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劉玉東
(1.方城縣城關(guān)鎮(zhèn)衛(wèi)生院; 2.方城縣中醫(yī)院 河南南陽 473200)
本資料236例患者均選擇本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高血壓科門診或住院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建議的高血壓病診斷標準,且SBP≥140mmHg以上、DBP≥90以上者。其中男性152例,女性84例;年齡最小32歲,最大78歲;病史最短1年,最長26年;屬高血壓病Ⅰ級患者110例,高血壓?、蚣壔颊?3例,高血壓病Ⅲ級患者43例。2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頭痛(脹)、眩暈、心悸、耳鳴、失眠、煩躁、腰膝酸軟等癥狀。
所有病例均在治療開始的前1d內(nèi)停服其他降壓藥物,以專人專用血壓計(標準臺式)在相對固定時間內(nèi)(一般情況上、下午各測1次)測得右上肢(殘疾人除外)肘動脈血壓,或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24h均血壓為準。并以頭痛(脹)、眩暈、心悸、失眠、耳鳴、煩躁、腰膝酸軟等為臨床主要觀察癥狀。療程為15d。臨床癥狀基本控制后,以原藥長期小劑量泡水當茶飲用,隨訪觀察1年。
自擬降壓湯的煎制與服法:方用羅布麻葉15g、田七10g(根須主佳)、葛根30g、澤瀉10g。以冷水1000mL浸泡30min,中火煎30min,取汁600mL。每日早、中、晚飯前各溫服湯藥200mL,15d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統(tǒng)計療效。服藥期間戒煙限灑,忌辛辣肥膩之品,調(diào)節(jié)工作和生活節(jié)律,保持心情舒暢。
參照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1)降壓療效評定標準:顯效:①舒張壓下降10mmHg(1.33Kpa)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②舒張壓雖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2.66Kpa)或以上,需具備其中1項。有效:①舒張壓下降不及10mmHg(1.33Kpa),但已達到正常范圍;②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10~19mmHg(1.33~2.53Kpa),但未達到正常范圍;③收縮壓較治療前下降30mmHg(3.99Kpa)以上。需具備其中1項。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2)癥狀療效評定標準:主要癥狀包括頭痛、眩暈、心悸、耳鳴、失眠、煩躁、腰酸腿軟等。顯效:上述癥狀消失。有效:上述癥狀減輕。無效:上述癥狀無變化。
236例中,顯效182例占77%,有效37例占16%,無效17例占7%,總有效率為93%。
張某,男,38歲,2008年10月12日初診。于1年前健康體檢時發(fā)現(xiàn)高血壓(168/108mmHg),間斷服用“三精斯樂平”等藥物治療,血壓控制不理想。就診時頭暈、頭痛、失眠、煩躁、面赤、多夢。舌紅、舌胖大,脈弦。檢驗、放射、心電、B超檢查無異常發(fā)現(xiàn)。門診測肘動脈血壓170/102mmHg;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24h平均血壓156/98mmHg。服自擬降壓湯,每日1劑,分3次服用。服藥3d后血壓降至138/88mmHg,臨床癥狀減輕。服藥3d后,血壓降至122/78mmHg,臨床癥狀消失。服藥至30d后將處方藥量減至1/3泡水代茶長期飲用,隨訪1年,血壓穩(wěn)定,癥狀未再復發(fā)。
王某某,女,53歲,2007年11月7日就診。頭痛、頭暈、心悸、失眠、煩躁、潮熱、面部潮紅,確診高血壓病(170/110mmHg)5年,曾口服卡托普利、依蘇、利福達等多種藥物,血壓控制欠佳,癥狀無明顯改善,且不堪西藥副反應(yīng),遂來我院就診。就診時見上述癥狀外,舌紫暗、苔白,脈弦細,血壓178/112mmHg。血生化:TL7.8g/L,TC6.4mmol/L,TG2.0/mmol/L。心電圖:QRS波及ST-T段均有明顯改變。影像顯示:主動脈弓變型及左心室豐滿。彩色多普勒顯示:左心室擴大,二尖瓣輕度反流,主動脈見多個鈣化斑點。查眼底見:Ⅲ期高血壓征象。予抑陽降壓湯,每天1劑,分3次服用。服藥1周后血壓降至134/90mmHg,上述癥狀明顯改善。服藥15d后血壓128/86mmHg,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服藥至60d將藥量減至1/3泡水代茶飲用。隨訪至今,血壓穩(wěn)定在124/80mmHg左右,其他癥狀無反復。
中醫(yī)并無高血壓病的病名,但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與中醫(yī)頭痛、眩暈、心悸、肝陽、肝風等病癥類似,病機多為陰虛陽亢(肝陽上亢),氣血壅滯。中藥自擬降壓湯選用羅布麻葉平肝潛陽,三七、葛根活血通絡(luò),佐以澤瀉利水滲濕,使陰陽平衡、氣血調(diào)暢、血壓平穩(wěn)下降,收到良好的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