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心
正常妊娠時,母體會發(fā)生一系列生理性的改變,以適應妊娠的需要[1]。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在妊娠期首次發(fā)現(xiàn)的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是危及母嬰健康及導致圍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凝血四項是目前臨床用于判斷機體血栓形成、抗凝治療療效的常用檢則方法,對了解GDM不同妊娠期孕婦血液的凝固狀態(tài),預防產后DIC及血栓性疾病的發(fā)生均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通過檢測不同妊娠期的GDM患者及正常妊娠者凝血四項,以了解GDM患者圍生期和產褥期的凝血功能。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6年2月—2008年8月在我院產科就診的GDM患者32例(GDM組),診斷依據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3]?;颊吣挲g26~33歲,平均(29.2±2.5)歲,孕前均無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泌尿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史。以同期就診的正常孕產婦32例為正常妊娠組,無妊娠合并癥,年齡25~33歲,平均(28.5±2.8)歲。2組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75,P>0.05)。
1.2 方法 GDM組、正常妊娠組分別于其孕早期、中期、晚期及產后3 d(產褥期)取空腹靜脈血1.8 mL,加入含0.2 mL 3.2%枸櫞酸鈉抗凝劑真空管中混合均勻,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乏血小板血漿,2 h內測定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及纖維蛋白原(Fib)。PT、APTT和TT測定用磁珠凝固法,為使PT間有可比性,應用國際標準化凝血酶原時間比值INR作為PT單位。Fib測定用Clauss法,操作步驟按說明書操作,使用德國BE血凝儀,Biopool公司生產的試劑進行。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AS 9.1軟件包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各孕期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PT指標組間與時間效應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F組間= 130.06,F(xiàn)時間=30.17,均P<0.01),且分組與時間不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0.22,P>0.05);2組APTT指標組間與時間效應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F組間=447.79,F(xiàn)時間=133.13,均P<0.01),分組與時間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5.88,P<0.01);2組TT指標組間與時間效應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F組間=84.95,F(xiàn)時間=25.1,均P<0.01),分組與時間不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70,P>0.05);2組Fib指標組間與時間效應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F組間=187.05,F(xiàn)時間=330.53,均P<0.01),分組與時間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 2.84,P<0.05),見表1。
表1 2組不同孕期的凝血四項結果比較(n=32, ±s)
表1 2組不同孕期的凝血四項結果比較(n=32, ±s)
組別 孕早期 孕中期 孕晚期 產褥期PT(INR)項目APTT(s)TT(s)Fib(g/L)GDM組正常妊娠組GDM組正常妊娠組GDM組正常妊娠組GDM組正常妊娠組0.93±0.44 1.02±0.37 28.54±4.22 30.32±3.57 12.21±2.53 13.04±1.26 4.71±0.55 4.39±0.48 0.90±0.12 0.97±0.40 25.47±3.12 28.33±4.21 12.32±1.69 13.28±1.51 5.12±0.77 4.62±0.54 0.95±0.08 1.04±0.23 24.86±2.79 27.73±3.37 12.61±2.66 13.10±1.02 5.94±0.83 5.34±0.66 0.99±0.16 1.08±0.33 25.30±3.15 28.42±3.14 13.08±2.64 13.98±2.33 6.34±1.02 5.78±1.14
妊娠女性隨著孕月的增加,體內會出現(xiàn)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等一些生理、病理變化,并由此導致在妊娠期,特別是中、晚期或在分娩前后發(fā)生某些出血性、血栓性疾病[4]。PT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的改變,參與外源性凝血途徑的凝血因子主要有Ⅱ、Ⅴ、Ⅶ及Ⅹ,其中Ⅶ因子最為關鍵;APTT主要反映內源性凝血因子的改變,參與內源性凝血途徑的凝血因子主要有Ⅷ、Ⅸ、Ⅺ及Ⅻ因子,其中Ⅺ因子最為重要;Fib是內外源凝血過程的最終共同通路;TT作為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反映纖維蛋白的質和量[5]。本研究結果顯示,正常妊娠組與GDM組之間,PT、APTT、TT、Fib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孕期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組在圍生期及產褥期之間PT、TT無交互作用,表明GDM組和正常妊娠組變化趨勢相同,處理主效應有意義,考慮可能與Ⅶ因子(PT)及Fib(TT)水平顯著增加有關[6];APTT、Fib 2組在圍生期及產褥期之間交互作用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Uchikova等[7]研究結果一致。
GDM占正常妊娠3%~5%[3]。正常妊娠期,機體處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狀態(tài),這種高凝狀態(tài)對孕婦是一種生理性保護作用,尤其是凝血與纖溶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時,更有利于分娩時胎盤剝離面的止血以及子宮內膜的再生和修復。但糖尿病能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和抗凝血系統(tǒng),激活血小板和血液凝固系統(tǒng),加重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易于血栓的形成。這種高凝狀態(tài),可能給母嬰帶來極大的危害。隨著妊娠周期增加,高凝狀態(tài)不斷加重,極易引起出血和血栓性疾病[6]。因此,凝血四項的檢查可早期預測GDM患者內外源凝血系統(tǒng)的改變,有效預防GDM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Torgersen KL,Curran CA.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physiologic adaptations of pregnancy[J].Crit Care Nurs Q,2006,29(1):2-19.
[2]于健,王炎,于江,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紅細胞膜胰島素受體與胰島素抵抗[J].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07,10(3):190.
[3]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33-136. [4]嚴勇.375例妊娠晚期孕婦凝血四項測定的臨床價值[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9,6(11):858.
[5]叢玉隆,王淑娟.今日臨床檢驗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106-134.
[6]王振義.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81-110.
[7]Uchikova EH,Ledjev H.Changes in haemostasis during normal preg?nancy[J].Eru J Ob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5,119(2):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