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長治十三中(047507)王建明
在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一章第二節(jié)“人口合理容量”中,課文中提到了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兩個概念。書中是這樣來敘述的:“人口容量是指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所能容納的最高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則是指在有效和持續(xù)地利用資源、環(huán)境并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情況下,一定地區(qū)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痹谡n堂上,起初我是就概念來解釋概念,當時有一部分學生好像理解了,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后來,筆者經過反復琢磨、思索,借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來給學生解釋,效果就比單純的說教要好得多。具體是這樣的:從咱們這里到市里邊去大多需要乘坐公交車。假如一輛公交車上有40個座位,上去剛好40個人,或者小于40人,這樣每個人就都有座位,坐車既舒服又安全,這就相當于這輛車的“人口合理容量”。如果上去80個人,雖然有40個人有座位,但因為還有40個人站著,感覺車里很擁擠。這時假如還有人要上車,車內已達到飽和,車門就關不上了。所以80人就是這輛車的最高人口數量,即人口容量。這樣通過比喻的方式來解釋,學生很容易理解,且印象也比較深刻。
再比如,城市區(qū)位是人文地理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對課文部分也容易理解、把握,但在分析具體問題時(尤其是在做題的時候),往往分不清城市的形成因素和發(fā)展因素。我是這樣來給他們解釋的:城市的形成因素,指是什么因素使它成為城市的,即誰“生”的它;城市的發(fā)展因素,指是由哪些因素使城市發(fā)展壯大的,即誰把它“養(yǎng)”大的。這樣,借助“生”、“養(yǎng)”兩個字來比喻城市的形成和發(fā)展,學生就很輕松地理解了。
學習最終是為社會、為生活服務的,教學也不能脫離開社會和生活。課本中深奧的知識,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深入淺出的比喻,一切問題就會變得容易多了。學生印象既深刻,也喜歡學地理了。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