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鳳 高志英 宗素梅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手術后患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血液高凝狀態(tài),長時間臥床等因素導致下肢血流緩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嚴重者栓子脫落,可形成肺栓塞 (PE)而危及生命。因此預防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護理工作重點之一。本文通過對 1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回顧性分析,找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針對原因提出護理措施,從而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率,對減少患者的痛苦,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yī)療費用具有積極的意義,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病例均為我院 2007年 1月 ~2009年 8月期間的住院患者,共發(fā)生 DVT 11例,均經(jīng)彩超診斷證實。男 2例,女 9例。年齡最小 25歲,最大 71歲,平均(41.18±15.52)歲。其中剖宮產(chǎn) 5例,子宮肌瘤、燒傷、下肢外傷、甲狀腺瘤、急性闌尾炎和下肢脂肪瘤各1例。DVT發(fā)生時間最短術后 2 d,最長術后 19 d,平均(7.63±9.52)d。發(fā)生在左下肢 6例,右下肢5例。
(1)妊娠末期各種凝血因子增加,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有利于預防產(chǎn)后出血,但剖宮產(chǎn)術后患者,由于麻醉、術后疼痛、長時間臥床等因素,易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手術后患者臥床,下肢制動使下肢靜脈血流緩慢、瘀滯,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3)麻醉導致周圍血管擴張,肌肉麻痹,張力減退,泵學功能減退,靜脈回流減少。(4)術后牽拉、壓迫、器械損傷激活凝血機制。(5)術前、術后禁食水,致血液濃縮,繼而導致血液高凝狀態(tài),也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6)術后使用止血藥物,誘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1例患者中有 3例使用了止血藥物(氨甲環(huán)酸),使用時間 1~4 d。(7)術后護理不當或護理措施不到位。術后未按要求做雙下肢按摩和被動運動,患者懼怕切口疼痛,臥床時間長,護士健康教育做的不到位,患者不了解早下床活動的意義,再加上危險因素的作用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8)術后使用頭孢類抗生素,本組 11例患者有 6例使用了頭孢類抗生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使用頭孢類抗生素有無相關性,因樣本量小,存在抽樣誤差,須進一步研究。
3.1.1 健康教育。術前由責任護士向患者講解圍手術期的相關注意事項,尤其對如何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內(nèi)容反復講解,直到患者及家屬理解為止。并就下肢如何主動、被動運動做示范,告訴患者術后若出現(xiàn)下肢酸痛、腫脹等異常感覺,應及時告訴醫(yī)師。
3.1.2 盡量縮短禁食水時間,預防血液濃縮。
3.2.1 選擇合適的靜脈穿刺。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粗直、血流豐富、無靜脈瓣的血管進行穿刺,由于下肢靜脈血流緩慢,藥物滯留時間長,對下肢血管刺激大,因此,汪宋鳳等[1]提出應盡量避免選擇下肢靜脈穿刺,以免引起靜脈炎。多選上肢靜脈穿刺。馬康孝則建議不要從下肢靜脈輸注麻醉藥[2]。張亞玲[3]認為左下肢發(fā)生DVT的幾率遠高于右下肢,故輸液應盡量避免在左下肢進行,本組病例發(fā)生在左下肢 6例,右下肢 5例,由于病例數(shù)不多,不便比較。若需要在下肢靜脈穿刺,則在輸液時抬高下肢 20°~30°,并給予熱敷,以促使血液循環(huán)和縮短藥物的滯留時間及對血管的刺激。
3.2.2 針對DVT的好發(fā)部位的護理措施。DVT的好發(fā)部位在比目魚肌的靜脈竇內(nèi),因此為了防止肌肉長期受壓可在距小腿關節(jié)下方 4 cm處放置 4 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離開床面[4]。
3.3.1 禁忌使用止血藥物,尤其是有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患者。
3.3.2 術后返回病房后,要盡量早做雙下肢按摩,同時給予熱敷,一方面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另一方面可以預防術后低體溫。熱敷溫度要適宜,防止皮膚燙傷。術后 6 h麻醉清醒后,應立即協(xié)助患者翻身、變換體位,術后 24 h協(xié)助患者做雙下肢被動運動,避免膝下墊枕[5]。鼓勵患者早日下床活動,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關鍵[6]。
3.3.3 飲食護理。鼓勵患者多進湯、水,以補充水分,釋稀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進食低脂、高蛋白、高熱量及含粗纖維的食物。
3.3.4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護士要按時巡視病房,觀察下肢皮膚顏色、皮溫及有無酸痛、腫脹感,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同時告訴患者一旦出現(xiàn)上述癥狀立即告訴醫(yī)師和護士,并抬高下肢 30°~50°,避免活動,以免栓子脫落造成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
3.3.5 預防術后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葉牧丹[7]、孫明英[8]則建議術后應用小劑量抗凝藥物和活血化瘀藥物,以預防或緩解高凝狀態(tài),降低DVT的發(fā)生率。
總之,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應重預防,去除危險因素,針對危險因素給予必要的護理干預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對減輕患者痛苦,促進早日康復,降低醫(yī)療費用具有積極的意義。
[1] 汪宋鳳,江 竇,鄧德明,等.外周靜脈留置針致靜脈炎原因分析及預防[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6):372.
[2] 馬康孝.腹腔鏡術后并發(fā)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病因分析(附 32例報告)[J].陜西醫(yī)學雜志,1999,28(12):740-741.
[3] 張亞玲.髂脊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1994,9(3):18-19.
[4] 劉 燕.328例婦科盆腔手術患者預防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護理[J].家庭護士,2008,6(2):323.
[5] 郭迎春,朱麗芹.腹部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肺栓塞的預防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8):64-65.
[6] 胡雅萍,羅玉賢,顧福杭,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8):48-49.
[7] 葉牧丹,方 汶,王雪琴,等.婦產(chǎn)科疾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和護理[J].實用全科醫(yī)學,2005,3(6):564.
[8] 孫明英,楊文平,李 靜.婦科腫瘤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因分析和預防[J].臨床醫(yī)藥實踐雜志,2005,14(10):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