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 克
(華中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語篇建構過程中的態(tài)度定位和介入定位
——批評性閱讀的評價視角
屠 克
(華中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采用評價理論作為批評性閱讀的分析工具,選取媒體語篇作為語料,基于對樣本語篇的評價和分析,可以得出,在語篇建構過程中,態(tài)度定位與介入定位的相互作用在實現(xiàn)對潛在讀者控制方面起到關鍵作用的結論。
態(tài)度定位;介入定位;批評性閱讀;評價
評價系統(tǒng)是對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屬闡釋性研究。評價系統(tǒng)包括三大次系統(tǒng):介入,態(tài)度和級差。它們又分別次系統(tǒng)化,其中,態(tài)度系統(tǒng)是整個評價系統(tǒng)的核心。態(tài)度是語言使用者對描述對象(物、事和人)的態(tài)度,是根據(jù)語篇文本語言揭示出的讀者視角,態(tài)度次系統(tǒng)化為情感、判斷和鑒賞。介入系統(tǒng)是語言使用者利用介入手段調(diào)節(jié)其對所說或?qū)憙?nèi)容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用來衡量說話人的聲音和語篇中各種命題和主張的關系,介入次系統(tǒng)化為自言和借言。級差系統(tǒng)是對態(tài)度介入程度的分級資源,級差次系統(tǒng)化為語勢和聚焦。級差是指強勢或弱勢態(tài)度介入程度的強度及明顯或模糊介入態(tài)度的范疇的界限,是評價系統(tǒng)表現(xiàn)話語語氣強弱和語言鮮明或模糊程度的語言資源。
(一)理想讀者和閱讀立場
近二十年來,涌現(xiàn)出大量討論理想讀者的文獻。理想讀者是由語篇本身投射的理想化立場,它固定了語篇與讀者互動的條件,與語篇想要被解讀的方向保持一致。然而,正如切特曼指出的,理想讀者不是一個角色而是一種立場。意義產(chǎn)生是一個復雜的運轉過程,讀者所積累的社會和文化經(jīng)驗帶給讀者不同的閱讀方法。讀者被定位于與階級、人種、種族、性別和年齡等因素相關的一系列語篇中。正是這些與語篇互動的因素的特定組合,帶領讀者進入規(guī)定的閱讀方向。
真實的讀者可能采取葛蘭尼和弗蘭西斯所指明的一系列閱讀立場:試圖與理想讀者立場相符合的順從閱讀,不遵從理想讀者立場的反抗閱讀以及忽視理想讀者立場的疏忽閱讀。例如,由“911”恐怖襲擊受害者所寫語篇投射的理想讀者立場是要喚起讀者對于恐怖分子的譴責和對于受害者的同情。大多數(shù)美國讀者肯定會控訴,因為他們許多無辜的同胞失去了生命;其他國家的一些讀者可能會產(chǎn)生無所謂的反應,他們并不真正地進行譴責,而更多地把文章看作是一種宣傳,一個故事,或靜靜地坐看,拒絕參與;恐怖分子則會挑戰(zhàn)理想讀者的立場,為所做的“英雄事跡”感到自豪。
語篇的生產(chǎn)總是以作者的視角為出發(fā)點。在語篇生產(chǎn)過程中,作者在語篇中投射理想讀者是企圖控制讀者步入理想閱讀立場,預期讀者被動采納順從的閱讀立場。然而,語篇的闡釋過程是以讀者的興趣為出發(fā)點,讀者必須主動采取順從的閱讀立場解讀作者是怎樣設計構思的,以達到歸化讀者的目的。只有當讀者在闡釋過程中超越理想閱讀立場,讀者才能夠采取批評和反抗的閱讀立場,實現(xiàn)非歸化的闡釋過程,因此,理想讀者的立場是批評性閱讀立場的開端。
(二)態(tài)度定位和介入定位
態(tài)度定位與作者的價值立場或站位有關,可被認為是“贊揚”或“指責”,通過對于情感、事物和人們行為明晰或暗含的肯定或否定評價對讀者產(chǎn)生影響。作者對于讀者定位的影響取決于作者在態(tài)度定位方面所選擇的評價的亞集。無論是把情感、判斷和鑒賞前景化,還是判斷中的社會尊嚴勝過社會約束,所有選擇均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揭示出作者自身所采取的立場,反射出讀者和作者之間的關系。
介入定位是關于支持與反對主體間關系的語言學詮釋和協(xié)商,并通過詞語作為投射、情態(tài)和讓步等發(fā)揮修辭功能。作者對于讀者的定位同樣通過支持或反對其理想讀者表現(xiàn)出來,并解釋權力和同等的關系如何通過詞匯語法選擇的模式在語篇中得以體現(xiàn)。懷特指出:在話語語義方面,這種詞匯語法的多種分類得以結合,即它們均為作者提供語篇涉及的各種觀點或社會定位所采取的站位方法,因而作者在自我定位時,應考慮擁有那些立場的另外社會主體。他使用借言介入這一術語作為那些詞語的整體標簽。他特別指出:這些資源被區(qū)分為“對話擴展的”或“對話收縮的”,取決于這些詞語是否含有或展現(xiàn)對話選擇的立場,又或面對挑戰(zhàn),出讓或關閉選擇的空間。
我們旨在通過評價理論在以下樣本語篇中的應用來表明態(tài)度定位和介入定位之間的互動,以達到解構主體間閱讀活動的歸化過程之目的。
我們以2004年10月19日刊登在《紐約時報》的由TODD G.BUCHHOLZ撰寫的題為G-rated Ex port的一篇社論文章為例。該語篇帶有達到說服讀者接受評論員關于美國娛樂產(chǎn)業(yè)“好萊塢應該開始著手降低粗俗程度”的提議的社會目的。我們采用評價理論作為批評性閱讀的分析工具,嘗試解構作者如何憑借評論員身份,通過態(tài)度定位和介入定位歸化理想閱讀立場,建立話語權威。
正如語篇的順從閱讀所示,整體來看,該語篇對于鑒賞的前景化勝過判斷。這一選擇含有一種引導,話語首要涉及對于好萊塢作為一個實體的美或非美的評價,而非好萊塢電影制作者的行為,因此,他們不是直接被稱贊或指責的對象。由此,論爭的潛在部位可能就會減少,產(chǎn)生更加適合歸化的語境。至于介入,所有價值尤其產(chǎn)生于對話收縮語境。
關于針對好萊塢的鑒賞,評論的主要關注點是一種“評價”——好萊塢的社會意義。這在鑒賞的類型中得到反映——6種外顯“評價”價值,2種誘發(fā)“反應”價值;1種外顯“反應”價值和1種誘發(fā)“反應”價值;1種誘發(fā)“合成”價值。至于肯定和否定的傾向,作者對于“反應”和“合成”持肯定態(tài)度,強烈反對“評價”,暗示好萊塢電影雖然令人興奮且易于理解,但卻缺乏社會文化意義。通過“自言”或“借言”,價值被引入語篇中。使用如 Hollywood,w hich shakes our theater seats with the latest in digital technology,is tone deaf等直白的斷言,實際上是潛在的主動性對話,命題呈現(xiàn)出不言自喻、一致同意或?qū)υ挓o疑義等狀態(tài)。使用如在 a symptom ofa Hollywood mentality that too of ten goes f or titillation instead of inspiration一句中的too和 instead of等“反駁”詞語,引發(fā)了與 Hollywood mentality goes f or a balance between titillation and inspiration相反的對話立場,另一方面又采取直接駁斥或反駁,于是為可供選擇的立場留下了狹小的對話空間。談及對于好萊塢的態(tài)度,讀者通常被塑造成為持有與評論員同樣觀點的理想讀者。盡管在“反駁”的情況下,可選擇立場的協(xié)商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受限制的,但可供選擇的對話空間卻極其狹小。
作者試圖通過態(tài)度定位和介入定位這一方式,使其對于好萊塢負面評價的觀點在讀者頭腦中得以強化,達到其歸化理想閱讀的目的。在先入觀點的基礎上,作者發(fā)表“好萊塢應該開始著手降低粗俗程度”意見。同時,在說服過程中,作者還充分利用其他評價術語,如“正當認定”等。
如上所述,假定闡釋過程基于讀者利益:當由作者構建的語篇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他/她須要積極地采取一種順從閱讀立場來闡釋作者如何設計來歸化讀者;只有當讀者在闡釋過程中超越理想閱讀時,他/她才有可能采取一種批評反抗的閱讀立場,從而實現(xiàn)非歸化過程,因此,理想讀者的立場開始于批評性閱讀。
[1]王振華.評價系統(tǒng)及其運作——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J].外國語,2001(6).
H030
A
1673-1395(2011)04-0078-02
2011-02-22
屠克(1968—),男,河南開封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語言學研究。
責任編輯 韓璽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