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平,張 弘,周梅村,鄭 華,李 凱
(1.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4;2.昆明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微波皂化法制備紫膠桐酸
劉世平1,2,張 弘1,*,周梅村2,鄭 華1,李 凱1,2
(1.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4;2.昆明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采用常壓微波法對天然紫膠樹脂皂化,后經鹽析、結晶等一系列操作,制備紫膠桐酸。單因素試驗考察微波功率、堿液質量分數及微波時間3個主要因素對紫膠桐酸得率的影響,并以紫膠桐酸得率為響應值,采用響應曲面法對皂化工藝進行優(yōu)化試驗。結果表明,在微波功率200W、堿液質量分數25.8%、微波時間31min條件下,紫膠桐酸得率最大,達到21.90%。由紅外光譜、X射線衍射、差示掃描量熱、掃描電鏡等表征可知,微波皂化法制備的紫膠桐酸結晶均勻、雜質較少。微波皂化法制備紫膠桐酸簡單易行,能有效縮短制備時間,且得率較高。
微波;皂化;紫膠桐酸;響應曲面法
紫膠是紫膠蟲吸取寄主樹樹液后分泌出的紫色天然產物,主要由紫膠樹脂組成,還含有紫膠色素、紫膠蠟和其他少量成分。紫膠樹脂具有黏合力強、絕緣性能好、防水防潮、耐油、酸、熱可塑性強、固色性能好等優(yōu)良特性,是食品添加劑的重要原材料,可用于制作水果上光被膜劑[1-4]、咖啡代用品上光增色劑[5]等。紫膠樹脂是由多羥基脂肪酸和倍半萜烯酸組成的聚酯混合物,其中多羥基脂肪酸為紫膠桐酸,也稱作9,10,16-三羥基棕櫚酸,分子式為C16H32O5。紫膠桐酸用途廣泛,不僅可以作為大環(huán)麝香類香料化合物、前列腺素、昆蟲信息素、環(huán)酰脲、營養(yǎng)能量劑等的原料,而且也應用于防紫外線、防輻射、耐高溫的航空航天材料的制備[6]。
皂化是紫膠桐酸制備過程中的重要步驟,目前國內已有常溫皂化法、普通加熱皂化法、超聲波輔助皂化法等研究,而微波皂化法制備紫膠桐酸尚未見報道。微波技術近年來發(fā)展迅速,在天然產物的加工中得到了廣泛應用[7-11]。由于微波法具有操作簡單、時間短、效率高、安全無污染等特點,因此本研究將其應用于紫膠桐酸的制備中,用響應曲面法對其皂化工藝進行優(yōu)化,并對制備產物進行儀器表征,期望為紫膠桐酸制備提供新途徑。
1.1 試劑與儀器
熱濾法紫膠片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特種生物資源研究開發(fā)中試基地;氫氧化鈉(AR)、氯化鈉(AR) 天津大茂化學試劑廠;99.7%無水乙醇(AR)、濃硫酸 重慶川東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活性碳粉 天津市大茂化學試劑廠;蒸餾水 自制。
MAS-I型常壓微波萃取儀 上海新儀微波化學科技有限公司;85-2型恒溫磁力攪拌器 常州澳華儀器有限公司;SHZ-D(III)型循環(huán)水式真空泵 鞏義市予華儀器有限責任公司;HG101-2A電熱鼓風干燥箱 南京實驗儀器廠;X-4型顯微熔點儀 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Tensor-27型傅里葉紅外光譜儀 德國布魯克公司;D/ max-3B型X射線衍射儀 日本理學株式會社;DSC200F3型差示量熱掃描儀 德國Netzsch公司;TM3000型掃描電鏡 日本株式會社日立高新技術那珂事業(yè)所。
1.2 方法
1.2.1 紫膠桐酸制備的單因素試驗
取20g熱濾法紫膠片放入500mL的磨口錐形瓶中,加入180mL NaOH溶液,在常壓微波萃取儀中保持沸騰溫度回流皂化。皂化結束后加入飽和NaCl溶液鹽析18h,抽濾,濾餅加100mL水并加熱至溶解,再用18%硫酸酸化至pH2,結晶析出物為紫膠桐酸粗酸。在粗酸中加入100mL乙醇和1.5g活性碳粉的混合物,加熱至沸騰,趁熱過濾,濾液冷卻后重結晶,將固液分離后的晶體烘干,即制備出紫膠桐酸,計算得率。其單因素試驗條件分別為:1)NaOH溶液質量分數25%、微波時間20min,微波功率分別取100、200、300、400、500W;2)微波功率300W、微波時間20min,NaOH溶液質量分數分別取15%、20%、25%、30%、35%;3)微波功率300W、NaOH溶液質量分數25%,微波時間分別取20、25、30、35、40min。
1.2.2 響應曲面試驗設計優(yōu)化紫膠桐酸的制備工藝
表1 響應曲面試驗因素水平及編碼Table 1 Coded values and corresponding actual values of the optimization parameters used in the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在制備紫膠桐酸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進行Box-Behnken中心組合試驗設計。選擇對紫膠得率影響較大的3個因素:微波功率、NaOH溶液質量分數和微波時間,以紫膠桐酸得率作為響應量,借助Minitab 15軟件設計程序對試驗進行設計,詳見表1。
利用Minitab 15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處理,建立回歸方程及響應曲面圖,利用該組圖對任意兩種交互效應進行分析與評價,并從中確定最佳方案,并進行驗證實驗。
1.2.3 紫膠桐酸的分析表征
對響應曲面法優(yōu)化制備的紫膠桐酸分別進行紅外光譜、X射線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差示掃描量熱(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及掃描電鏡表征。
1.2.3.1 紫膠桐酸的紅外光譜分析
KBr壓片法,波數的掃描范圍400~4000cm-1,分析譜圖中主要特征峰與紫膠桐酸的主要官能團是否一致。
1.2.3.2 紫膠酮酸的X射線衍射分析
分析條件:Cu靶,Kα射線,λ=1.05405nm,30mA,40kV,入射狹縫Ds=1°,接收狹縫Rs=0.3mm,掃描范圍為2°≤2θ≤80°,步長為0.02°,掃描速度40/min,對比制備樣與標準譜庫中紫膠桐酸的衍射峰相似狀況。
1.2.3.3 紫膠桐酸的差示掃描量熱分析
初始溫度0℃,以10℃/min速率升溫至120℃,恒溫2min,以保證試樣中的晶體全部熔化以及基線的平穩(wěn)。然后以10℃/min的速率從120℃冷卻到0℃。加熱及冷卻的過程均在吹掃氣和保護氣(均為高純N2,其中吹掃氣20mL/min,保護氣50mL/min)的環(huán)境下進行,降溫介質為液氮。根據放熱、吸熱曲線光滑程度及結晶峰、熔融峰峰形判斷試樣雜質狀況。
1.2.3.4 紫膠桐酸的掃描電鏡觀察
在放大180倍條件下觀測紫膠桐酸的晶體形狀、排列方式及均勻程度。
2.1 單因素試驗
2.1.1 微波功率的選擇
微波功率對紫膠桐酸得率的影響見圖1,微波作用于分子時,促進了分子的轉動運動,分子若此時具有一定的極性,便在微波電磁場作用下產生瞬時極化,從而產生鍵的振動、撕裂和粒子之間的相互摩擦、碰撞,促進分子活性部分更好地接觸和反應。結果表明,當微波功率為100W時,溶液溫度沒有顯著提高,使皂化不充分,得率較低。微波功率值在200W時,由于隨著功率的增加,微波對紫膠樹脂皂化時提供一定的能量,會使皂化速度會加快,皂化效率提高,皂化達到了最佳功率,得率最高。當微波功率超過200W時,由于功率過高,會導致紫膠樹脂分子間酯鍵聚合,皂化效率降低,故隨著功率升高紫膠桐酸得率降低。因而最佳微波功率為200W。
圖1 微波功率與紫膠桐酸得率的關系Fig.1 Effect of microwave power on aleuritic acid yield
2.1.2 NaOH溶液質量分數的選擇
NaOH溶液的質量分數對紫膠桐酸的得率的影響見圖2,紫膠樹脂本身的復雜組成及其在反應過程中的流變性、紫膠樹脂在水相中的分散狀況、皂膜破裂的速度以及紫膠樹脂分子與堿分子碰撞的速度等,都是影響皂化反應的直接原因。結果表明,當NaOH溶液質量分數為15%時,堿液濃度過低,催化效果不明顯,紫膠桐酸得率較低。逐漸提升NaOH溶液的濃度,當達到25%時,達到了最佳的催化條件,皂化度最大,紫膠桐酸得率達到最大值。當NaOH溶液質量分數超過25%時,隨著NaOH溶液質量分數的增加皂化效果降低,導致紫膠桐酸得率降低。因而最佳NaOH溶液質量分數為25%。
圖2 NaOH溶液質量分數與紫膠桐酸得率的關系Fig.2 Effect of NaOH concentration and aleuritic acid yield
2.1.3 微波時間的選擇
微波時間對紫膠桐酸得率影響見圖3,結果表明,微波時間為20min時,由于微波輻射時間短,溶液獲得的能量不足,皂化不充分,得率較低。隨著微波時間的增加,熱量不斷增多,溫度不斷升高,得率逐漸增加,在30min時達到最大值。當微波時間超過30min時,過多的熱量和高溫環(huán)境可能會導致紫膠樹脂分子間酯鍵聚合,影響皂化度,紫膠桐酸的得率開始下降。因而最佳微波時間為30min。
圖3 微波時間與紫膠桐酸得率的關系Fig.3 Effect of microwave treatment time on aleuritic acid yield
2.2 響應曲面法優(yōu)化紫膠桐酸制備工藝
2.2.1 響應曲面試驗
試驗因素、水平和響應曲面設計及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Box-Behnken試驗設計方案及結果Table 2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corresponding results for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in terms of coded values
2.2.2 模型方程的建立與顯著性分析
對表2數據進行二次回歸擬合,利用Minitab 15軟件建立的數學模型:
表3方差分析表明,平方項影響顯著,其次是線性項和交互項,說明響應值的變化是相對簡單的線性關系,根據表4的分析可以看出,響應值紫膠桐酸得率受微波功率影響最大。R2=0.8639%,說明回歸方程的擬合度良好。
表3 方差分析表Table 3 Variance analysis for the fitted regression equation
圖4 各兩因素交互作用的響應面與等值線Fig.4 Response surface plot and contour plots showing the pairwase interative effect of various factors on aleuritic acid yield
表4 回歸方程系數的顯著性檢驗Table 4 Significance test of each regression coefficient in the fitted regression equation
圖4為紫膠桐酸得率和各自變量的響應曲面圖和等高面圖,回歸方程項前系數顯著性檢驗見表4。由圖4和表4可以看出,因素X1和X2顯著,X3不顯著;X12和X32顯著,X22不顯著,X1X3顯著,X12X2不顯著,對擬合方程求偏導,利用響應優(yōu)化器,當微波功率182.8W、NaOH溶液質量分數25.8%、微波時間31min時,其平均得率為21.32%。
2.2.3 驗證實驗
由于微波反應萃取儀的功率只能以100W為間隔,所以在上述優(yōu)化條件下,取微波功率200W、NaOH溶液質量分數25.8%、微波時間31min進行驗證實驗,制得紫膠桐酸得率為21.90%。說明Box-Behnken試驗設計方案對紫膠桐酸制備條件優(yōu)化的可行性和準確性,因此該方法對于制備紫膠桐酸條件優(yōu)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2.4 本實驗方法與其他實驗方法的對比
對于紫膠桐酸的制備,哈成勇等[12]采用常溫皂化法制備紫膠桐酸得率為26.6%,但是實驗周期較長,僅皂化時間就需要一周以上。廖亞龍等[13]用超聲皂化法制取紫膠桐酸,縮短了皂化時間,得率達到了24%以上。周鐵生等[14]用加熱法來制備紫膠桐酸,時間也有所減少,但得率不足20%。本實驗采用微波皂化法制備紫膠桐酸,在皂化時間上與哈成勇等的制備方法相比有大幅度提高,在得率上與周鐵生等的制備方法相比有一定的提高,與廖亞龍等制備方法的結果相比相差不大,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2.3 表征
2.3.1 紫膠桐酸紅外光譜的測定
圖5 紫膠桐酸結構式Fig.5 Chemical structure of aleuritic acid
由圖5可知,紫膠桐酸是一個含有多羥基的脂肪酸。
圖6 本實驗制得的紫膠桐酸紅外譜圖Fig.6 IR spectrum of aleuritic acid
由圖6可以看出,3306cm-1處有一個寬帶峰,為OH的伸縮振動峰;2935cm-1和2848cm-1處有兩個尖峰,為-CH2-的伸縮振動特征峰;1725cm-1處為-COOH伸縮振動峰;1467cm-1和1367cm-1處為-CH2-的剪式振動和面外搖擺振動;1403cm-1為羧酸-OH變形振動;1128cm-1和1087cm-1為醇的伸縮振動;721cm-1為-CH2-變形振動,而且亞甲基數目在4個以上[15]。從紅外譜圖看,本研究制得的紫膠桐酸與結構式吻合,與哈成勇等[16]、周鐵生[14]等得到的結論也一致。
2.3.2 紫膠桐酸的XRD譜圖
紫膠桐酸與XRD圖庫中紫膠桐酸標準譜圖見圖7,由于紫膠桐酸是一種白色微顆粒狀晶體,所以可用XRD分析全譜擬合程度。圖7中最上面峰圖為本實驗優(yōu)化后制得的紫膠桐酸的XRD圖,下面三層為與之擬合度較高的三中物質的XRD標準線,其中第二層為紫膠桐酸標準XRD標準線,圖7中已標出。從衍射峰的數量和強度來看,與第二層標準線擬合度最高,這說明主要物相為紫膠桐酸,且雜質較少,結晶度高,其中2θ=8.379°。
圖7 紫膠桐酸的XRD譜圖分析Fig.7 XRD pattern of aleuritic acid
2.3.3 紫膠桐酸的DSC分析
DSC分析是一種快速和可靠的熱分析方法,用于測量輸給物質和參比物的功率差與溫度關系。由圖8可知,紫膠桐酸的熔融峰和結晶峰光滑且對稱,并無明顯的雜質熱吸收峰,說明優(yōu)化后制得的紫膠桐酸純度較高,測得其熔點為103℃,與文獻[6]報道的100~101℃相比略高,后經顯微熔點測定儀測定為101℃,與文獻報道符合。
圖8 本實驗制得的紫膠桐酸DSC圖Fig.8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ic curve of aleuritic acid
2.3.4 紫膠桐酸的掃面電鏡圖
由圖9可以看出,通過微波皂化法制得的紫膠桐酸為片狀晶體,晶體大小均勻,排列有序。
圖9 紫膠桐酸掃描電鏡圖Fig.9 SEM image of aleuritic acid
單因素試驗得出最佳條件為當微波功率200W、NaOH溶液質量分數25%、微波時間30min。響應曲面法優(yōu)化紫膠桐酸的最佳制備工藝條件為微波功率200W、NaOH溶液質量分數25.8%、微波時間31min,在此條件下紫膠桐酸得率為21.90%。通過紅外光譜、XRD、DSC及掃描電鏡表征,微波皂化法制備的紫膠桐酸雜質少、晶體形狀好、得率較高,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1]甘瑾, 張弘, 馬李一, 等. 納米SiOχ漂白紫膠復合膜對椪柑常溫貯藏品質的影響[J]. 食品科學, 2009, 30(18)∶ 385-388.
[2]甘瑾, 張弘, 馬李一, 等. 漂白紫膠涂膜對蘋果常溫貯藏品質的影響[J]. 食品科學, 2009, 30(24)∶ 435-438.
[3]甘瑾, 馬李一, 張弘, 等. 漂白紫膠涂膜對甜櫻桃常溫貯藏品質的影響[J]. 江蘇農業(yè)學報, 2009, 25(3)∶ 650-654.
[4]唐莉英, 鄭華, 張弘, 等. 不同紫膠產品及制作工藝對可食性紫膠包裝膜性質的影響[J].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09, 30(5)∶ 289-292.
[5]凌關庭. 天然食品添加劑手冊[M]. 北京∶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2000∶ 674-675.
[6]《化工百科全書》編委會. 樹脂與塑料《化工百科全書》專業(yè)卷[M]. 北京∶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2003∶ 1665-1670.
[7]陳菁菁, 李向榮. 微波萃取法提取桑葉和桑白皮的黃酮類成分[J]. 中藥材, 2006, 29(10)∶ 1090-1092.
[8]唐克文, 易健民, 張躍超. 微波輔助法從黎蒿中提取黃酮類化合物的研究[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 2005, 17(5)∶ 622-624.
[9]任占軍, 谷學新, 侯士果, 等. 微波萃取法提取當歸中阿魏酸的研究[J]. 藥物分析雜志, 2008, 28(1)∶ 115-117.
[10]王占斌, 代義強, 朱世康. 微波輔助提取刺槐種子中黃酮類化合物的工藝參數優(yōu)化[J]. 食品科學, 2008, 29(8)∶ 241-244.
[11]HASS P A. Heating of uranium oxides in a microwaveoven[J].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Bulletin, 1979, 58(9)∶ 873.
[12]哈成勇. 天然產物化學與應用[M]. 北京∶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2003∶ 70.
[13]廖亞龍, 柴希娟. 超聲皂化法提取紫膠桐酸[J]. 化學工程, 2007, 35 (2)∶ 72-74.
[14]周鐵生, 周露, 楊祖武. 紫膠桐酸的制備∶ 中國, 921045166[P]. 1993-02-02.
[15]周梅村. 儀器分析[M]. 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8∶ 112.
[16]哈成勇, 鄒耀洪. 國產紫膠桐酸的分離與鑒定[J]. 林產化工通訊, 1991 (3)∶ 18-21.
Microwave-assisted Saponificatio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leuritic Acid from Lac Resin
LIU Shi-ping1,2,ZHANG Hong1,*,ZHOU Mei-cun2,ZHENG Hua1,LI Kai1,2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s Insects,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Kunming 650224, China;2. Faculty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224, China)
In order to prepare aleuritic acid, lac resin was saponified under microwave assistance, followed by salting out and crystallization. The effects of three major process conditions including microwave power, NaOH concentration and microwave treatment time on aleuritic acid yield were explored by one-factor-at-a-time experiments. Further, the three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The optimal saponification conditions were microwave treatment power of 200 W, NaOH concentration of 25.8% and microwave treatment time of 31 min. Under the optimal saponification conditions, the highest yield of aleuritic acid was achieved to be 21.90%. The aleuritic acid obtained was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s even crystals with high purity. In summary, microwave-assisted saponification can provide a simple, time-saving and high-yiel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leuritic acid.
microwave;saponification;aleuritic acid;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TS202.3;S759.89;S899.2
A
1002-6630(2011)14-0079-06
2010-09-23
國家林業(yè)局“948”項目(2008-4-78);科技部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2010GB24320619);
國家林業(yè)科技成果推廣項目([2010]11)
劉世平(1982—),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天然產物的開發(fā)與利用。E-mail:v_persie@126.com
*通信作者:張弘(1963—),男,研究員,本科,研究方向為林業(yè)生物資源化學與利用。E-mail:kmzhh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