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人民醫(yī)院,浙江 寧波 315800)
中藥膏方起源于漢代,是根據人體不同體質,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進行組方、熬制,用于治療疾病、滋補強身的膏劑,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慢性、疑難性疾病,通過調補來增加人體精氣儲備、提高人體免疫力、平衡陰陽、恢復五臟六腑機能。膏方補中寓治、治中寓補,具有治療保健、強身健體、整體調理、預防疾病的作用,故民間有“冬令進補,來年打虎”之說。膏方藥性滋潤,濃度高、體積小、易保存、服用方便。筆者長期致力于膏方工作,現就膏方的應用、制作、貯存、服法、注意事項探討如下。
膏方不僅是滋補強壯藥品,更是治療慢性疾患的最佳劑型。膏方能調整陰陽、補益氣血,調動機體內在因素,激發(fā)與提高機體的自衛(wèi)和抗病能力,即中醫(yī)所指的“扶正祛邪”,從而達到祛病強身、抗衰益壽的目的。膏方用藥需進行中醫(yī)的辨證論治,因人而異,量身定做,對癥下藥,使人體處于“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如老年患者臟腑虛衰,久病易成瘀,多配伍行氣活血之品;高血壓患者選用龜板膠、鱉甲膠,補氣升提藥慎用;糖尿病患者可改用木糖醇矯味。對于婦科慢性疾病,如患慢性盆腔炎者,久治不愈,反復發(fā)作,可用膏方扶正祛邪并進,緩圖緩治,直至病愈;患帶下病者,多因脾腎虧虛、帶脈失約、濕邪下注所致,用膏方可以補益脾腎、固帶止帶;月經不調、閉經者,多因機體氣血不足、氣機紊亂而致病,使用膏方可以調補氣血;更年期綜合征為肝腎陰虛、陰陽失衡,用膏方滋補,可平調陰陽。據筆者統(tǒng)計,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制作膏方1 846個,以補益為主的占57.96%,治療婦科慢性病的占41.98%。運用膏方治療婦科病,是我院的特色。
一般膏方由20~40味中藥飲片加細料藥、膠類、糖類、黃酒5部分組成,藥物用量比平常處方的用量大10~20倍,一料膏方的質量約為5 000 g。我院配方人員配膏方時,一般分兩帖配藥,分兩桶煎煮,這樣有利于煎藥時有效成分的充分煎出。
將藥物和勻后,放入有蓋不銹缸桶內,加入8~10倍量的冷水完全浸沒、浸泡,浸泡時間約12 h。
我院采用中藥煎藥機煎煮,先用大火將藥液煮沸,再用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煮1~1.5 h,取出藥液;藥渣續(xù)加6倍量冷水再煎,沸后再煮0.5 h,壓榨取汁,合并藥液。若用人參、冬蟲夏草、藏紅花等貴重藥物,則不宜與他藥同煎,以免造成浪費。可用電磁爐小火另煎濃汁,于收膏時將藥汁沖入;或將人參、冬蟲夏草研成細粉,于收膏時調入膏中亦可。這可以充分發(fā)揮其藥效,但有部分患者反映口感差,有顆粒感。
將煎出的藥液再放在小火上煎煮、蒸發(fā)、濃縮,同時不斷用勺子攪動藥液,防止焦化,濃縮到一定程度時可加入單獨處理的細料藥藥液,繼續(xù)加熱濃縮,逐漸形成稠膏狀,趁熱用筷子取濃縮的藥液滴于干燥皮紙上,以滴膏周圍不見水跡為度。此謂“清膏”。
在稠膏狀的藥液中加入阿膠、龜板膠、鹿角膠等膠劑和冰糖,用小火煎熬并不斷用筷子攪拌、和勻,收膏。膏方標準為無焦臭、異味、無糖結晶析出。我院常把用于制作膏方的各類膠打成細顆粒,加黃酒浸泡,實踐證明,這既能去除膠類的腥味,又能使其在收膏時快速溶化。
膏方的貯存也很重要,若貯存不妥,極易發(fā)霉、變質,影響藥效。一般存放膏方的容器以瓷罐為宜,切不可用金屬的鍋、罐存放,以免引起化學反應。一料膏方通常可服用4~8周,儲存時間較長。因膏方中糖分含量高,且還含有動物蛋白的葷類藥,溫度高則容易發(fā)霉變質,故最好多罐存放。暫時不服用的膏方應放置于冰箱速凍箱內,近口服用的則放于冷藏箱內。
每日清晨空腹服1湯匙,或早晚空腹各服1湯匙,均用白開水和服。膏方服用劑量要根據病情或患者的身體情況和藥物性質來決定,尤其是與患者的消化功能密切相關。一般而言,服膏方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增加,如每日先服1湯匙(約5~10 g)即可,若患者消化功能正?;虿∏樾枰?,再改為早晚各服1湯匙,以加強其治療效果。一料膏方,一般要連服4~8周。
在服膏方期間,如因誤食所忌飲食,常會使膏方的療效降低,或引起不良反應。如服含有人參、黃芪等補氣膏方時,應忌食蘿卜,因蘿卜是破氣消導之品。如患者屬陽虛有寒者,忌食生冷飲食;屬陰虛火旺者,則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哮喘病者,宜忌食蝦蟹腥味等。此外,若遇感冒發(fā)熱、傷食腹瀉、月經期等,則應暫停服用。
合理運用膏方,將起到“滴水穿石”之功。各醫(yī)院在冬季紛紛推出膏方門診,但由于商業(yè)炒作和宣傳,不少市民盲目跟風服膏方,認為補藥越貴越好,其實,適合自己體質的膏方才是最好的。因此,各醫(yī)院在宣傳膏方時,應當明確告知膏方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或副反應。只有合理運用膏方,才能促進膏方的進一步發(fā)展,為人民的健康事業(yè)服好務。
[1]沈慶法,沈崢嶸.中醫(yī)膏方[M].上海: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04:1.
[2]王綿之.方劑學講稿[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