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新
(山東省 德州禹城市婦幼保健院 251200)
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500ml者,產后2h內出血量≥400ml者,稱為產后出血。產后出血是產科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是引起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居我國孕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及時預防和采取正確的治療方案及護理措施,對減少產后出血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F(xiàn)將本院婦產科產后出血的預防措施及護理要點介紹如下。
1.1 預見性護理 加強孕期保健,定期接受產前系統(tǒng)檢查,對有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婦,如雙胎或多胎、子癇前期、巨大兒、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應加強監(jiān)護。
1.2 建立預防產后出血預案及急救預案 對有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婦,在分娩前開放靜脈通路,于分娩前做好搶救準備工作。制定產后出血急救流程,一旦發(fā)生產后出血,立即啟動急救預案并積極投入搶救。產婦應去枕半臥,注意保暖,給予氧氣吸入,并建立2條以上輸液通道,迅速查明出血原因,配合醫(yī)生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對宮縮乏力引起的出血者,立即按摩子宮,壓出宮腔內的積血和凝血塊,注射宮縮劑;胎盤滯留時應徒手剝離;軟產道撕裂造成出血時應及時行縫合術;凝血功能障礙引起的出血應及時輸入急救藥。
1.3 病情觀察 加強產后觀察,產后2h是發(fā)生產后出血的高峰期[1]。應密切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及子宮收縮情況、膀胱充盈情況、陰道出血量,每30 min按壓一次了宮底部,以及時排出血塊。產后出血者出現(xiàn)煩躁、打哈欠、口渴、出汗、脈搏細速等即為休克早期表現(xiàn),應立即通知醫(yī)生。若產婦表情淡漠、皮膚蒼白濕冷、心率110~120次/min、收縮壓80~90mmHg(1mm Hg=0.133 kPa)、尿量 <30 ml/h,說明休克已進入代償期,應備好搶救藥品,配合醫(yī)生搶救。正確判斷失血量,為輸血、輸液提供依據(jù)。
1.4 心理護理 絕大多數(shù)患者對出血具有恐懼心理,在做好搶救工作的同時做好解釋工作,對患者耐心、細心、熱情,以解除其緊張心理,保持鎮(zhèn)靜,更好地配合醫(yī)生、護士進行搶救。
1.5 預防感染 保持床單清潔干燥,每天用O.5%碘伏棉球擦洗會陰2次,防止逆行感染。如行陰道檢查、清宮及縫合時,應嚴格無菌操作,遵醫(yī)囑應用抗生索預防感染。貧血者應糾正貧血,增加機體抵抗力,防止感染。
1.6 產后指導 正確指導并協(xié)助產婦早開乳,以刺激子宮收縮,減少陰道流血;產后6 h內囑產婦多飲水,督促并協(xié)助其排空膀胱,以防脹大的膀胱影響了宮收縮;進行康復宣教,增加產婦營養(yǎng),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飲食,糾正貧血,以利于早日康復。
產前應認真篩選出高危孕產婦,做好監(jiān)護,于分娩前做好搶救準備。分娩期要加強監(jiān)護,注意產婦的休息與營養(yǎng)補充,加強心理護理,排空膀胱,防止產程延長、產婦哀竭而致產后子宮收縮乏力。加強出血高發(fā)時期的病情觀察:約80%的產后出血發(fā)生在產后2h內,此期易發(fā)生子宮收縮乏力,應重點觀察。每15~30min按摩子宮1次,促進子宮收縮。加強產后出血的預防、規(guī)范產后護理能降低失血性休克的發(fā)生率。對休克者作出及時診斷、監(jiān)測及搶救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2]。產后出血雖然發(fā)生迅速,但只要我們做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救治及護理,就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1]樂杰婦產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24-227.
[2]劉建,黃建容.產科失血性休克的診斷、監(jiān)測及搶救.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5):26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