確定應當負責的股東便成為一個十分現(xiàn)實的問題。
由此可見,公司獨立財產(chǎn)制度、公司資本三原則和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尚不足以完全恢復因有限責任制度而打破的利益平衡,進而也無法為公司債權人提供全面有效的保護。因此,董事對第三人民事責任制度的引入對于保護公司債權人、平衡他們之間的利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張龍文.股份有限公司法實務研究[M].臺北:漢林出版社,1976:169.
[2][韓]李哲松.韓國公司法[M].吳日煥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493.
[3]馬俊駒.法人制度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155.
[4]江平.法人制度通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39.
[5][加]B.R.柴芬斯.公司法:理論、結構和運作[M].林華偉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33.
D922.29
A
1673―2391(2011)06―0052―02
2011―08―01
張景樹(1987―),男,浙江泰順人,上海大學法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商法。
【責任編校:王 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