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平汪為春
(1徐州醫(yī)學院 醫(yī)學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4;2徐州師范大學 國資辦,江蘇 徐州 221116)
接受網(wǎng)絡道德教育是一種精神活動,其最終完成是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相統(tǒng)一的結果。就是說,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無選擇地全部接納教育內容,而是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他對教育的內容由主觀的選擇,達到認同、接受,并自覺用于支配自己的行動,接受教育才得以完成??傊?,道德接受是一個系統(tǒng)過程,它由接受主體、接受客體、接受中介、接受環(huán)境四個要素構成。
網(wǎng)絡道德接受主體即是倫理教育受教育者,接受主體是選擇教育內容的依據(jù),是確立教育方式的依據(jù),是衡量教育效果的依據(jù)。因此,在實施網(wǎng)絡倫理教育時,教育者全面認識和把握接受主體的作用與特點是增強教育效果的關鍵。對接受主體不能消極被動地理解和對待,而要看到他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選擇性。主體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具有在后天的學習和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接受因式”。
“接受因式”有以下特點:它是后天形成的;它主要由世界觀、知識、思維方式、情感、意志、信念等要素構成,其中世界觀是核心;它在主體的接受過程中就像一個“把關人”,外界的文化思想信息通過它才能為主體所認可,否則就會被篩選排擠掉;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主體的認識、接受能力的強弱。
因此,我們要根據(jù)接受主體的具體思想特點設定教育內容,考慮主體的接受能力。如果設定的道德教育內容過于深奧或過于膚淺都不能收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
網(wǎng)絡道德接受客體即是教育內容,它是根據(jù)道德教育者依據(jù)網(wǎng)絡道德實踐關系發(fā)展的客觀要求、道德培養(yǎng)目標和受教育者的特點而選擇和設定的。在接受過程中,接受主體和接受客體構成對立統(tǒng)一的兩極,接受客體的功能是把網(wǎng)絡主體塑造成符合道德規(guī)范要求的網(wǎng)絡行為人,因此所設定的網(wǎng)絡道德接受客體必須是層次性和進步性的統(tǒng)一。
網(wǎng)絡道德接受中介即是教育者,它是連接主客體的媒介和橋梁,客體正是通過中介的講解、宣傳、教育才能為主體所接納。從網(wǎng)絡主體接受的角度而言,接受中介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接受中介的人格因素對主體接受的影響;二是接受中介的教育藝術對主體接受的影響。
網(wǎng)絡道德接受的主體、客體、中介均處于一定的環(huán)境中,道德接受環(huán)境對主體接受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接受環(huán)境的影響效果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潛移默化性和影響效果二重性特點。
機制本來是指機器的構造和原理,后來泛指一個工作系統(tǒng)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如競爭機制。在教育領域,教育機制是指教育內外部有關的社會要素和教育要素在與教育密切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原則下,有機結合成的一種社會與教育互動系統(tǒng)和關系結構。本文所論大學生網(wǎng)絡倫理教育機制,是指在大學生網(wǎng)絡倫理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大學生網(wǎng)絡倫理教育系統(tǒng)內外部各要素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及其調節(jié)形式。網(wǎng)絡道德的接受主體對接受中介所施加的接受客體是在其“接受因式”的作用下,通過“選擇—理解—內化”這一過程完成的。
主體是有一定主觀能動性的人,面對外來的林林總總的思想文化信息,不會也不可能全部接納,而是要對諸多思想信息進行選擇。接受主體之所以選擇或不選擇某種思想文化信息,主要是受主體的主觀需要、對信息所反映的事物的認識程度,以及“接受因式”的性質和接受能力決定的。選擇是主體接受活動的開始。
主體通過選擇,決定接受某種倫理觀,于是便開始了理解的過程。理解可分為兩種形式:同化和順應。同化是主體的接受圖式,能夠分析、把握新的思想文化信息,使之進入主體的知識框架之中;順應是主體已有的接受因式,不能分析、認識、把握新的思想文化信息,客觀的思想文化信息使主體的接受因式調整或重構新因式,最終實現(xiàn)與倫理觀的統(tǒng)一。顯然,同化只能使主體在同類知識或思想量上增加,順應才使主體增加了新的思想或知識內容。就個體的健康的網(wǎng)絡倫理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而言,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與接受知識一般不同,它要求主體對客體在理解認知的基礎上還要形成堅定的信念,并以之為指導且體現(xiàn)在自己的行為實踐中,這一過程即是個體道德品質的內化過程。它比單純的對知識的理解、接受復雜得多,堅定信念的形成并持之以恒地體現(xiàn)在自己的行為實踐中,往往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因此,內化為主體的道德品質是主體接受機制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也是網(wǎng)絡倫理教育完成的標志。
我們認為,倫理教育接受是接受主體與接受客體之間的雙向作用過程。這種作用過程是:在接受的實際運行中,主體基于自身的需要對接受客體進行試探性接觸,隨之發(fā)生感情上的移入并將自己的接受因式外化,力圖使接受客體的結構和屬性與自身的接受圖式相吻合;而客體則以自己的結構和屬性改造著主體的接受意識乃至接受因式,使之轉變舊圖式或形成新的因式。接受主體在不能同化接受客體的情形下,則按客體的結構和屬性,調整或重組自己的接受因式。最后,主體與客體發(fā)生認同、融合,客體被內化于主體的思想系統(tǒng)中,成為主體內思想道德的構成因素。
從網(wǎng)絡倫理教育接受的實際運行和結果中我們看到,接受的本質是接受主體對接受客體的認同和內化。通過認同、內化,接受既消除了接受主體主觀性的 “片面性”,又消除了接受客體客觀性的“片面性”,接受主體與接受客體在新的基礎上達到統(tǒng)一、融合,使主體與客體共處于一個新的系統(tǒng)之中,即接受主體與接受客體在主體中達到了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
網(wǎng)絡倫理教育接受過程受到來自網(wǎng)絡客體與網(wǎng)絡主體兩方面的雙重制約,即網(wǎng)絡倫理教育客體的決定性和網(wǎng)絡主體的能動性。
網(wǎng)絡主體接受客體的基本條件是客體的客觀性和內在價值性。在接受過程中,教育客體以這兩個基本條件與主體相對立,為主體的理解、接受提供了客觀依據(jù),否則,接受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育客體自身的客觀價值內容使得主體的理解、接受不是完全從主體出發(fā)、隨心所欲地進行,而是在客體所提供的回旋余地和聯(lián)想空間內進行,并且客體還不同程度地“塑造”主體,為主體轉變或創(chuàng)立新的因式提供了參考材料。對此荷蘭學者布爾曾說:“如果創(chuàng)造性解釋的方法是正確的,那么每一解說都只能反映人們自己的成見。然而,正如利科所說,要獲得一個文本的真理,就必須出讓我們自己的意蘊……我們應該提醒自己,先入之見本身也要為過去的文本所決定。就此而言,我就文本提出的問題總是為文本向我提出的問題所決定?!保?]在承認接受客體對接受活動及其結果起的作用的同時,我們必須承認接受主體的主體因素對接受活動的制約。網(wǎng)絡接受主體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的人,作為處在特定歷史情境中進行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他從出生后就被投入一定的社會文化氛圍之中,在環(huán)境的影響、社會實踐的鍛煉中及后天的習得中,使得主體的思想并非白紙一張,而是具有了內在圖式或認知結構。主體的接受活動借助其自我對客體的理解、解釋和接受,因而使接受過程又不可避免地帶上了主體的主觀性印記。布爾對此也談道:“各種成見的集群構成了我們與過去時代的紐帶。人們不能為了取悅客觀性而斬斷這條紐帶,否則過去就將變得毫無意義。”“成見構成了文化的不可摧毀的基礎。”“不是主體本身承載著傳統(tǒng),而是傳統(tǒng)通過主體而傳遞自身。”[2]承認接受主體活動及主觀因素對于接受活動及其結果的制約作用,就是堅持了在接受問題上的辯證法原則。
由此,任何具體接受活動的結果都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就其與接受客體的關系而言,“接受”是對客體的重新構造,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包含了對象的某些或全部原始內容;就其與接受主體的關系看,“接受”則反映了特定接受者的實踐狀況、知識積累、思想文化傳統(tǒng)、心理素質等,滲透著接受者的主體性和主觀性內容。任何具體的接受都是主客體的交融體。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接受主體始終起著主導作用。
總之,對網(wǎng)絡道德的“接受”問題應進行深入細致地研究,揭示出接受特點、接受過程及接受規(guī)律,等等,是增強道德教育者的教育的針對性和受教育者的道德自覺性的重要維度。
[1]徐向素.我國網(wǎng)絡立法探析[J].甘肅社會科學,2001,(06).
[2]劉韻清,何小英,付孝泉.大學生“網(wǎng)迷”心理原因透析及調適策略[J].湖南社會科學,2004,(01).
[3]馮旭平,陳超.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優(yōu)化原則及途徑[J].學術論壇,2007,(3).
[4]涂小雨.治理網(wǎng)絡道德失范的路徑選擇[N].光明日報,2007-11-18,(3).
[5]王劍.論網(wǎng)絡道德教育問題[J].江西社會科學,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