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國
江蘇省興化市人民醫(yī)院心功能科,江蘇 興化 225700
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是冠心病患者發(fā)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之一[1]。竇性心率震蕩是近年提出的一種檢測自主神經(jīng)張力的新技術,指室性早搏后出現(xiàn)短期心率加速、減速雙向波動的現(xiàn)象。目前研究認為,竇性心率震蕩主要是自主神經(jīng)對單發(fā)室早后出現(xiàn)動脈血壓波動的反應,與壓力反射的敏感性密切相關[2]。本研究旨在觀察竇性心率震蕩(HRT)各指標與冠心病患者病變累及程度之間的相關性并探討其臨床意義。
選擇2007年10月~2010年9月筆者所在醫(yī)院住院部行冠脈造影和24 h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的患者93例,其中男58例,年齡35~86歲,平均(53.6±13.7)歲;女34例,年齡37~85歲,平均(57.6 ±11.2)歲,入選病例排除房顫、房撲、房室傳導阻滯、起搏器植入、甲亢、糖尿病、心肌病、及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患者。根據(jù)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分為陽性組69例和陰性組24例;冠狀動脈造影陽性組,根據(jù)冠狀動脈病變的范圍分為單支血管病變組(23例)、雙支血管病變組(21例)和三支血管病變組(15例)。
1.2.1 一般資料的檢測 患者入院后對每一個患者吸煙、高血壓和糖尿病病史進行調查,并測定體質量、身高,檢測患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常規(guī)檢查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1.2.2 動態(tài)心電圖(Holter)檢查及HRT的測定 所有入選者均于入院時應用美國PI公司的12導全息動態(tài)心電圖記錄儀進行24 h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由專業(yè)技術人員分析數(shù)據(jù),取不同時段、不同模板用相應的HRT分析軟件多次測量HRT參數(shù):震蕩初始值(turbulence onset,TO)和震蕩斜率(turbulence slope,TS),取平均值。TO值其公式為:TO=(RR1+RR2)-(RR-1+RR-2)/RR-1+RR-2,(RR1+RR2)代表室早后第 1、2個竇性心律的RR間期,(RR-1+RR-2)代表室早前2個竇性心律的RR間期。TO中值為0,TO>0表示室早后初始階段竇律減速,TO<0表示室早后初始階段竇律減速。TS值是定量分析室性期前收縮后是否存在竇性心律減速現(xiàn)象。TS中性值為2.5 ms/RR間期,當TS>2.5 ms/RR間期時,竇性心律存在減速現(xiàn)象,反之則表示室性期前收縮后竇性心律不存在減速[3]。
1.2.3 應用GEX線機及數(shù)字減影儀冠狀動脈造影 在1250 mA心血管成像系統(tǒng)上進行成像技術處理由筆者所在醫(yī)院心導管專業(yè)醫(yī)師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冠狀動脈狹窄程度以目測法和QCA系統(tǒng)測量相結合。冠狀動脈狹窄程度>50%為冠狀動脈造影陽性,狹窄<50%則為冠狀動脈造影陰性。病變支數(shù)以主要冠狀動脈的支數(shù)[左前降支 (LAD)、左旋支(LCX)、右冠狀動脈(RCA)]表示,分為 0、1、2、3 支病變,左主干(LMT)病變時以同時累及LAD及LCX計算,對角支(Diag),鈍緣支 (OM)等分支的病變分別歸類于相應主支中。采用Gensini積分系統(tǒng)對每支血管病變程度進行定量評定: 狹窄小于 25% 定為 1 分; 25%~50% 為 2 分; 50%~75% 為 4分;75%~90%為8分; 90% ~99% 為 16分; 100%為 32分?;颊吖诿}病變程度定量評價為各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積分之和。
全部數(shù)據(jù)均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包里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兩組計量資料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計量資料均數(shù)兩兩比較采用單向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相關性研究用直線相關(Pearson積距相關)分析及等級相關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93例患者,按血管造影的結果分為兩組,其一般臨床資料的比較分析,陽性組(69例)患者TG、LDL-C水平均高于陰性組(24例) (P<0.05),HDL-C水平顯著低于陰性組(P<0.01)。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BMI)、總膽固醇(TC)、尿酸(UA)水平顯著高于非CAD組(P<0.01);吸煙比例顯著高于陰性組(P<0.01)。兩組間高血壓病的發(fā)病率、性別構成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T0在冠脈造影陽性組中高于冠脈造影陰性組;而陽性組TS值低于陰性組。兩組各指標比較差異均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冠脈造影陰性組和冠脈造影陽性組HRT各指標的對比()
表1 冠脈造影陰性組和冠脈造影陽性組HRT各指標的對比()
注:兩組比較,*P<0.01
組別 n TO(%) TS(ms/RR)冠脈造影陰性組 24 -3.93±3.13 12.9970±8.9786冠脈造影陽性組 69 4.63±3.10* 3.9257±3.8741*
結果表明, TO值除在單支病變組和雙支病變組之間無差別(P>0.05);其余各組之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S在各支病變組之間進行兩兩比較均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逐漸下降,表明冠脈病變支數(shù)越多,TS越低。見表2。
表2 冠脈各支病變組HRT各指標的比較()
表2 冠脈各支病變組HRT各指標的比較()
注:與單支病變組比較,*P>0.05,◆P<0.05;與單支病變組比較,△P<0.05,●P<0.05;與雙支病變組比較,#P<0.05,○P<0.05
組別 n TO(%) TS(ms/RR)單支病變組 23 0.69±0.58 6.6098±3.9966雙支病變組 21 3.69±2.13* 3.6867±2.4173◆三支病變組 15 9.85±7.69#△ 0.7897±0.7327●○
2.3.1 與冠脈造影積分的相關性分析 所有冠脈造影陽性組的患者(69例)TO、TS與冠脈造影積分的直線相關(Pearson積距相關)分析見表3。
表3 HRT各指標與冠脈造影積分的相關性
結果顯示:TS與冠脈造影積分的相關系數(shù)最高(r=-0.719,P<0.01),呈現(xiàn)顯著的負相關,即冠脈造影積分越高,TS越低;TO與冠脈造影積分相關系數(shù)次之(r=0.546,P<0.01),呈正相關,積分越高,TO越高。
2.3.2 與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的相關性分析 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見表4。
表 4 HRT各指標與冠脈病變支數(shù)的相關性
結果表明:TS與冠脈病變支數(shù)的相關系數(shù)最高(r=-0.596,P<0.01),呈顯著負相關,冠脈病變支數(shù)越多,TS越低;TO其次,(r=0.397,P<0.01),與冠脈病變支數(shù)呈正相關。
冠心病患者是發(fā)生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其預后與冠脈病變累及程度密切相關[4]。以往認為猝死的發(fā)生均與交感興奮性的增高相關,但其本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迷走神經(jīng)保護作用下降的結果,尤其對不伴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更是如此。因此,在猝死的防治研究中,研究心臟自主神經(jīng)調節(jié)作用占優(yōu)勢的迷走神經(jīng)更為重要[5]。竇性心率震蕩(HRT)技術是德國慕尼黑心臟中心Georg Schmidt教授近年發(fā)現(xiàn)并提出的一種檢測自主神經(jīng)張力的新技術。目前,HRT現(xiàn)象發(fā)生的機制不十分清楚,但大部分研究認為是單個室性早搏后竇性周期的生理性變化,是對壓力感受器反射和總的自主神經(jīng)緊張性的反映[6]。國外幾個多中心研究己初步肯定了HRT對SCD的預測價值,甚至有研究認為在目前臨床應用的預測SCD的指標中如HRV、T波電交替、LVEF降低、心室晚電位、電生理檢查等,HRT的預測能力最強,且不受β受體阻滯劑的影響[7-8]。迷走神經(jīng)張力有一定的抗炎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對于那些冠心病的高危者自主神經(jīng)功能失衡,迷走神經(jīng)功能低下,失去了抗心律失常的保護作用,則會導致猝死的幾率增加[9]。本研究結果分析顯示:反映自主神經(jīng)特別是迷走神經(jīng)功能的HRT現(xiàn)象隨病變支數(shù)的增加呈減弱趨勢,多支冠狀動脈病變者則顯著,提示HRT現(xiàn)象的減弱與冠狀動脈病變范圍也有密切相關。
總之,冠心病患者的HRT現(xiàn)象明顯減弱,提示迷走神經(jīng)反射功能下降,而且可以反映冠狀動脈病變的程度。HRT是預測冠心病自主神經(jīng)功能損害及其嚴重程度的敏感指標之一。對于發(fā)現(xiàn)高?;颊咭约斑M一步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1]汪捷猛,張雪蓮,白玫,等.心率震蕩和心率變異性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性猝死及干預治療[J].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8,6(2):578-580.
[2]郭繼鴻.竇性心律震蕩現(xiàn)象[J]. 臨床心電學雜志,2003,12(1):50.
[3]黃永麟.心率振蕩現(xiàn)象(HRT)的近年近展[C].中華醫(y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第六次學術雙年會,2004,16(1):16-17.
[4]李偉楊,徐晶.竇性心率震蕩在冠心病中的研究[J].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09,7(4):398-400.
[5]王平,黃捷英,賈三慶.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竇性心率震蕩的影響[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6,20(5):416.
[6]Barthel P,Schneider RD,Bauer A. Risk stratifica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heart rate turbulence[J]. Circulation,2003,108(10):1221-1226.
[7]王紅宇. 竇性心搴震蕩技術的新標準、新應用、新評價[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7,16(5):333.
[8]王軍,唐麗萍,錢裴鴻. 竇性心律震蕩檢測方法學重復性和穩(wěn)定性研究[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24(4):333-336.
[9]Ghum A, Reid F, La Rovere MT, et a1. Heart rate turbulence-based predictors of fatal and nofatal cardiac arrest(the autonomic tone and reflexe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bstudy) [J]. Am J Cardiol, 2002,89(4):18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