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莉沁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天虹都市花園幼兒園,江蘇 蘇州 215000)
在大班下學期,我借助視頻與幼兒進行了一個討論式探究認知的科學活動《認識啄木鳥》。在這個活動的組織中,我嘗試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改革。在本次活動中,我采用了比較原始的方式,讓幼兒看看說說,但又突破了常規(guī)的看看說說模式,以觀察—思考—觀察為主線,在傳統的看與說中拓寬幼兒的思路,打開活動的視野,激發(fā)學習積極性。首先內容的選擇基于兒童的發(fā)展。之所以選擇《啄木鳥》進行教學活動,是因為我發(fā)現大班孩子在前期積累了一些關于鳥類的學習經驗后,對鳥類動物的知識尤為感興趣。而啄木鳥又是鳥類動物中比較特殊的一種,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正是能夠更好地引發(fā)幼兒關注啄木鳥的動作行為與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好時機。在活動中我關注幾個重要的方面。
在幼兒園進行的科學認知類活動中,一直以來我都主張盡可能提供實物讓幼兒進行觀察,在大自然這一真實世界中獲得感性材料,從而幫助幼兒直觀地積累知識經驗。當幼兒認知的對象是我們生活中不常見的,遠離幼兒生活的,比如認識啄木鳥、鴕鳥等時,我通常會截取人與自然、動物世界等視頻資料來作為教材和教具,而我選用這類科教片進行教學活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首先,這類的科教片畫面內容真實、寬泛,所涉及的知識不僅科學、正確,而且解說到位,視聽結合的素材容易刺激幼兒多種感官學習的行為。
其次,我們課程中的科學教育是主張幼兒在得到科學知識啟蒙的同時,也得到辯證唯物主義相對論、運動論、發(fā)展論的啟蒙,而生態(tài)平衡理論的引入,也滿足了幼兒了解自然界的物物關系的愿望和需要。特別是當幼兒進入到大班階段的學習,由于正處在抽象思維的萌芽時期,已具備一定的聯系和遷移知識經驗的能力,因此認識動物不再是只停留于對其身體結構和簡單的生活習性的認知,更要了解其身體結構與生活習性及生長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我認為動物世界這類的科教片恰好能動態(tài)而又形象地反映動物的真實生活,給予幼兒整體了解知識經驗的機會。
首先教師自身應具備豐富的科學知識經驗,從辭海等書籍中獲得知識,保證知識的科學性及其解釋的權威性,從知識百科、專業(yè)人員處獲取豐富、寬泛的具體知識,這樣才能在豐富自身經驗的同時自信、專業(yè)地面對幼兒,應對幼兒提出的關于認知物的各種問題,使幼兒科學教育真正從科學性知識入手。
在豐富自身知識經驗的同時,我們需要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從幼兒的經驗水平出發(fā),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這學習內容既是幼兒已知的,又是幼兒未知而想知的,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不遠離生活,遵循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激發(fā)幼兒對已知物進行再探究的學習愿望,使兒童的潛在發(fā)展水平不斷提高。
在確定認知物之后,我們要分析幼兒的需要,提取適合集體教學的關鍵經驗,解讀、截取相關視頻,選擇適合教學的片段,制作成課件。以《認識啄木鳥》為例,啄木鳥的身體結構、基本本領是幼兒熟悉的,但是它細長、結構特殊的舌頭對孩子來說就頗為新奇,而它在生活中的特殊舉動對幼兒來說也是陌生的,所以我們抓住這兩個關鍵點,專門截取需要的視頻為教學活動服務。
在實施具體活動時,我們首先充分激發(fā)幼兒已有經驗,讓幼兒互相分享關于認知物的基本知識。接下來我們先把視頻進行無聲處理,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視頻進行觀察、猜測和解讀,讓幼兒專注于視頻中的畫面內容,仔細觀察,進而推理、猜測視頻內容,播放原聲視頻,在鍛煉傾聽能力的同時及時驗證、修正、補充自己的認知。在《認識啄木鳥》活動中,幼兒對啄木鳥儲備的果實認識不夠清晰,產生了爭議,這種爭議在課程中是被允許并鼓勵的,因為爭議的產生一方面說明幼兒對視頻正進行著仔細的觀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內容進行著猜測,另一方面更能激發(fā)幼兒探究科學知識的強烈愿望,讓幼兒在步步深入的探究中獲得知識,提升經驗。
在這類科學活動中,都會有重點和難點,教師在活動前要先了解幼兒已有的經驗,在活動中要把握好重點,針對幼兒需要獲得的經驗,多次重復播放視頻,讓幼兒在反復傾聽和仔細觀察的基礎上逐步積累新的知識經驗。
首先,進行這類科學活動,更需要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幼兒是圍繞著視頻內容進行探討和對話,而這探討和對話也在無形中成為了學習的過程。教師需要認真傾聽孩子,營造一種濃郁的科學探討氛圍,調動已儲備的豐富的知識經驗與幼兒進行討論,應對幼兒的問題,提升幼兒的經驗,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科學知識。
其次,采取多種感官的手段幫助幼兒感受和理解知識,如: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幼兒模仿啄木鳥啄樹,感受頭部的震動,很自然地引發(fā)幼兒對啄木鳥的頭部特殊的結構產生好奇。而我又列舉了生活中安全頭盔的海綿保護層,形象而又生動解釋了啄木鳥大腦周圍的綿狀骨骼的特殊功能和價值。
最后,運用視頻教學還需要教師靈活地處理好預成和生成的關系。它要求教師把握好教學節(jié)奏,隨時觀察幼兒的興趣點,根據幼兒所需調整知識點的時間分配。如我在《認識啄木鳥》活動中,孩子對啄木鳥細長、特殊的舌頭、雜食性動物的特性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觀察和討論,最后選擇不進行預設的關于啄木鳥母子親情的教育,因為幼兒在之前認識其他鳥類動物時已具備了關于鳥類動物孵蛋和撫育幼鳥的這一共性的知識,所以我就把大量的時間集中在對啄木鳥特殊的身體結構和行為關注上。這也是為了保證幼兒在一個單位時間內保證良好的學習情緒和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而靈活、多變的科學教學還要求我們適時地給幼兒拋出問題,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讓幼兒回家后繼續(xù)查閱資料,豐富知識,達到持續(xù)科學教育的目的。我在《認識啄木鳥》活動中,就“留鳥”和“候鳥”的問題,藝術性地把問題留給了幼兒,激發(fā)了幼兒新的探索愿望。
附教案:大班科學活動《認識啄木鳥》
目標:1.了解啄木鳥的身體結構和生活習性及環(huán)境的關系(喙、舌、爪、尾等),知道它是森林的衛(wèi)士。
2.能觀察、發(fā)現啄木鳥的特殊舉動,學習提出疑問和互相補充。
3.學習相關的詞語和知識(喙、倒鉤等),感悟鳥類的母子親情。
準備:1.教師要查閱相關資料,做充分的知識準備。
2.根據學習需要,選擇、截取和重新組合制作成課件。
過程:一、出示啄木鳥影像,讓幼兒辨認并介紹關于啄木鳥的已有經驗。
二、分段看影像
第一段:
1.無聲播放啄木鳥捉蟲的視屏,讓幼兒觀看,然后交流,提問:你發(fā)現了什么?
2.有聲回放,要求幼兒邊看邊聽,看后提問:你聽到了什么?
第二段:
1.無聲觀看錄像,讓幼兒對啄木鳥在樹上啄小方塊好奇,鼓勵幼兒提疑和互相解答。
2.帶著問題有聲回放,看后請幼兒自我解答。
第三段:
1.無聲觀看啄木鳥儲存糧食的視屏,鼓勵幼兒用合適的語句描述啄木鳥的行為。
2.教師提問:啄木鳥為什么要儲存這么多的糧食?滲透關于留鳥、候鳥的知識經驗。
3.和幼兒一起歸納啄木鳥的食物類型——雜食類。
第四段:
1.無聲觀看啄木鳥的繁衍,鼓勵幼兒描述,聯系自己和父母的關系,感悟親情。
三、單放啄木鳥啄木的鏡頭,要求幼兒模仿啄木鳥啄木的動作,體驗震顫的感受,介紹啄木鳥的頭部結構,了解每一個動物的身體結構和它生命需要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