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林兵 陳昌利 繆曉青 陳 潮
(福建農林大學蜂療研究所 福建蜂療醫(yī)院,福州 350002)
蜂針療法對骨關節(jié)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臨床疑難病癥有明確而顯著的療效,正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但蜂針療法可能導致一些過敏反應,尤其是可能導致過敏性休克,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蜂針皮試是發(fā)現(xiàn)、排除高敏體質患者,防止發(fā)生如過敏性休克等嚴重過敏反應的有效方法,對提高蜂針療法安全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蜂針皮試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是皮試結果判斷準確可靠的重要保證。我們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和體會,結合蜂療同行的有關成果,制定出初步的蜂針皮試標準。
初診患者或曾經(jīng)接受過蜂針治療,但間隔一個月以上再次接受蜂針治療的患者。
曾經(jīng)發(fā)生過蜂毒過敏性蕁麻疹或胸悶、聲音嘶啞、發(fā)熱、惡寒者,可以接受蜂針治療或蜂針皮試;曾經(jīng)發(fā)生過青霉素或其他藥物過敏性休克者,應慎用蜂針治療或蜂針皮試;曾經(jīng)發(fā)生過蜂毒過敏性休克者,應嚴禁再次接受蜂針治療或蜂針皮試。
疲勞、饑餓、口渴、恐懼、寒冷等情況,可誘發(fā)蜂針皮試患者的暈針反應,發(fā)生惡心、嘔吐、心慌、大汗、乏力,甚至暈厥等癥狀,可被誤診為蜂毒過敏性休克。因此患者有上述幾種異常情況時,應采取相應的措施,疲勞患者應讓其休息,饑餓患者先進食,口渴患者先飲水,寒冷患者應添衣物保暖,不適情況消除后方可接受蜂針皮試。
蜂針皮試對預測過敏性休克的發(fā)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皮試陰性并不能完全排除過敏性休克的可能性。故應謹慎使用,嚴密觀察,并做好救治嚴重不良反應的準備,要貯備好搶救藥品如腎上腺素針劑、地塞米松針劑、強的松片劑、撲爾敏片劑等,有條件的要配備輸氧設備。
我國一般選用中蜂或意蜂進行蜂針治療,這兩種蜜蜂蜂毒成分沒有質的差別,具有相同的抗原性。選用中蜂或意蜂的皮試結果是一致的,因此皮試蜂種可任選中蜂或意蜂。
皮試部位應具備安全、易于操作、方便觀察、患者痛苦少等優(yōu)點。蜂針離心、腦近的部位發(fā)生過敏反應的幾率比較大[1],而腰部不易操作,也不方便觀察。除此之外,只能在四肢中選擇,顯然上肢比下肢皮試更易于操作。在上肢中,常用外關或內關,觀察發(fā)現(xiàn),選擇外關比內關患者所受痛苦更小[2],因此外關附近皮膚是最佳皮試部位。
皮試的目的在于用極小的劑量試探機體對皮試藥劑的敏感度,最大限度地保證機體安全,因此皮試藥劑量要顯著小于治療藥劑量才有意義。正因為如此,青霉素治療量為幾十萬甚至幾百萬u,而皮試量僅為20u。蜂針皮試也要遵循這個原則,凡是皮試留針時間太長或以其他方式導致進入體內蜂毒過多,就達不到皮試的目的。下面是我們推薦的皮試方法:
用75%的酒精在外關消毒,待酒精完全揮發(fā)后,用眼科鑷子從蜜蜂體內拔出蜂針,點刺入皮膚,隨即拔除;或醫(yī)師左手拇、食指捏住蜜蜂,將其尾部對準外關,蜇針刺入皮膚后隨即拔除,局部立現(xiàn)一小皮丘。如局部未見小皮丘,說明蜂毒并未進入機體,需重復上述操作。
酒精過敏患者可因酒精消毒原因而使紅暈直徑變大成假陽性,0.5%戊二醛代替酒精消毒皮膚,可以明顯降低皮試的假陽性率。
臨床實踐表明蜂毒過敏發(fā)生越早癥狀越重,發(fā)生越晚癥狀越輕,過敏性休克多發(fā)生在蜂毒進入機體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結合蜂毒過敏的上述特點和臨床觀察,雖然青霉素皮試的觀察時間為20分鐘,但蜂針皮試只需密切觀察15分鐘。
蜂毒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促使血漿成分外滲等作用。丘疹、紅斑直徑經(jīng)常超過1厘米,因此臨床醫(yī)師均將陽性紅斑直徑定在1厘米以上,有的甚至超出較多,如半徑大于5厘米或泛發(fā)劇烈紅腫等。
蜂針皮試反應可分為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如局部丘疹、紅斑直徑大于5厘米或出現(xiàn)偽足或伴有小水泡或局部奇癢即為“陽性”。局部未達上述標準或無上述表現(xiàn)即為“陰性”。
如出現(xiàn)蕁麻疹、頭暈、面色蒼白、乏力、發(fā)熱、惡寒、胸悶、心悸、聲嘶、惡心、嘔吐、腹痛、血壓降低等全身反應均為“陽性”。無任何全身反應為“陰性”。
局部反應或全身反應只要有一項達到陽性標準,即可判斷蜂針皮試結果為“陽性”。只有當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都為“陰性”時,蜂針皮試結果才為“陰性”。
全身反應中的頭暈、面色蒼白、乏力、血壓降低等癥狀要注意和暈針相鑒別。
“陽性”患者嚴禁接受蜂針治療;“陰性”患者可以接受蜂針治療。
蜂針皮試應該在充足的間接陽光下進行。
極少數(shù)情況下,皮試也可能導致過敏性休克,要貯備好搶救藥品,如腎上腺素和地塞米松等,蜂針醫(yī)師也應具備一定的搶救知識。如果情況緊急,必須送有條件的醫(yī)院搶救。
[1]李萬瑤.蜂針療法.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00
[2]李萬瑤.蜂針治療的皮試方法探討.中國自然醫(yī)學雜志,2003,5(4):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