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曹傳明
(山東省章丘市人民醫(yī)院,250200)
筆者自2007年以來應用自擬益腎復脈湯治療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7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將治療效果和護理措施總結(jié)如下。
本組78例患者均符合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xié)會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1]和1979年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座談會修訂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齡60~85歲,平均70.6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12年。臨床癥狀以心悸、氣短、胸悶、乏力、頭暈為主。全部病例均經(jīng)普通心電圖和24h動態(tài)心電圖明確診斷,其中有28例曾應用西醫(yī)治療無明顯效果而改用中藥治療。合并高血壓病31例,高脂血癥19例,糖尿病12例,陳舊性心肌梗死5例。
益腎復脈湯藥物組成:熟地黃15g,黃芪30g,淫羊藿10g,牛膝15g,黨參20g,丹參30g,赤芍12g,紅花10g,川芎10g,降香10g,苦參20g,甘松10g,炒酸棗仁30g,炙甘草9g。每日1劑,水煎2次,煎液合并,分早晚溫服,1個月為1個療程。加減:陽虛加熟附子10g,桂枝10g;偏陰虛黨參易太子參10g,加麥冬10g,五味子9g;痰濕偏盛加半夏10g,薤白10g,瓜蔞15g;胸痛明顯加元胡12g,郁金10g;血壓高加天麻10g,鉤藤20g;血脂高加生山楂30g;心率快加生龍骨30g(先煎),生牡蠣30g(先煎);心率慢加熟附子6g,細辛3g。治療期間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服藥1個療程后復查24h動態(tài)心電圖,同時觀察患者伴隨癥狀改善情況。
給予病人低脂、低鹽飲食,多食蔬菜、水果,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暢。要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態(tài)度和藹,做好耐心解釋,以減輕焦慮不安和恐懼心理,使患者情志舒暢,心緒寧靜,氣機條達,從而促進血液運行,心脈通暢。
療效標準[2]:顯效:臨床癥狀及早搏消失,或24h動態(tài)心電圖示早搏減少75%以上;有效:癥狀明顯改善,用藥后早搏次數(shù)較治療前減少50%以上;無效:用藥后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治療結(jié)果:顯效42例,占53.8%;有效27例,占34.6%;無效9例,占11.5%;總有效率為88.5%。
患者,男,71歲,2008年6月7日初診。既往有冠心病病史3年。半年前出現(xiàn)心悸、氣短、乏力,時感胸悶,胸部隱痛,多次心電圖檢查示室性早搏,曾服用心律平、復方丹參片等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體檢:血壓18.0/11.0kP(135/83mmHg),雙肺呼吸音清,心界無擴大,心率82次/min,第一心音低鈍,心律不齊,聞及早搏,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舌質(zhì)暗紅,舌邊有瘀點,苔薄白,脈沉細而結(jié)。心電圖示:竇性心律,頻發(fā)室性早搏,V4、V5、V6導聯(lián)ST段下移0.05mV,T波倒置。辨證為心腎氣虛,瘀血內(nèi)阻,心脈失養(yǎng)。治宜補腎益氣,活血化瘀,養(yǎng)心復脈。方用益腎復脈湯,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溫服。服藥10劑后早搏減少,心悸、氣短、胸悶、乏力等癥狀明顯好轉(zhuǎn)。后用上方化裁服1個月,諸癥消失,復查心電圖大致正常。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冠心病室性早搏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屬中醫(yī)“胸痹”、“心悸”、“怔忡”范疇。其病機為本虛標實。腎為五臟之本,陰陽之根,心腎相交,心本乎腎。本組病例均為老年患者,腎氣虧虛,則心失其資助溫養(yǎng),遂致心腎俱虛。心腎氣虛則運血無力,心腎陰虛則脈絡(luò)不利,導致血行失暢,心脈瘀阻,脈律不能正常運行跳動而致結(jié)代。故所擬治法采用心腎并治、補通結(jié)合之法,以補腎益氣養(yǎng)心治其本,活血化瘀復脈治其標。方中熟地黃、黃芪、淫羊藿、牛膝、黨參、炙甘草補腎益氣,勃發(fā)心氣運血之力;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在扶正固本基礎(chǔ)上運用丹參、赤芍、紅花、川芎活血化瘀通脈;佐以降香行氣活血?,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苦參、甘松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諸藥合用,補通并施,標本兼顧,切中病機,可使心腎氣漸足,瘀祛脈通,氣血流暢,則心悸、氣短等癥自除,室性早搏可止,同時配合心理及飲食等方面的精心護理,故對冠心病室性早搏有良好的療效。
[1]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xié)會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命名標準化聯(lián)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81,9 (11):75.
[2]陳貴廷,薛賽琴.最新國內(nèi)外疾病診療標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1: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