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群英
原發(fā)性遺尿癥(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是指年齡在5~10歲的兒童(尤其是在5~7歲之間)由于膀胱發(fā)育不完全,在夜間睡眠中不能感受到膀胱的漲滿而引起的直接將尿液排泄在床單上的一種癥狀[1]。由于該病發(fā)生在夜間,因此又稱為“夜尿癥”[2]。一般而言,在幼兒時期出現(xiàn)“遺尿”現(xiàn)象屬于正常情況,但是如果超過這個年齡治療,將極易引起后遺癥。研究發(fā)現(xiàn),小兒遺尿癥可能會導致患兒記憶力和理解力變差,反應較同齡人要慢。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260例患有原發(fā)性遺尿癥患兒的臨床資料,旨在分析和探討原發(fā)性遺尿癥患兒的家庭護理方法?,F(xiàn)報道如下。
本組患兒260例,其中男134例,平均遺尿時間4.8年,平均體重36 kg,平均身高86 cm;女126例,平均遺尿時間3.7年,平均體重32 kg,平均身高79 cm?;純耗挲g4~10歲。所有患兒均無其他疾病史。
對260例原發(fā)性遺尿癥患兒進行觀察治療,并在對其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進行家庭護理方面的指導。
1.2.1 訓練原發(fā)性遺尿癥患兒的覺醒時間 醫(yī)師首先將患兒的腦電圖進行觀察,通過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患兒在即將出現(xiàn)遺尿時,其睡眠深度較任何時刻都要強和深。醫(yī)師需要將這些信息進行記錄,作為患兒父母訓練他們孩子覺醒時間的主要依據(jù),這就增加了對原發(fā)性遺尿癥患兒進行“叫醒”的可能性。在患兒即將發(fā)生遺尿時,叫醒患兒能夠確切地抓住遺尿癥患兒的覺醒時間,而對于其睡眠節(jié)律產生很小的影響或是根本不產生影響。對遺尿癥患兒首次出現(xiàn)遺尿的時間資料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發(fā)現(xiàn)在患兒睡后2 h左右一般最容易形成熟睡,因此這段時間是遺尿現(xiàn)象發(fā)生的高發(fā)期。因此,患兒在睡覺1~2 h,父母應該定時地叫醒孩子1次,這樣做是為了使孩子對尿意作出反應[3]。
1.2.2 對患兒進行排尿抑制訓練 原發(fā)性遺尿癥患兒患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患兒的膀胱容量過小所致,因此需要使患兒的膀胱容量擴大,主要措施為:在白天讓患兒服用大量的水,過后感到有尿意時盡量忍耐,如果患兒年齡過小,父母可以采用“哄”的方式轉移患兒排尿的意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忍耐的程度一定要把握好,而且需要采用“漸進式”的忍耐,即忍耐的時間從一開始的2 min逐漸延長至40 min(40 min的忍耐時間一般為極限,如果超過了這個極限,會對患兒的身體造成影響),使蓄尿量達到相應年齡標準,即(年齡 +2)×30 ml。
1.2.3 改變患兒的飲水節(jié)律 在意識上對患兒調整飲水節(jié)律,也就是說在9:00左右進行充分、大量地飲水,15:00左右適量飲水,從18:00開始要限制患兒的飲水量,晚上睡覺之前3 h左右應該控制其飲水。患兒父母應該認真貫徹上述步驟,這對于孩子遺尿癥的改善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在進行家庭護理和指導后進行評分:整個療程3個月,以療程完成后隨訪3個月,治療前后遺尿的發(fā)作次數(shù)的差異為療效判斷依據(jù)。痊愈:按醫(yī)囑各項要求及家庭護理,指導要求進行,停止治療后3個月內不復發(fā);好轉:遺尿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每月發(fā)作3~4次;無效:遺尿狀況無明顯改善,遺尿發(fā)作次數(shù)無明顯減少。
經(jīng)過良好的家庭護理與指導,260例原發(fā)性遺尿癥患兒療效顯著。其中134例男性患兒中,128例治愈,明顯好轉5例,無效1例,有效率95%。126例女孩患兒經(jīng)過良好的家庭護理與指導,均無夜尿癥發(fā)生,護理效果達到100%。具體見下表1。
表1 原發(fā)性遺尿癥患兒的家庭護理結果 (例)
遺尿癥(enuresis)指小兒已經(jīng)達到應自主控制排尿年齡,但是依然不能自主隨意進行排尿,在臨床上多指此年齡后小兒夜間不能從睡眠中醒來而發(fā)生無意識的排尿,即夜間遺尿癥[4]。本癥不僅臨床多見,且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精神心理狀態(tài)、參與社會活動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遺尿日益受到家長關注。另一方面,近年來對其發(fā)病機理的研究也較為深入,使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其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而且還可以進行針對性地治療,從而提高療效。從結果中可以看出,經(jīng)過精心的家庭護理,患兒的遺尿癥狀有所緩解或是從根本上消失了。
唐柳平等[2]對兒童原發(fā)性遺尿癥與其父母焦慮情緒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結果顯示,患兒及其父母均出現(xiàn)明顯的焦慮、緊張、害怕、軀體化等多方面癥狀。患兒這些不良心理的形成與疾病本身有關,因為任何軀體疾病都可能引起患者一定程度的心理反應,但反應程度、性質、持續(xù)時間,以疾病性質、患者個性特征、社會支持程度的不同而異;此外,還與父母親情緒有關。結果還顯示,患兒母親SCL-90各因子與患兒HAMA各因子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關系,特別與小兒的焦慮、緊張、害怕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提示母親的情緒可能會對原發(fā)性遺尿癥患兒的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
原發(fā)性遺尿癥會嚴重影響小兒的身心健康以及良好人格的形成,對原發(fā)性遺尿癥患兒應該加強對其家庭護理與指導,加強對此病的家庭護理與指導,可以有效地消除或減輕原發(fā)性遺尿癥的發(fā)病。加強對此病的家庭護理與指導,能夠使家長消除心理上的壓力并可以使患兒父母的焦慮情緒加以減輕。能夠促進患兒身心的健康成長與發(fā)育。此外,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人際間的交流與感情互動,均可對兒童少年的心理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或親子關系會增加兒童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5]。近年來,對于遺尿癥的心理行為療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人們在關注患兒疾病治療及心理干預的同時,更加重視其父母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對患兒的影響。只有及時給予家長和患兒心理支持及干預,才能使遺尿癥的心理行為治療得以順利進行,從而促進患兒的身心康復。
[1] 楊霽云.小兒夜間遺尿癥發(fā)病機制及診治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5,20(5):385 -386.
[2] 唐柳平,馬梁紅.原發(fā)性遺尿癥患兒心理健康與其母親焦慮情緒相關性的分析[J].臨床薈萃,2010,25(9):808 -809.
[3] 王莉華.兒科住院患兒及其父母的焦慮情緒[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1,9(5):318 -319.
[4] 馬 駿,金星明,章依文.兒童原發(fā)性遺尿癥應用去氨加壓素療效的探討[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7,2(5):364 -368.
[5] 王舒云.原發(fā)性遺尿癥心理社會因素調查及護理干預措施[J].齊魯護理雜志,2001,7(1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