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珉佳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0193)
平衡針灸學是傳統(tǒng)針灸學結合現代科學理論而發(fā)展起來的一門現代學科。是以中醫(yī)的心神調控學說和西醫(yī)的神經調控學說的共同點為理論基礎,形成的針灸與心理—生理—社會—自然相適應的整體醫(yī)學調控模式。其特點突出人體自身平衡系統(tǒng)對針灸刺激的反應,實施對能量物質的再分配、再調整,間接地依靠病人自身來治療自己的疾病[1]。突出單穴療法是其主要特征之一。筆者結合臨床針刺療法驗案,以資佐證。
李某,48歲,女,入睡困難及睡后易醒伴夢囈4月余,服用艾司唑侖片治療。初起每晚服用1片可入睡,漸漸因無效而加量至3片方可入睡,遂選擇針灸治療。診見:口干,心煩,無頭暈頭痛,舌尖紅,苔薄白,關脈弦,尺脈細,BP:135/90 mmHg,高血壓病史10余年,服用安內真控制血壓。證屬肝腎陰虛,心腎不交。因畏懼針灸,取單穴照海治療。患者臥位,單取右側照海穴,常規(guī)消毒,選取30號2寸毫針沿申脈方向刺入照海穴,捻轉直至患者有酸、麻、重或脹的感覺為止,留針30 min,期間不再施行針法。當晚即安然入睡,針刺7 d后,睡眠已如常人。
照海穴屬于足少陰腎經的穴位,針之有滋陰補腎的作用;照海穴又是八脈交會穴,通于陰 脈,陰 脈具有交通一身陰之氣的作用。衛(wèi)氣行于陽則陽 脈盛,主目張不欲睡;衛(wèi)氣行于陰則陰 脈盛,主目閉而欲睡。 脈的功能關系到人的活動與睡眠。取照海透申脈,調節(jié)陰陽 脈的功能。筆者認為失眠雖然病位在腦,但往往導致全身平衡狀態(tài)的失調,遠端取穴可以使針刺信號傳導的路程較長,沿途接受多的信息反饋至大腦,使中樞系統(tǒng)調節(jié)的范圍更廣。
鄒某,25歲,女,懷孕58 d,嘔吐7 d,進食后加劇。西醫(yī)門診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嘔吐,診斷為妊娠嘔吐?;颊呔芙^西藥治療,選擇針灸療法。診見:神疲,納差,無頭暈,舌淡苔白,脈弦,尿酮體(++),血電解質正常?;颊吲P位,常規(guī)消毒,取雙側公孫穴,取30號1.5寸毫針,快速進針,捻轉至患者有酸麻脹感,快速出針。囑清淡飲食。針刺5次后,癥狀明顯減輕,精神好轉。治療10 d后,自訴已能正常飲食,近2 d無嘔吐。隨訪半年余,產一健康男嬰。
中醫(yī)認為,此病的發(fā)病機制乃全身氣血的逆亂和臟腑功能失調,尤其是沖脈和脾胃的功能紊亂。公孫穴為足太陰脾經的絡穴,脾經在此絡于足陽明胃經;同時公孫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脾經與沖脈在此氣血相會。針刺公孫既可以調節(jié)脾胃功能,又能使上逆的沖脈之氣下降。筆者認為惡阻病位在胃,大部分受自主神經控制?!秾嶒炨樉膶W》[2]指出足三里、公孫等穴位在神經節(jié)段上與胃重合。針刺信號傳入相應的神經節(jié)段后可以調節(jié)自主神經功能。
人體的平衡系統(tǒng)就是人類大腦高級指揮中心對待一切事物的認識而產生的本能反應。通過針刺,給予患者一種適當的良性刺激信號,大腦對該信號進行應激性調整,調動體內貯存的中樞遞質,再通過神經指揮系統(tǒng)對失調與病變部位的子系統(tǒng)進行對癥性調控,釋放大量的能量物質,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鎮(zhèn)痛效應,增強機體消炎和代謝作用等,從而通過自我修復達到一個新的平衡狀態(tài)[2]。這種平衡狀態(tài)的形成是利用針灸外因刺激手段激發(fā)調動患者機體的平衡調控系統(tǒng)的功能來實現的。而單穴療法就是外界刺激的關鍵步驟??偨Y臨床治療經驗,并不是所有疾病都適合單穴療法。要機體自我調節(jié)到平衡狀態(tài),首先需要機體有足夠的正氣響應外界的刺激;其次需要機體有足夠的正氣實行自我調節(jié)。筆者認為臨床患者體質較好,對針刺作用比較敏感,針感較強者,或者本身體質處于比較敏感期(例如懷孕期間、經期等),以及患者本身無器質性病變而精神因素較大(例如癔癥)的情況比較適合單穴療法。單穴療法因其操作方便,易被患者接受,且安全無不良反應。
[1]王文遠.中國平衡針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9.
[2]郭義.實驗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14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