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智慧 任曉強 劉 妍 李曉東 王 耀 戴久增 徐東平
HBV感染引起的肝細胞病變主要由機體免疫反應引起,HBV特異性細胞毒性淋巴細胞(CTL)在清除細胞內(nèi)感染病毒中起關鍵作用,同時也與肝組織的免疫病理損傷關系密切。CTL作用靶細胞是通過識別HLA-I類分子遞呈的HBV抗原表位來實現(xiàn),其對病毒的應答強度可能對乙型肝炎的進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如果反應不足,病毒難以清除而使感染慢性化。如果反應過強,引起肝細胞廣泛的嚴重損傷,從而使病情加重,嚴重者可造成肝衰竭[1]。中國人群中最常見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LA-A)基因型是 HLA-A11、A2、A24及A33,已鑒定的HBV CTL表位主要為HLA-A2限制性,其他HLA-A限制性HBV CTL表位尚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2]。我們以往的研究表明,急性乙型肝炎(AHB)較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特異性 CTL反應強度高,HBV基因型對CTL表位有較大的影響。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B)較CHB患者肝組織浸潤的CD8+T淋巴細胞顯著增高[3,4]。我們推測HBV特異性CTL表位變異與HBV感染的慢性化和重癥化相關,但目前尚未見報道。本文對HLA-A2和A11陽性的AHB、CHB和CSHB患者HBV 核心蛋白(C)和多聚酶蛋白(Pol)中的特異性CTL表位變異進行了檢測分析。
一、病例資料 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516例乙型肝炎患者,247例為HLA-A2陽性,其中AHB 67例(男52例,女15例,平均年齡37.3±11.9歲),CHB 109例(男 93例,女 16例,平均年齡 39.7±11.5歲),CSHB 71例(男 55例,女16例,平均年齡48.6±12.4歲);220例為HLA-A11陽性,其中AHB 67例(男54例,女13例,平均年齡37.9±10.7歲),CHB 107例(男92例,女15例,平均年齡39.3±13.7歲),CSHB 46例(男 40例,女 6例,平均年齡46.6±13.1歲)。其余49例患者為其他HLA-A基因型。診斷符合2000年西安會議制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標準[5]。
二、HLA-A分型 參照文獻[6]報道的方法進行HLA-A2和HLA-A11分型鑒定。利用人淋巴細胞分離液分離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嚴格按照Qiagen DNA mini試劑盒(德國,Qiagen)說明提取患者PBMC基因組DNA,按照報道的SSP-PCR法設計合成特異性引物,進行PCR擴增,1%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PCR產(chǎn)物,根據(jù)電泳條帶確定HLA-A2分型。
三、HBV C區(qū)與Pol區(qū)基因擴增 采用DNAOUT試劑(四川,天澤公司),按照說明書提取血清HBV DNA。Pol基因(nt2307-1623)橫跨了整個HBV基因組的80%,一次PCR雖然可獲得其全部序列,但敏感性較差;為了提高Pol基因PCR擴增敏感性和獲得全部C區(qū)序列,我們采用一管式巢式PCR[7]兩片段拼接法。片段 1:HBV nt3194~1797(1818bp),包括全部的S基因序列和部分 Pol基因序列;片段 2:HBV nt1777~274(1712bp),包括全部的 C 基因序列和部分Pol基因序列,片段1與片段2有295bp的重疊部分,分別PCR得到片段1和片段2后,用DNAstar分析軟件進行序列拼接,以獲得完整的Pol基因序列。
片段 1: 第一輪 引物為:P1(上游)5’-AGTCAGGAAGACAGCCTACTCC-3’,P2(下游)5’-AAAAAGTTGCATGGTGCTGG-3’;第二輪引物為:P3(上游)5’-ATCCGCAGGCCATGCAGTGG-3’,P4(下游)5’-CCAATTTATGCCTACAGCCTC-3’。第一輪反應條件為:94℃ 3min;94℃ 45sec,59℃~51℃ 50sec(每2個循環(huán)減 2℃),72℃ 100sec,10個循環(huán);94℃45sec,56℃ 50sec,72℃ 100sec,30個循環(huán);72℃7min。第二輪反應條件為:94℃ 3min;94℃ 40sec,55℃ 45sec,72℃ 90sec,35 個循環(huán);72℃ 7min。擴增片段長度為1818 bp。
片段 2:第一輪引物為:P1*(上游)5’-CTTGAGGCATACTTCAAAGAC-3’,P2* (下游)5’-TGAGGCATAGCAGCAGGATG-3’;第二輪引物為:P3*(上游)5’-GAGGCTGTAGGCATAAATTGG-3’,P4*(下游)5’-TGAGAGAAGTCCACCACGAG-3’。第一輪反應條件為:94℃ 3min;94℃ 40sec,59℃~51℃40sec(每 2個循環(huán)減 2℃),72℃ 80sec,10個循環(huán);94℃ 40sec,56℃ 40sec,72℃ 80sec,30 個循環(huán);72℃7min。第二輪反應條件為:94℃ 3min;94℃ 35sec,55℃ 35sec,72℃ 70sec,35 個循環(huán);72℃ 7min。擴增片段長度為1712bp。
四、DNA序列分析 PCR產(chǎn)物經(jīng)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和回收純化后進行DNA序列測定,測序由北京利嘉泰成公司完成。測序引物為:片段1:P5(正向)5’-CATCCTGCTGCTATGCCTCA-3’;P6(反向)5’-AGAGGTTCCTTGAGCAGG-3’,P7(正向)5’-CCTATTGATTGGAAAGTATGTC-3’,P8 (正向)5’-GACGTCCTTTGTTTACGTCC-3’;片段 2:P9(正向)5’-GGTGTCTTTTGGAGTGTGGAT-3’;P10(反向)5’-AGGGAGTTCTTCTTCTAGG-3’,P11 (正向)5’-GTGGGTCACCATATTCTTGG-3’,P12(正向)5’-TTGGTGTCTTTTGGAGTGTG-3’。選擇文獻報道的4個HLA-A2限制性和1個HLA-A11限制性的C基因特異性CTL表位以及5個HLA-A2限制性的Pol基因特異性CTL表位序列做為參考序列,用Vector NTI軟件對測定基因序列的推導氨基酸序列與參考序列進行比較。
五、HBV基因分型 根據(jù)所測定的HBV S基因序列,片段 1:在 HBV nt3194~1797 中 nt155~835 為 S基因序列。用ViursBlast軟件做相似性計算和比較以進行基因分型。
六、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AS9.0軟件對三組患者間各個表位變異的顯著性差異進行卡方檢驗,P<0.05為具有差異顯著,P<0.01為具有差異極顯著。
一、HLA-A2與HLA-A11分型的鑒定 見表1。
表1 3組患者HLA-A2/A11分型結果
二、CTL表位序列變異差異分析 在10個分析的CTL表位中檢出了不同程度的變異,B型和C型HBV基因型對一些表位的變異有明顯影響。AHB、CHB與 CSHB患者間A11:C88-96(YVNVNMGLK)表位變異發(fā)生頻數(shù)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2),而HLA-A2無顯著性差異(數(shù)據(jù)未給出)。對三組間HBV B基因型患者進行比較時,A2:P455-463和A2:P816-824表位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表3);三組間HLA-A11 B基因型患者無顯著性差異。對三組間HBV C基因型患者進行比較時,HLA-A2患者無顯著性差異(數(shù)據(jù)未給出),而A11:C88-96表位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表 2)。
表2 3組患者HLA-A11特異性CTL表位變異個數(shù)的比較
表3 3組B基因型患者HBV C蛋白和Pol蛋白HLA-A2特異性CTL表位變異(%)
三、CTL表位變異氨基酸分析 在多數(shù)變異表位中有多個氨基酸發(fā)生了替換,少數(shù)表位只有一個氨基酸發(fā)生改變,如C18-27、C115-124和P816-824表位。多數(shù)同一變異位點的替換氨基酸為同一種氨基酸(表4)。
表4 患者HBV C蛋白和Pol蛋白特異性CTL表位的主要變異氨基酸
HBV有8種基因型,我國主要以B基因型和C基因型為主,基因型對HBV感染的發(fā)病程度可能有一定的影響[8]。HBV C基因區(qū)編碼的核心蛋白是組成病毒核衣殼的主要多肽,表達形式為HBcAg;C基因區(qū)相對保守,在持續(xù)HBeAg(+)/ALT正常的免疫耐受期和病毒感染20年以上都可能沒有變異[9]。然而,C基因變異較常見于病變活動的慢性乙型肝炎[10]。Pol基因是最長的ORF,橫跨了HBV整個基因組的80%,并且與其它3個ORF相重疊。Pol蛋白翻譯起自HBV前基因組RNA,其產(chǎn)物為843個氨基酸的多功能蛋白。核心蛋白、外膜和多聚合酶蛋白都是Th和CTL細胞的靶抗原[11]。
HBV特異性CTL應答是機體清除肝細胞內(nèi)HBV的關鍵因素。CTL通過識別和結合HBV抗原表位發(fā)揮作用。CTL表位由病毒蛋白中的短肽組成,并由HLA-I類分子遞呈。CTL的特異性由T細胞受體決定,T細胞受體與HLA-I分子呈遞的病毒表位間形成互補的空間結構而具有較高的親和力,如果表位中氨基酸發(fā)生變異,則可以影響互補結構而降低與T細胞受體的親和力。研究表明病毒的CTL表位變異可能是HBV逃逸免疫應答、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的重要機制[12]。一般認為HBV特異性CTL可以通過細胞裂解與非裂解兩種方式清除感染病毒,但對影響CTL作用方式取向的因素和調(diào)節(jié)CTL反應強度的機制還未得到闡明。有研究表明,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和肝組織中浸潤的大量HBV特異性CTL細胞可通過釋放的大量穿孔素和細胞因子導致肝細胞的大量死亡[13]。然而,另有研究表明,當HBV特異性CTL應答不能控制病毒復制時,可引起大量非特異性CTL浸潤,是造成肝細胞病理損傷的主要原因[14]。因此,目前對HBV特異性CTL對乙型肝炎重癥化的影響尚不明確。
通過對較大樣本量的AHB、CHB和CSHB患者進行HBV核心蛋白和多聚合酶蛋白特異性CTL表位變異發(fā)生頻率的比較,以了解HBV特異性CTL在乙型肝炎重癥化發(fā)生中的作用。由于HBV特異性CTL表位的作用受HLA-A限制,同時某些表位在不同基因型間變異較大,我們在研究中首先通過HLA-A2和HLA-A11分型選擇陽性患者,并通過S基因測序?qū)颊逪BV基因型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急性、慢性和慢性重型肝炎HLA-A2陽性患者,表位變異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在三組HBV B基因型感染患者,P455-463和P816-824表位變異發(fā)生頻率有極顯著性差異;在三組間HBV C基因型患者,表位變異頻數(shù)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在三組HLA-A11陽性患者,C88-96表位變異發(fā)生率有顯著性差異;在三組A11陽性的HBV C基因型患者,C88-96表位變異發(fā)生頻率有極顯著性差異;在三組HBV B基因型患者,表位變異頻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組患者之間有的CTL表位變異率增高,有的則降低,提示各個表位在乙型肝炎病毒誘導的機體CTL免疫應答中的作用有所不同。文獻報道和我們以往的研究結果也發(fā)現(xiàn)在不同患者針對各個HBV抗原表位的CTL頻率和反應強度并不一致。
[1]徐東平,王福生,張玲霞.特異性CTL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作用的研究[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03,17(4):388-389.
[2]于樂成,侯金林.人類白細胞抗原限制性乙型肝炎病毒特異性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表位研究進展[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10):797-800.
[3]XU D,F(xiàn)U J,JIN L,et al.Circulating and liver resident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 actively influence the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J].J Immunol,2006,177(1):739-747.
[4]林世德,羅亞文,蘇毅,等.重型肝炎研究進展[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9,12(1):73-75.
[5]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42-345.
[6]BUNCE M,O’NEILL CM,BARNARDO MC,et al.Phototyping:comprehensive DNA typing for HLA-A,B,C,DRB1,DRB3,DRB4,DRB5 & DQB1 by PCR with 144 primer mixes utilizing sequence-specific primers(PCR-SSP)[J].Tissue Antigens,1995,46(5):355-361.
[7]白麗,王琳,徐東平,等.2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BCP 區(qū)突變分析[J]. 實用肝臟病雜志,2009,12(1):14-16.
[8]OZASA A,TANAKA Y,ORITO E,et al.Influence of genotypes and precore mutations on fulminant or chronic outcome of acut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Hepatology,2006,44(2):326-334.
[9]BLACKBERG J,KIDD-LJUNGGREN K.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after acute self-limited infection persisting for 30 years without sequence variation[J].J Hepatol,2000,33(6):992-997.
[10]BOZKAYA H,AYOLA B,LOK AS.High rate of mutation in the hepatitis B core gene during the immune clearance phas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Hepatology,1996,24(1):32-37.
[11]李梵,王慧芬,徐東平.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變與重型肝炎/肝衰竭發(fā)生的關系[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8,11(3):203-205.
[12]KHAKOO SI,LING R,SCOTT I,et al.Cytotoxic T lymphocyte responses and CTL epitope escape mutation in HBsAg,anti-HBe positive individuals[J].Gut,2000,47(1):137-143.
[13]TANG TJ,KWEKKEBOOM J,LAMAN JD,et al.The role of intrahepatic immune effector cells in inflammatory liver injury and viral control during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J Viral Hepat,2003,10(3):159-167.
[14]KONDO Y,KOBAYASHI K,ASABE S,et al.Vigorous response of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activation of CD8+T lymphocytes in fulminant hepatitis B[J].Liver Int,2004,24(6):56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