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亞君,宋劍平,魯聞燕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09)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療效確切和恢復快等優(yōu)點,已成為冠心病血運重建的主要方法。造影劑腎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是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對于已有腎功能異常的患者,發(fā)生率高達42%[1]。做好護理工作,對預防CIN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本院心內(nèi)科對112例患者實施冠狀動脈介入術,現(xiàn)將預防CIN的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2例,男70例,女42例;年齡56~72歲,平均(61±4.7歲);均有典型的心絞痛癥狀,心功能NYHA:I級75例,Ⅱ~Ⅲ級37例;合并糖尿病67例、高血壓病40例、腎功能不全64例;擬行冠狀動脈造影術(SCA)或者經(jīng)皮冠狀動脈腔內(nèi)成形術(PTCA)及冠狀血管支架術,均用等滲非離子造影劑碘克沙醇(又名威視派克),造影劑用量70~340 ml。
1.2 CIN的診斷標準[2]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的血清肌酐(SCr)水平較術前增高25%或提高88.4 μ mol/L,排除其他原因所導致的腎功能障礙,可診斷CIN。
1.3 結(jié)果 112例患者均完成了SCA、PTCA及冠狀血管支架術。SCA顯示血管病變情況:單支病變21例,雙支病變 42例,多支病變49例;植入支架數(shù)按冠狀動脈病變情況而定,1~5枚不等;27例患者發(fā)生CIN,發(fā)生率24.10%,其中2例患者行透析治療、25例患者采用多巴胺加水化療法治療后痊愈。
2.1 危險因素評估 國內(nèi)報道[3],術前伴隨慢性腎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壓病和大劑量使用造影劑及高齡與CIN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因此,預測評估CIN相關危險因素,考慮危險因素的性質(zhì)、主次外,還應考慮危險因素的數(shù)量[4],做好相應護理工作,以減少CIN發(fā)生。本組發(fā)生27例CIN患者,其中年齡≥60歲24例,心功能NYHA分級Ⅱ~Ⅲ級19例,合并糖尿病21例、高血壓病7例,27例均有慢性腎功能不全,注入手術造影劑>150 ml 8例、100~150 ml 7例、<100 ml 12例。
2.2 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 糖尿病是CIN的獨立預測因子,急性血糖升高是CIN的危險因素。在腎功能損害基礎上糖尿病導致CIN危險倍增,腎小球濾過率估測值(eGFR)<60 ml/min時,進一步增加CIN的危險,并增加控制血糖及治療其他合并癥的復雜程度。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進行SCA時,使用等滲對比劑可以降低發(fā)生CIN的風險,因此,將患者資料及時告知介入治療醫(yī)生,為患者謹慎選擇適合的對比劑類型,盡量考慮使用等滲對比劑;對服用雙胍類藥物治療的患者,造影劑易影響腎功能,導致乳酸在體內(nèi)蓄積發(fā)生乳酸酸中毒,因此使用造影劑前48 h內(nèi)停用雙胍類降糖藥物。本組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無乳酸酸中毒發(fā)生。
2.3 腎功能不全患者的護理 腎功能不全患者介入術后CIN發(fā)生率較正常腎功能者明顯升高[1,5]。術前停用腎毒性藥物,包括非甾體消炎藥、氨基甙類抗生素、環(huán)孢素A、兩性霉素B、大劑量袢利尿劑等,對于eGFR<60 ml/min的高危患者,腎毒性藥物在造影劑使用前至少停用≥24 h;介入術前后密切注意患者尿量、尿比重和血清腎功能指標的變化,尤其治療后第l天常規(guī)進行血液學腎功能指標的檢測,早期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報告醫(yī)生處理。
2.4 合并高血壓病的護理 高血壓是并發(fā)造影劑腎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血壓升高可導致腎臟血管收縮,腎血流減少,不利造影劑的排出。介入術后嚴密觀察血壓變化,每30 min監(jiān)測血壓1次,連續(xù)6次,以后每小時監(jiān)測1次,血壓波動大時報告醫(yī)生。本組2例介入術前血壓130~145/80~90 mmHg,介入術后 200~210/100~120 mmHg,遵醫(yī)囑用微泵輸入硝普鈉治療,每15 min測血壓,根據(jù)血壓變化調(diào)節(jié)輸注速度,2 h后患者血壓降至介入術前水平。
2.5 心理護理 冠心病患者心理壓力大,易出現(xiàn)抑郁、恐懼、焦慮、悲觀等負性情緒,這些負性情緒又可致血壓升高。護士盡可能給予患者更多關注,采用友善、溫和的態(tài)度與患者溝通,傾聽患者主訴,對其提出的問題耐心解釋、準確引導,提供有關疾病治療和護理的信息。本組11例患者對介入術有抵觸情緒,經(jīng)護患溝通后情緒有所改善,能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2.6 水化療法的護理 水化治療可降低造影劑腎病的發(fā)生率,是目前唯一普遍認可的預防方法。其作用機制目前并不完全清楚 ,可能水化治療可稀釋腎小管內(nèi)造影劑濃度,從而減少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激活因子。對患者詳細講解水化療法的作用及必要性,避免部分患者因懼怕介入術后臥床排尿而不愿多飲水;介入術前予等滲鹽水500 ml靜脈滴注;介入術后鼓勵并督促患者大量飲水,24 h飲水量>1 500 ml,每次飲水以無腹部不適為宜,補液量根據(jù)術中造影劑用量,用量在70~200 ml時補液500~1 000 m1,用量在200~340 ml時補液 1 500-2 000 m1,介入術后4 h內(nèi)的補液量為總補液量的1/3~1/4,補液速度不宜過快,根據(jù)尿量和心功能情況調(diào)節(jié)滴速;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保持尿量75~125 ml/h。對已發(fā)生CIN的患者給予小劑量多巴胺加水化療法,多巴胺用量為0.5~2.5 g/(kg·min),用微泵靜脈注射;出現(xiàn)急性腎功能不全者,除給予小劑量多巴胺加水化療法外,靜脈應用氨茶堿、罌粟堿、呋塞米1次/d。本組112例患者均使用水化療法,25例CIN采用小劑量多巴胺加水化療法治療。
2.7 飲食護理 介入術后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根據(jù)患者血糖及腎功能適當調(diào)整飲食。一般以高熱量、高維生素的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為主,24 h內(nèi)盡量不食高蛋白飲食,以利于造影劑的排泄;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糖的攝入,多尿患者適當增加鹽的攝入,以補充尿液中鹽分的丟失。
冠心病行冠狀動脈介入術可發(fā)生CIN,護理重點為準確評估患者發(fā)生CIN的風險,積極控制誘因,重視心理護理,加強病情觀察及飲食護理,做好水化療法護理,是降低介入術后CIN發(fā)生及改善預后的關鍵。
[1]Bashore TM,Bates ER,Berger PB,et a1.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standards: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task force on clinic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s[J].JACC,2001,37:2170-2214.
[2]鄒古明,顏紅兵.造影劑腎病的診斷與治療現(xiàn)狀[J].中國介入心臟病雜志,2005,13(3):194-196.
[3]鄒古明,諶貽璞.造影劑腎病現(xiàn)狀及新認識[J].中國醫(yī)藥導刊,2008,10(6):815-817.
[4]李珍,江琳艷.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并發(fā)造影劑腎病的觀察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8,7(6):442-443.
[5]Asif A,Preston RA,Roth D.Radio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J].AM J Ther,2003,10:13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