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端凱
(江蘇省運河中學,江蘇 鄭州 221300)
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并且特別強調語文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深刻影響。這是對語文教師自身學養(yǎng)、文化積淀的要求。這種文化底蘊猶如泉水源源不斷滋潤著教師的教學生命。豐富的文化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好課的基礎。
語文是最具教學個性的學科。面對古今中外思想璀璨、性情靈動、文采斐然的經典之作,不同教師的教學效果會迥然不同,這多是源于教師的語文功底各異。教師的知識底蘊是教學之本。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總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如坐春風、如沐春雨。
法國學者加斯東·米亞拉雷曾指出:“學校的語言首先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所謂母語教學的問題從來就不是一個純技術問題……在母語教學中,社會學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舉足輕重的地位。”(《世界教育史》)語文教學切不可忽視民族文化背景,否則,講出來、寫出來的東西蒼白無靈氣、單薄無支撐。
語文教師既是語文知識的傳播者、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者,又是多種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承擔著將民族文化發(fā)揚光大的責任,讓學生在學習、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也受到古今中外各種文化的熏陶,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文化精神。這就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必須用新的視角、新的眼光,去認識和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底蘊,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凈化,精神得到升華。
中學語文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既有傳統(tǒng)的禮儀文化、道德文化,又有風俗文化、審美文化、建筑文化、音樂文化;既有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又有民族精神、性格、意志品質,等等。節(jié)選自《史記》的《鴻門宴》,包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一)政治文化。一個君王能納諫用賢,是維持政權正常運轉的重要條件。該文就反映了劉邦和項羽在為君用人問題上的不同態(tài)度及結局。劉邦聽從張良的意見,馬上接見項伯,殷勤招待,約為婚姻,讓項伯為自己做了很多工作。而項羽對范增的意見是毫不理會。劉項的勝敗,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用人上的得失。(二)軍事文化。該文反映了間諜的運用,如劉邦知道張良和項伯的關系后就急不可待地利用項伯,獲取了對方絕密的情報,這是戰(zhàn)場上明刀明槍所無法得到的,而項羽卻在無意之中將為自己報信的曹無傷暴露出來,使“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白白丟失了一個為自己送信的內線人物,實在可惜。(三)禮儀文化。從宴會上項、劉等人的座次上可以了解當時的禮儀文化。“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卑蠢?,沛公是客人,本該首席,東向坐。但項羽自己卻東向坐了。從座次上,反映了項羽對劉邦的輕蔑,同時也反映了項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性格。(四)民俗文化。劉邦鑒于項羽實力強大,想到了以“約為婚姻”的方式來拉攏項羽的伯父項伯,說明劉邦善于利用各種關系來為自己服務。(五)酒文化。中國人宴飲酬謝,往往少不了酒的媒介作用。酒往往能緩和緊張氣氛,給英雄以力量和氣魄。因而,中國酒文化之豐富,世所罕見,從文中項王賜酒和樊噲仗酒慷慨陳詞不難看出。文中蘊涵的這些傳統(tǒng)文化,教師若注意去挖掘,則學生對教材一定感受更深,受益更多。
再如《林黛玉進賈府》,通篇文章都是中國文化的體現(xiàn)。如黛玉初進賈府時見到的府門格局:“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的人。正門卻不開,只有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卻不進正門,只進了西邊角門?!?/p>
這里的描寫很有道理。首先 “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說明寧、榮兩府大門朝南開,這正符合封建社會權貴門第坐北朝南的規(guī)矩。黛玉先見到的是寧府,“又往西行”才到榮府,這正合乎東為上、西為次的禮俗。因為寧國公為兄,榮國公為弟,府第當然兄在東、弟在西,長幼有序,等級分明。再從進門的規(guī)矩看,也很有講究。寧國府“正門卻不開,只有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榮國府也是“不進正門,只進了西邊角門”。因為,當時的制度規(guī)定,官宦大門平時不能隨便打開,只有皇帝來、圣旨來、官階高的人來,才能打開大門。平常的人只能走東西兩個角門。而兩個角門也不同,“東尊西卑”,東角門只能是有地位的人進出,而像黛玉這樣輩分小、年歲又小的人,只能從西角門進出。這看似平常的不經意的描寫,其實也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傳統(tǒng)博大豐富而又精微深刻。這些反映在古詩文里,可謂隨處可見。尤其是古代文人多以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形成了許多“典故”。如果不了解這些典故就難以理解詩文的內容。比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引用三國時期曹操、孫權、劉備相互爭斗的歷史,著重寫了周瑜“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是以周瑜的年輕有為、功業(yè)非凡,來反襯自己雖已四十多歲而功業(yè)無成反而被貶的凄涼身世。蘇軾年輕時何嘗不想像周瑜那樣立功名世,青史留名,但人生蹉跎,歲月已逝,心中的無奈和悲哀溢于言表。假如對周瑜的身世和蘇軾的遭遇心中不明了,那對這首詞的理解就不準確了。再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用了許多典故,提到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有曹操對孫權的評價,劉裕的北伐,劉義隆的再次北伐,霍去病的北伐封山,廉頗被仇家所害終不為所用,等等。一篇短小的詩詞,竟用了這么多典故,如果對這些人物及事件不了解,就很難讀懂這首詞。
即使是現(xiàn)代作品也包含著不少包含傳統(tǒng)文化的話語,也需要加以注意。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其中的“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里有五個歷史人物,應該有所了解。再如《藥》中夏四奶奶看到墳頭上的花圈,便想到了夏瑜的顯靈;華大媽聽到“癆病”一詞就感到不快;《祝?!分邢榱稚┯醚瑰X去捐門檻,短工用“老了”代替“死了”,等等,都浸染著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基因。
語文教師有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才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應付自如,使教學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學生得到美妙的精神享受。
教學《六國論》,需要介紹“三蘇”,可引用朱德元帥的題詩:“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边@樣品詩傳人,興味無窮。學習《垓下之戰(zhàn)》,楚霸王面對烏江亭長移船待渡的好意,斷然拒絕:“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卑蝿ψ载亍Wx到此處,齊誦李清照的名句:“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痹谠娨獾妮x映下再去審視司馬遷筆下的英雄,能增添教學的情趣,豐富課堂的文化內涵。帶領學生鑒賞《故都的秋》,也可借助詩句去營造優(yōu)美意境。作者寫那秋槐的落蕊鋪了滿地,給人一種梧桐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遙想;那秋蟬衰弱的啼唱可引出陸游的“槐花落進桐蔭薄,時有殘蟬一兩聲”,與課文的描寫相得益彰。還可引出李煜的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優(yōu)美的詞句能把學生引入課文意境,去感悟北國之秋“來的清,來的靜,來的悲涼”的審美情趣。這都得力于教師古詩文功底的深厚。
一位老師上觀摩課《過秦論》,在總結寫作手法時,認為其特點是寓論斷于敘事之中,論點的得出水到渠成。這時,一位學生表示,賈誼的《過秦論》觀點與材料不統(tǒng)一,水到了,但渠未成。因為,材料敘述的都是秦如何用暴力得天下,而六國施行了仁義反而滅亡。有的同學也表示同意這個觀點。這時,聽課的老師暗暗為之擔心。由于這位老師曾通讀過《過秦論》中、下部分,這時他突然想起了 “兼并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的觀點,靈感的火花閃現(xiàn)了,只見他很自然地在課題后加上個“上”字,頓時,學生恍然大悟:原來下文還要繼續(xù)論證這個問題。于是,問題解決了。如果這位老師對教材沒有充分的了解,他能這么順利而巧妙地解答學生的問題嗎?
更重要的是,傳統(tǒng)文化,對個人來講,說到底,是一種思想、精神和靈魂。一個具有文化人格的人一定是一個靈魂有形的文化人。靈魂有形,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譚嗣同就是靈魂有形之人。又如文天祥的絕筆書:“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也能看到他的靈魂有形,他的節(jié)氣、操守看得見摸得著。一位有文化的語文教師是有思想、有精神、有靈魂的人,那么,他的教學就是有思想有精神有靈魂的教學。他就能在教學中給學生以思想、精神和靈魂的影響。而這,是比只教給學生幾個字、幾個詞要重要得多的使命。
李鎮(zhèn)西老師在結束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學時,提到老舍的投湖自盡,學生們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教室里頓時彌漫著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李老師緩緩說道:“從《濟南的冬天》到《小麻雀》再到《在烈日和暴雨下》,我們看到了老舍先生的一顆真誠愛心,看到了他那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他不會想到,在1966年,他會遭遇和祥子一樣的暴風驟雨!面對文革風暴,他的命運也如‘風雨中哆嗦的樹葉’,遭受嚴酷的‘烈日暴雨’的欺凌和折磨。但和祥子不一樣的是,老舍先生沒有墮落,而是以死抗爭,用生命為20世紀知識分子的悲慘遭遇劃了一個觸目驚心的嘆號!也樹起了一座中國知識分子人格的不朽的豐碑!”這段話語錚錚有聲,震撼人心,給學生以強烈的思想啟迪和豐富的靈魂滋養(yǎng)。這就是一個語文教師所應該具有的精神的、文化的品格。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給“精神貴族”這個詞的定義:“品德高尚、富有大愛、個體精神永不衰竭和才華橫溢。”教師就應該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精神貴族”。
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知識、智慧、藝術才華的展現(xiàn),除了有深厚的文化知識外,教師還要有建筑的構型藝術、繪畫的色彩藝術、音樂的旋律藝術、舞臺的表演藝術等,這樣教師才能在課堂上其豐富的知識、出眾的才華、縝密的思維、光彩照人的形象、高超的教學藝術,把教學活動引入到藝術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