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國良
(作者為《浙江日報》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公正勝于權(quán)勢
文/朱國良
公正是桿進步的標尺,是社會的晴雨計,可以衡量時代的進步,看出社會的文明,也可觀察人們的素質(zhì),考察處事的胸襟,不公平、不公正最傷人們的心,也最損社會的根基
時下,“公正”一詞頗熱。一些地方和部門出臺的制度及措施,無不崇尚“以人為本”的公允和公平,這充滿了人性的暖色,反映出時代的亮點,有著陽光的味道。顯然,公正是社會平衡的準繩,是人們行為的尺度,是實踐活動的公器,是生活游戲的規(guī)則。對人對事,惟有遵循這一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才能達到有序競爭,力促社會的進步。
有這樣一個令人感慨、使人深省的史料:基辛格從美國國務(wù)卿職位上卸任后,很想回哈佛大學工作。但這一良好愿望,卻被哈佛大學婉言謝絕了。原因是他提出不給學生上課,而不履行教授任課職責的教授,哈佛大學是不需要的。本來,有這樣的大人物加盟,是求之不得的事,哪怕引起點名人效應(yīng)也好,但是,哈佛大學卻只看求職者的任職條件,不大拘泥于資歷閱歷和社會背景,更不看重當年所擔任過的什么高級官銜。不管你是誰,資歷再老,名氣再大,只要你不給學生上課,就不聘你。據(jù)資料統(tǒng)計,哈佛大學建立300多年來已培養(yǎng)出6位美國總統(tǒng)、3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27位普利策獎得主。常言道:先有哈佛,后有美國。可以說,崇尚“以真理為友”的哈佛,一個大學新生可以對校長說:你錯了!哈佛的文化是:“思想大于權(quán)威”,其內(nèi)涵便是公平公正勝于權(quán)勢。
說到公正,常常又使人感到對人的公平最是重要,而司法公正更是一絲一毫都不能傾斜,一分一厘都不可馬虎。有個故事講的是:在德意志帝國菠茨坦威廉一世金碧輝煌的行宮前,有座破舊的磨坊驕傲地屹立著,妨礙了觀瞻。威廉一世多次派人找磨坊主協(xié)商未果,便令人強制拆遷。磨坊主憤慨之下將其告上了法院。法院“明鏡高懸”,法官依法行事,竟判國王侵犯私產(chǎn),要求賠償其損失并照原貌重建了磨坊。到了威廉二世,磨坊主的兒子因為窮困潦倒,反而求上門去,要將磨坊賣給王室,威廉二世并不借機抹去讓父親丟臉的史跡,心胸也廣大,不僅沒有借機刁難,也沒有冷喻熱諷,而是送他3000馬克,讓他將磨坊永久保留,從而使巍然的皇宮和破落的磨坊成了一大景觀。
正是司法的獨立和審判的公正,讓法律的尊嚴捍衛(wèi)著個人的財產(chǎn)。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理解,和諧首先是公平公正,這是大前提。在社會階層出現(xiàn)分化的情況下,要把社會公正作為社會整合的一條重要原則,特別要保護弱者,維護公正。而個人的物權(quán),在一個崇尚民主與法治的國度里更是至高無上的。18世紀中葉英國首相威廉?皮特在一次演講中,曾這樣形容個人財產(chǎn)的神圣:即使一個最窮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對抗國王的權(quán)威。而社會生活中的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是崇尚法律至上的自覺守法者和維護者,當自己的權(quán)利受到侵害時,就要拍案而起,采取法律范圍內(nèi)的一切可能的手段去訴求和爭取,絕不是一味的忍讓、無知的抗拒,或消極去對待,違法去抗爭。一切要在公平公正的法的大典中行為處事。
載物的不平衡,是駱駝的痛苦;對人的不公正,是社會的悲哀。公正是桿進步的標尺,是社會的晴雨計,可以衡量時代的進步,看出社會的文明,也可觀察人們的素質(zhì),考察處事的胸襟,不公平、不公正最傷人們的心,也最損社會的根基。而司法的公正更是維系大廈的支柱,如允許不法的行徑、不良的行為蟲蛀蟻啃,不啻是玩火自焚。我們應(yīng)像愛護眼珠子一樣維護這一無比神圣而又至高無上的“公正”。
(作者為《浙江日報》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