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美錦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黃龍山泥料雜談
錢美錦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丁蜀鎮(zhèn)黃龍山公園里,有一組名為“紫砂之源”的雕塑,那是表現(xiàn)一群工人在露天紫砂泥礦上作業(yè)的場景。他們有的在挖泥,有的在撬石,有的正在把紫泥放進畚箕,有的正推起狗頭車把紫砂泥運走,也有的在一旁擦著汗喝著茶。塑像造型逼真,勞動場面熱火朝天。這是一幅原始、古樸的紫砂泥開采場景。它讓人們在遐想中體味古老的陶都風韻,體味紫砂泥神奇的魅力。
去過丁蜀的人一般都知道,鎮(zhèn)西北有兩座小山丘,分別叫青龍山與黃龍山。
青龍山是座優(yōu)質的石灰?guī)r山,用以生產水泥及石灰。
黃龍山的石頭,是相當優(yōu)良的建筑用石料,但在黃龍山的砂巖復蓋之下,蘊藏著宜興陶瓷工業(yè)的更加重要原料“甲泥”。紫砂陶土主要產于甲泥礦內,紫砂天然陶土具備了制陶所必須的化學及礦物組成成份,其主要成份為石英、赤鐵礦、高嶺土、云母,類似中國南方瓷器原料的特點,屬于粘土─石英─云母系。因此不須另行調配制成,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壤強度高,干燥收縮小,有利于燒成紫砂器的前提條件。紫砂泥料分為紫泥、朱砂泥、本山綠泥等三種,而以紫泥為主。三種泥料皆可單獨成陶,又能互相摻合配制成不同色調。由礦里采掘而來的泥料,外觀類似巖石,不能用水直接膨潤,經陳腐后能風化成細碎的顆粒。傳統(tǒng)的加工方法是用石磨碾碎過篩,加水拌和后經人工翻復捶煉直至達到理想的可塑性制成成品泥,現(xiàn)在是采用拋球式雷蒙粉碎機粉碎,過篩后加水拌和經真空練泥機制成成品泥。
黃龍山還有一種今天很少能看到的泥料,叫“小煤窯朱泥”。
小煤窯朱泥產于黃龍山麓紅廟小煤礦1000米夾層處,是處于煤塊和砂巖之間的夾脂泥塊。泥層厚度僅在5公分到20公分之間。且不呈片層,只為點狀分布。這就很大程度增加了開采成本和開采難度。從50年代開始便有零星朱泥礦出產,不過產量不大。由于小煤窯朱泥粘性很強,所以開采出來,極少單獨制壺,很多都是直接加到普通紫泥或者清水泥里面,增加泥料的粘合性。
由于政府加強紫砂資源的保護,97年初小煤窯朱泥礦被封閉,采礦原址上進行了覆蓋修整,再在上面種樹,現(xiàn)在小煤窯的樹都已經成林了。
真正的原礦朱泥的價值不是市場上商品朱泥可相提并論!真正朱泥礦料為嫩黃色,燒成后作品為橙紅偏黃?,F(xiàn)今隨著朱泥礦料越來越希缺,假冒的化工料朱泥充斥市場。通常都用普通低檔紫砂礦料添加鐵紅粉使之變紅;添加玻璃水使之光亮且發(fā)鏗鏘之聲。在丁蜀農村隨處可見添加鐵紅粉的血色污水橫流。
宜興紫砂壺馳譽于國際,一直是收藏家的最愛。為了滿足壺友的收藏需要,紫砂人想方設法的去豐富紫砂陶的外觀色澤,來滿足工藝變化和創(chuàng)作設計的需要。藝人們透過把幾種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使之產生非同尋常的應用效果。大凡名家對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進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為某些名家的代名詞,也突顯了名家的藝術風格。如作品燒成后呈現(xiàn)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冷金黃、金葵黃……等多種顏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摻入粗砂、鋼砂,產品燒成后珠粒隱現(xiàn),產生特殊的質感。
當代紫砂事業(yè)一片欣欣向榮,傳統(tǒng)工藝經歷時代氣息的洗禮,正一步步在改革創(chuàng)新中尋求發(fā)展,讓我們更加細致的了解紫砂紫泥的特殊和重要性,更好的利用和保護,使宜興的紫砂事業(yè)更加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