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若林
(鎮(zhèn)江高等??茖W校 外語系,江蘇 鎮(zhèn)江 212003)
語言的模糊性在語言交際中起著奇妙的作用。波蘭語言學家沙夫曾說過:“交際需要詞語的模糊性,這聽起來很奇怪。但是假如我們通過約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語詞的模糊性,那么,正如前面已經(jīng)說過的,我們就會使我們的語言變得如此貧乏,就會使它的交際的和表達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其結(jié)果就摧毀了語言的目的,人的交際就很難進行,因為我們用以互相交際的那種工具遭到了損害?!保?]由此可見,語言的模糊性在自然語言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因為它在語言交際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模糊限制語(hedges)一直被認為是自然語言中最典型的模糊語言,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guān)注。最早提出模糊限制語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札德教授[2]。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在其《模糊限制成分:對意義標準和模糊概念邏輯的研究》一文中將模糊限制語定義為“使事物變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單詞或短語”[3]。此文為后續(xù)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接著眾多學者便從邏輯、語義、語用等多種角度來研究模糊限制語,如何自然、孫建榮、Salager-Meyer,F(xiàn).、李福印、徐潤英、袁邦株、陳敏等[4-9];同時許多學者也在特殊用途英語(ESP)范圍中進行了實證研究,如Varttala、蔣躍等[10-11]。
在學術(shù)用途英語(EAP)中,模糊限制語作為一種重要語言特征和常用策略,常用于精確話語信息,把握表述分寸,使語氣更為得體,增強論斷的可接受性。但長期以來并未受到應(yīng)有的重視,英語學習者由于缺乏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意識和相關(guān)知識,常造成使用不當。在學術(shù)論文寫作中,語氣常顯得過于直接和肯定。摘要作為論文的縮影,措詞應(yīng)更加精煉、科學、嚴謹,因而摘要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學術(shù)論文主體部分,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語卻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除此之外,已有研究多側(cè)重于定性研究,其結(jié)論缺乏數(shù)據(jù)支持。
本研究是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在應(yīng)用語言學領(lǐng)域中,中介語對比分析,即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CIA)是語料庫研究的基本且有效的方法。中介語對比分析是Granger于1998年正式提出,被Granger譽為一切基于學習者語料庫之研究的中心[12]。它利用目標語和學習者兩個語料庫,一方面從目標語語料庫中獲取典型的語言信息,另一方面通過對學習者語料庫與目標語語料庫的比較得到中介語的非母語特性即偏移,包括誤用、多用、少用和回避等。它對二語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即以典型的語言信息作為教學的重點,而對學習者偏移的分析可促進對典型語言的學習。這樣使外語教學既有合理的重點,又有的放矢,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1.1 研究問題
1)中國學者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語使用的總體分布有哪些偏移?
2)中國學者英文摘要中各類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有哪些偏移?
3)在摘要的四個組成部分中,中國學者使用的模糊限制語有哪些偏移?
4)導致以上偏移的原因是什么?對學術(shù)用途英語教學和英文摘要的撰寫有什么啟示?
1.2 研究步驟
1)在預實驗證明了本研究可行性的前提下,借鑒Nwogu[13]的兩大標準,即代表性和可取得性,自建兩個語料庫:英美本族語研究者語言學研究論文英文摘要語料庫(NAC),中國研究者語言學研究論文英文摘要語料庫(CAC)。兩個語料庫各由70篇2003至2005三年間原始研究性論文(primary studies[14])的英文摘要構(gòu)成,其容量分別為13 112和8 264個有效字符。其中NAC是在文秋芳等[15]推薦的17種國際英語語言學期刊中,選擇所有可以獲得英文摘要全文的8種期刊:《Applied Linguistics》,《TESOL Quarterly》,《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LT Journal》,《Language Testing》,《Language Learning》,《Modern Language Journal》,《System》。然后通過電子郵件確認其作者為英美本族語者,從所有符合條件的的摘要中隨機選出70篇。CAC是根據(jù)《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第四版)》中的H3/9外國語類期刊列表,除《中國俄語教學》外,選擇其它所有期刊:《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外語與外語教學》、《外語界》、《現(xiàn)代外語》、《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學刊》、《外語教學》、《外語研究》、《四川外語學院學報》。找出所有符合條件的英文摘要,從中隨機選出70篇。
2)參考Varttala[16]的研究成果建立一個非常有可能成為模糊限制語的詞匯表,共計236個,分為5類:認知情態(tài)動詞(如may,might,can,could等)、認知動詞(如argue,believe,suggest,imply等)、認知副詞(如possibly,perhaps,frequently,significantly等)、認知形容詞(如potential,probable等)、認知名詞(如suggestion,possibility,assumption等),然后從兩個語料庫中提取出這些詞匯。
3)根據(jù)Hyland[17]對模糊限制語在學術(shù)用途英語環(huán)境中的界定和功能標準,對所有提取出的有可能成為模糊限制語的詞匯進行語境分析,去除沒有起模糊限制作用的詞匯。
4)利用Wordsmith軟件分別統(tǒng)計出兩個語料庫的3組數(shù)據(jù)即:模糊限制語在整個摘要中的分布情況、各類模糊限語的分布情況、模糊限制語在摘要的各個部分中的分布情況。
5)運用SPSS軟件比較兩個語料庫的以上3組數(shù)據(jù),尋找出顯著性差異。
6)通過顯著性差異,分析中國語言學論文英文摘要中使用模糊限制語的偏移情況,并試著找出偏移的原因。
7)根據(jù)偏移原因提出教學建議,以期在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中增強中國學習者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意識,培養(yǎng)他們有效使用模糊限制語的能力。
通過對兩個語料庫的數(shù)據(jù)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存在顯著性差異的分布數(shù)據(jù),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中國學者使用模糊限制語頻率明顯偏小,且使用的模糊限制語的詞匯量偏小。NAC中共使用103種模糊限制語,模糊限制語累計使用317次,分布密度為241.8次/萬字;而NAC中共使用60種模糊限制語,模糊限制語累計使用119次,分布密度為144.0次/萬字。主要數(shù)據(jù)見表1。
2)從各類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來看,中國學者使用動詞類的頻率比本族語學者顯著偏少(NAC:37.4次/萬詞;CAC:9.7次/萬詞),副詞類也有明顯偏少(NAC:58.0次/萬詞;CAC:25.4次/萬詞),其余詞性頻率接近。具體數(shù)據(jù)參見表1。
3)從各類模糊限制語的分布來看,本族語者使用情態(tài)動詞類模糊限制語最多,占累計使用次數(shù)的30.3%,其次是副詞類模糊限制語,占24.0%;而中國學者使用形容詞類模糊限制語最多,占累計使用次數(shù)的41.2%,其次是情態(tài)動詞類模糊限制語,占23.5%,具體數(shù)據(jù)參見表1。
4)在模糊限制語的部分子類別中(如試探性認知動詞、可能性副詞等),CAC中常無法發(fā)現(xiàn)一或兩個核心詞匯,而在本族語者使用的同類別模糊限制語中則可以找到。
5)在情態(tài)動詞類模糊限制語中,中國學者更多使用語氣較強的模糊限制語,如can,may,will,and should;而本族語者更傾向使用語氣較弱的模糊限制語,如could,might and would。
6)在不確定性聯(lián)系動詞(tentative linking verbs)類模糊限制語如tend,appear and seem中,中國學者使用頻率比本族語學者顯著偏少(NAC:5.3次/萬詞;CAC:2.4次/萬詞)。三個詞在NAC中都有出現(xiàn),且appear占絕大多數(shù);在CAC中僅有tend一詞出現(xiàn)。
7)在使用頻率最高的13個模糊限制語中,中國研究者有近一半與本族語者所使用的不同;名詞tendency出現(xiàn)在中國研究者的高頻列表中,但本族語者的高頻列表卻未含該詞。
8)摘要中,結(jié)論和結(jié)果部分使用模糊限制語的頻率最高,而目的和方法部分使用頻率較低,與本族語者的使用情況相似。
經(jīng)過卡方檢驗,中國研究者使用模糊限制語和本族語者相比存在顯著差異,顯示了明顯的偏移。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多,本文分析認為,中國研究者在模糊限制語的使用上存在偏移的主要原因在于:
1)英語模糊限制語自身的復雜性、靈活性、多變性,給中國學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2)中國學者英語語言綜合能力有限,尤其是在語用方面的欠缺,對模糊限制語的把握能力不高。
3)以漢語為母語的學者對學術(shù)共同體共同遵循的規(guī)則了解不夠,在學術(shù)論文寫作中缺乏使用模糊限制策略的意識。
4)受到母語的負遷移影響,導致以漢語為母語的學者在使用模糊限制語時存在偏移。
5)英漢之間的文化差異也是導致中國學者在使用模糊限制語時存在偏移的原因之一。
在學術(shù)論文中,模糊限制語既真實地再現(xiàn)了人類認知的局限性,又可使學者保持適當?shù)闹t虛和謹慎,以協(xié)調(diào)他和學術(shù)社團之間的關(guān)系,因此模糊限制語在學術(shù)用途英語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數(shù)據(jù)和討論,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對學術(shù)英語教學提出兩方面的建議。第一,在不斷加強英語語言綜合能力的同時,在教學中要強調(diào)模糊限制語,指明什么是模糊限制語,有哪些詞語,有什么作用,使用不當會有什么嚴重后果。第二,教學中要講授學術(shù)共同體共同遵循的規(guī)則,增強在學術(shù)論文寫作中使用模糊限制策略的意識,以便幫助學生增強他們所寫的英語學術(shù)論文的得體性和可接受性。
[1]江天芳.模糊語詞的語用功能與會話原則[J].福州大學學報,1999(1):42-45.
[2]ZADEH L A.A fuzzy-set-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J].Journal of Cybercetics,1972,3(2):4-34.
[3]LAKOFF 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ssy concepts[C].Papers from the Eighth Regional Meeting of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2:183-228.
[4]何自然.模糊限制語與言語交際[J].外國語,1985(5):27-31.
[5]孫建榮.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取消性[J].外語教學,1986(2):1-8.
[6]SALAGE-MEYER F.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4,13(2):147-170.
[7]李福印.模糊限制語的社會語言學探討[J].外語研究,1995(4):9-12.
[8]徐潤英,袁邦株.社會科學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人際意義研究[J].外語教學,2009(6):33-53.
[9]陳敏.英語勸說文體中模糊限制語的人際功能[J].教學與管理,2011(3):116-117.
[10]VARTTALA T.Remarks on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hedging in popular scientific and specialist research articles on medicin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9,18(2):177-200.
[11]蔣躍,陶梅.英漢醫(yī)學論文討論部分中模糊限制語的對比研究[J].外語學刊,2007(6):29-31.
[12]GRANGER S.The Computerized Learner Corpus:A versatile source of data for SLA research[M].In S.Granger(Ed.),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8.
[13]NWOGU K N.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tructure and function[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7,16(2):119-138.
[14]BROWN J D.Understanding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 teacher’s guide to statistics and research desig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15]文秋芳,俞洪亮,周維杰.應(yīng)用語言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16]VARTTALA T.Hedging in scientifically oriented discourse.Exploring variation according to discipline and intended audience[D].Tarnpere:Tarnpere University Dissertations,2001.
[17]HYLAND K.Hed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