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爍娜 肖 煒
英漢委婉語的文化根源與社會語用功能
佘爍娜 肖 煒
在交流交往中,有一些詞語會令人難堪,讓人感到輕浮、粗俗。為了減輕某些詞語對人們感情的傷害并能使聽話人感覺舒服,就產(chǎn)生了委婉語,語言都是產(chǎn)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的,具有各種各樣的社會語用功能。主要從英漢委婉語的文化根源和社會語用功能進行闡述,希望通過系統(tǒng)的分析,能幫助雙語學習者能更好的掌握和應用這兩種語言。
委婉語;文化根源;社會語用功能
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和表達方式,又是文化繼承和傳播的重要手段。因此,語言與文化有著水乳相融的關(guān)系,語言的產(chǎn)生脫離不了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的語言要素反映不同的文化屬性,蘊含著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征。作為語言的一種表達方式,委婉語必定體現(xiàn)文化的內(nèi)涵和特征。
根據(jù)《語言與語言學詞典》的解釋,委婉語是“用一種不明說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說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悅的含義不夠尊重的表達方法?!?;《漢語語法修辭詞典》中對委婉語的解釋是:“當人們不愿意說出禁忌的名物或者動作,而又不得不指明這種名物或動作時,就用動聽的詞語來代替,用隱喻來表達,用曲折的表達來提示,這些好聽的,代用的或暗示性的詞語就是委婉語。”委婉語就是把一些不宜直接說出的話語用一種能讓人明白,又不傷害對方、引起對方反感的含蓄、曲折的話表達出來的語言。英語中,委婉語(Euphemism)一詞源于希臘語,前綴 “Eu ”是“好”(good)的意思,詞根“pheme” 是“說話”(speech)的意思?!杜=蚋唠A英漢雙解詞典》將“Euphemism”定義為“an indirect word or phrase that people often use to refer to sth. embarrassing or unpleasant, sometimes to make it seem more acceptable than it really is.”字面意思為:以一種聽起來較為愉快的、較間接的名稱來表達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物的語言形式。綜合英漢兩種語言的委婉語的定義可知,英漢委婉語的定義基本一致。委婉語還被視為人們交際活動中的“潤滑劑”,正如English D. J. 在Fair of Speech—The Use of Euphemism 一文中所說:“如果沒有委婉語,世界的運轉(zhuǎn)會因摩擦而停止,人們將充滿仇恨。”[1]
1.“源于對靈物的崇拜”。[2]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人們未能理解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規(guī)律,對大自然中一些未知的神秘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一種崇拜和恐懼,他們認為宇宙間的一切被賦予一種神奇的力量,即所謂的靈物崇拜,語言也因此帶有相應的色彩。出于對鬼神的崇拜,神明和鬼神的名字首先得回避。比如在《圣經(jīng)》中就有“十戒”,其中明文規(guī)定:不可妄稱耶和華上帝的名字,妄稱上帝者,耶和華必以他為有罪。( “Thou shalt not take the name of the Lord thy God in vain; for the Lord will not hold him guiltless that taketh his name in vain.”.)所以在英語中表示上帝的委婉語特別多,有采用語義手段的,例如:The Creator, the Maker (造物主)、The Supreme (至高無上者)、Holy One (至圣者)、the Almighty (萬能者)、 Sovereign of the Universe (宇宙之主宰)、Our Father (我們的父親);也有采用語音手段的,如:God, Gosh, Golly等等??梢哉f,由于基督教對西方世界的影響較大,基督文化成了委婉語最為肥沃的土壤。人們討厭魔鬼,不得已時用Old Nick, the dickens 等來代替。在漢文化里,同樣存在這種敬畏天地神靈,給他們美名以求福避禍的現(xiàn)象。比如在四面環(huán)海的潮汕地區(qū),人們大都以出海捕魚為生,為了祈求出海捕魚者平安歸來,常常祭拜媽祖。媽祖就是潮汕地區(qū)人們對護海神的一種尊稱。在中國古代小說中,也有諸如此類的印記,我們熟悉的小說《西游記》里面,有一些美稱來稱謂各種神靈,像玉皇大帝、大圣、如來佛主、觀音菩薩、天王等等。在某些場合當中,我們也稱“妖怪”“魔鬼”為神明,像神仙姐姐等等。這些帶有靈物印記的詞匯,人們當時用來稱呼被他們神化的人或物的尊稱,目的就是為了祈求福分,避免災難。
2. 源于不同的階級觀念。
因經(jīng)濟條件、社會地位、教育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個人在利益追求、生活習慣、心理狀態(tài)、社會價值觀念上也不盡相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同的階級。階級的產(chǎn)生使人的觀念、態(tài)度有所偏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階級觀念?,F(xiàn)代社會中,人們的住所或者住房所處的地段變成了衡量人們身份或社會地位的標準。不少人會以住在豪華小區(qū)為豪,未能明確說出自己身份地位的人,通常都以小區(qū)名稱作為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這是階級觀念在現(xiàn)代社會較為突出的表現(xiàn)。在古代文化中,古代中國的制度文化曾使中國成為一個官本位的社會,皇權(quán)至高無上,官僚等級制度森嚴。早在周代的時候,人就被分為十等,各等地位權(quán)利不同。統(tǒng)治者非但生前高人一等,死后也有別于普通人。在《李記 典禮(下)》中就有明確規(guī)定:“天子死約崩,諸侯約薨,大夫約卒,士約不祿,庶人約死?!彼^“崩”,即山崩地裂。也就是說,帝王之死,猶如山崩地裂,是國難,可謂影響之大。其只能用來形容占據(jù)最高地位的人物,也是死后的稱呼對生前權(quán)利的再現(xiàn)。所謂“薨”,指的是房屋倒塌時發(fā)出的聲音,其影響力僅次于天子之死,即為諸侯之死。所謂“不祿”,指不再領(lǐng)朝廷的俸祿。古代漢語中,這類“死亡”的委婉語界定清楚,等級分明,誰也不能跨雷池一步。唯獨“卒”例外,“卒”為結(jié)束,是一個模糊詞,沒有階級的象征,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在英語國家,也存在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比如說,正面稱呼皇帝或者皇后用“Your Majesty”,正面稱呼皇族用“Your Highness”,正面對大使總督等高級官員用“Your Excellency”。這也是有嚴格的界限,不能混淆的等級稱呼。
3. 源于不同的民族心理和社會生活。
在眾多的交際場合中,對禁忌語的回避是衡量言語行為者文明修養(yǎng)的尺度和社會進步程度的象征。禁忌語涉及范圍很廣,生活中一些說了會使會話雙方感到難受或破壞會話氣氛的話語,均包括在內(nèi)。死亡是一種不幸,一種災禍,有時為了贊美死者,有時為了紀念死者,有時為了避免傷心的往事,人們常常回避“死”這個字眼。漢文化中,常用的死亡委婉語有:逝世、辭世、去世、與世長辭、仙歸、圓寂、歸天、永別人間、走了、老了、沒了等等,其中“仙歸”表達了一種豁達的生死觀,是由道教思想發(fā)展而來的,類似的表達還有:仙逝、駕鶴西游、仙游等;“圓寂”是由佛教發(fā)展而來的,類似的表達還有:四大皆空、登蓮界、坐化、滅度等等。在英語里,關(guān)于“die”表達的形式更是豐富,常用的有以下的形式:to pass away, to be gone, to close one’s eyes, to be at rest, to go to a better world。由于西方人大部分信奉耶穌,基督教在人們心里扎根,所以很多有關(guān)“die”的語言也與上帝掛鉤,類似的表達有:to be called to God(應招到上帝身旁), to be a peace(心安神泰), to launch into eternity(靈魂永生),to have one’s name inscribed in the Book of Life(名字留在永生簿里)。在華茲華斯詩歌中也出現(xiàn)了 “死亡”的委婉語,比如:Thou liest in Abraham’s bosom all the year. 意思為:“你終年躺在亞伯拉罕的懷抱里”。所以說,“死亡”一詞在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里不被接受,所以人們總用形形式式的語言將它代替。
“old”“old people”現(xiàn)今在英語里越來越少見。為什么呢?這是西方人一種忌諱“老”的社會心態(tài),與家庭結(jié)構(gòu)松散的原因密切相關(guān)。在西方國家,子女成年后一般都與父母分居,雖然社會養(yǎng)老機制可以解決大部分老年人的問題,但未能完全取代家庭養(yǎng)老,大部分老年人都感覺孤獨寂寞,怕“老”成了整個西方世界的社會心理,所以“老”成了西方話語的禁忌。這是為什么我們很少見到諸如“old”,“old people”等的詞語的原因。相反,“sophisticated”“seasoned”(老練的)“well-preserved”(保養(yǎng)得好)“third age”(第三年齡)等詞卻經(jīng)常映入眼簾。與西方文化相反的漢文化,老年人不畏懼“老”,在中國家庭中,老年人普遍受到尊重和照顧,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老年人當享“天倫之樂”,所以中國人大部分對“老”并不感到恐懼。但在有些不能直呼“老”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年事已高”“上了年紀”“晚年”“華首”等等表達。
委婉語常常源于不同的民族心理和社會生活,特定的民族和特定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孵化出特定的語言形態(tài)和表達方式。
4.源于不同的社會道德觀念。
各民族的文化模式各有特色,言語禁忌作為一種民俗現(xiàn)象,必然會受到社會道德觀的影響。從宏觀上講,漢英兩種語言使用者的性道德觀是不同的,突出地表現(xiàn)在有關(guān)“賣淫”和“嫖娼”的委婉語方面。在西方的法律中,“賣淫”是被認可的,通常情況下,“妓院”可以婉稱為“l(fā)icensed house”(有執(zhí)照的房子);這些房子被集中在一個區(qū)域內(nèi)加以管理并示以紅燈,故也稱“red light district”(紅燈區(qū))。“妓女”于是就被認為是“red lighter”“red light sister”(紅燈姐妹),或者是“professionals”(專業(yè)人員)、“working girls”(工作女郎)、“body workers”(肉體工作者)、“trading girls”(貿(mào)易女郎)。在“賣淫”和“嫖娼”被普遍認同的西方社會,他們冠以這些職業(yè)和場所委婉的稱呼,然而,漢文化崇尚性道德的傳統(tǒng),所以一向鄙視賣淫,漢語中有關(guān)這類賣淫的委婉語有“賣身”“買歡”“做皮肉生意”;而“妓女”就稱為“小姐”“陪酒女”“按摩女”“三陪女郎”“煙花女”“閑花路草”,由于社會文明的發(fā)展,在某些娛樂場所,“陪酒女郎”被叫做“陪茶小姐”,[3]等,與之相對的“妓院”就被“花街柳巷”“煙花場”“風月樓”所代替。所以不同社會道德的價值觀必然呈現(xiàn)與之相對應的道德文化,與之相對應的語言就產(chǎn)生了。所以,委婉語也源于不同的社會道德觀念。
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在任何文化和社會中都存在著言語禁忌現(xiàn)象。最早的委婉語是隨著言語禁忌的出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如果沒有言語禁忌,委婉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功能。
1.避諱功能。
諸如生、病、死、葬、性、拉、撒等禁忌的事物,若直接表達,就是禁忌語,給人感覺粗俗、無理;相反,如果能用相應的委婉語表達,就會讓人感覺典雅、含蓄、有禮。委婉語的避諱功能主要包括避免禁忌、避免粗俗兩個方面。
(1)避免禁忌。
在一般的禁忌語當中,最典型的應當算“死亡”,人們對死亡都帶有一種恐懼感。所以形容“死亡”的詞語很多。而在西方文化里面,人們也不會輕易使用“die”這類字眼,如在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演說》中有一句話:
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past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 He had been left alone for scarcely two minutes, and when we came back, we found him in his armchair, 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ever.恩格斯和馬克思是好朋友,馬克思的逝世讓他感到很痛苦,他不愿承認好朋友去世的事實,于是就用“ceased to think,been left alone,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ever”來代替“death”。
(2)避免粗俗。
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中,為了避免交際中的尷尬和唐突,總是盡量地避免使用粗俗語言,而用含蓄或者中性詞語構(gòu)成的委婉語取而代之。如提到“廁所”和“上廁所”時,在英漢中有很多委婉的說法。漢語中,我們通常使用“洗手間、化妝間、衛(wèi)生間”等。在英語里也有許多關(guān)于廁所的委婉語:power room(化妝間)、women/ladies(女士房間)、men/men’s(男士房間)。英美人士常稱“上廁所大小便”為:to wash one’s hands(去洗手)、to go somewhere(到什么地方去一下)。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了解委婉語的此項語用功能,十分有用。否則極有可能引起文化沖擊。例如:
A: I want to go somewhere. (a foreigner)
B: Well, you can go anywhere you like. We have nothing to hide. ( the interpreter)
從這一委婉語我們可以看出,外賓想去方便一下,這位翻譯由于對“上廁所”的這種委婉表達不了解,鬧出了笑話。
2.禮貌功能。
體現(xiàn)禮貌和敬意是委婉語又一語用功能。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都會遵循會話中的禮貌原則,所謂禮貌就是恭敬有禮,涉及一方對另一方的態(tài)度,盡量地保護對方的“面子”。在Leech[4]提出的一套禮貌原則中,得體準則(tact maxim)和贊揚原則(approbation maxim)與委婉語的使用最為相關(guān)。得體準則就是盡量縮小對別人的損害,增加對別人的幫助。贊揚準則就是盡量減少對別人的貶低,表揚別人。委婉語正是以其語言的的褒義性,婉轉(zhuǎn)性,動聽性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英國人講究紳士風度,言行舉止溫文爾雅,彬彬有禮。故在英語里,有很多描述人的容貌和身材好聽的詞語,比如, “pretty”“handsome”“l(fā)ovely”等。“肥胖”不會輕易說 “fat”,而說 “plump”或 “put on weight”;“瘦”也不會輕易說 “thin”, 而說 “slim” 或 “slender”。在漢文化中,我們通常以“圓潤,有福氣”來形容女人長得“胖”,以“苗條”形容“瘦”,“小鳥依人”形容“矮”,“高挑”形容“高”,長得不漂亮的稱之“可愛”。在英漢文化中,直接說出事實,有時會刺激到對方,用相應的委婉語則婉轉(zhuǎn)動聽,迎合人們愛美的心理。
3.掩飾功能。
委婉語這一功能體現(xiàn)在用娓娓動聽的語言去指代本質(zhì)不好的事物。它像一層美麗而誘人的外衣使人們不能一下子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從語用學的角度看,就是擴大詞的外延,使詞面意義遠離真實意義從而形成委婉語,在政治、軍事中此類委婉語用得較多。政治中委婉語大多帶有明顯的政治企圖,比如在中文中,用“靜坐”“上訪”表達罷工;用“待業(yè)”代替“失業(yè)”“下崗”;在英文中也有類似的表達,“罷工”稱為“industrial action”;“失業(yè)”為“human resource underdevelopment”。
通過對英漢委婉語語用功能的對比,我們認識到委婉語不但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而且還有重要的語用功能。有效地利用委婉語,避免使用禁忌語,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要使委婉語發(fā)揮最大的效能,應做到以下幾點。
1.了解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委婉語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要了解和更好地使用委婉語,首先要了解語言所處環(huán)境的文化。了解文化有助于我們了解民族、宗教方面的禁忌,掌握該民族的人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2.揣測人物的心理。
(1)揣測人物心理首先要理解人類本身驕傲與自卑的本性。英國哲學家休謨言,驕傲與自卑有一個共同的主題:人也總有失意的時候,但是現(xiàn)實的成就讓他不敢承認自己的失敗或不足,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死要面子”。比如在言語交談中,如果有一個商人破產(chǎn)了,我們不能說他“go bankrupt”,而應該說他 “out of the game”(比賽出局 ),這是考慮到人的自卑心理的問題,如果我們直接說出該商人破產(chǎn),這將刺激到該商人,也會使談話在緊張的氛圍中停止。這些都深刻體現(xiàn)人類自卑的心理。
(2)揣測人物的心理還應該與特定的環(huán)境、談話對象相結(jié)合。我們都知道,能在特定的場合說特定的語言是一個人修養(yǎng)的象征。如果聽話對象是長者,而且是在悲傷的場景中,那我們講話一定要格外小心,不但要注意身份,更不能觸及對方的痛處。如果聽話對象是自己的好朋友,而且是在私底下的談話中,可以直接地道出問題所在,切入主題,這樣才不會使對方感到有隔閡,意識到朋友間的真誠。
3.遵循面子理論。[4]我們知道,Brown和Levinson在1978年提出面子論,即在言語交談中,我們要盡量的保護聽話人的正面面子和負面面子,在有些場合中,我們可以采用不觸及面子的原則,這樣會有利于交談的順利、和諧進行。
(1)說話人可以通過暗示的方式間接表達自己的意圖。比如說:
This soup is a bit bland. ( =pass the salt)
(2)說話人可以有意含糊其詞,使用模糊語或者模糊限制語,把話說得模棱兩可。
What do you think of Harry?
Nothing wrong with him. ( I don’t think he is very good. )
(3)保護聽話人的“面子”。
當你介紹一個汽車修理工時,你可以這樣介紹:
Let me introduce the automobile engineer to you. His name is Lihua.
總之,委婉語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社會、文化以及人們的道德觀、價值觀息息相關(guān),不同的社會背景會產(chǎn)生不同的委婉語。如果能在交際過程中,注意文化之間的差異,充分利用委婉語的社會語用功能,有助于消除交際的障礙,加強人與人的交流,建立和維持流暢、和諧的言語交談氛圍。
[1]陳原.社會語言學[M].南京:雪林出版社,1985.
[2]李國南.辭格與詞匯[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羊城日報[N].2000-11-10.
[4] Leech. G N. 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 [J].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316.
[5]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6]吳越民,鄭穎.英漢委婉語的文化內(nèi)涵與語用功能[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 .
[7]李勝機.委婉語語用功能探究[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
ClassNo.:H313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OnCulturalOriginandSocialPragmaticFunctionsofEuphemismforEnglishandChinese
She Shuona Xiao Wei
There are a considerable part of words which can easily make people feel frivolous, vulgar and at least feel bad in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hurt on people’s emotional feeling by a certain words and to make the person feel comfortable, thus euphemism conform to produce by some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origin of Euphemism and its social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discuss how to make the euphemism play a maximum effectiveness in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alysis, the bilingual learners can master and understand Euphemism better and make good use of them to make sure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smoothly and effectively.
Euphemism;origin of Euphemism;social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uphemism
佘爍娜,助教,揭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廣東·揭陽。郵政編碼:522000
肖煒,韶關(guān)外事僑務局,廣東·韶關(guān)。郵政編碼:512005
1672-6758(2011)11-0082-3
H3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