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再韓 (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 558100)
羅哌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均為常用的酰胺類局麻藥,也是臂叢神經阻滯常用的局麻藥。近年來,我們分別將甲磺酸羅哌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肌間溝臂叢麻醉中,并對三者等摩爾濃度下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進行比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3月至2010年4月我院收治需擇期手術的60例患者,按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病情評估分級均為Ⅰ~Ⅱ級。男38例,女22例;年齡18~60歲;體重50~60kg;雙上肢骨折42例(70.0%),傷后瘢痕攣縮18例(30.0%)。術前檢查均無嚴重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肝腎疾病,既往無麻醉藥過敏史。按選擇麻醉藥的不同分為A組、B組和C組,各20例。A組采用0.447%甲磺酸羅哌卡因,B組采用1%利多卡因,C組采用0.25%布比卡因。
1.2 麻醉方法 術前30分鐘肌內注射阿托品0.5mg和苯巴比妥鈉0.1g,患者入室后常規(guī)監(jiān)測血壓(BP)、心電圖(ECG)、脈搏氧飽和度(SPO2)和呼吸頻率(P),建立靜脈通路。麻醉方式:肌間溝臂叢麻醉,以前、中斜角肌間隙內略偏中斜角肌側,肩胛舌骨肌上緣定為穿刺點,常規(guī)消毒,以7號穿刺針與皮膚垂直刺入后略斜向內側緩慢進針,詢問患者有異感回抽無血液、腦脊液后,緩慢注入備好的局麻藥30ml。注藥后15分鐘單次靜脈注射芬太尼0.1mg。
1.3 觀察指標 注藥后 3、4、5、6、7、8、9、10、15、20、30分鐘時,分別對感覺運動神經阻滯進行評估,計算感覺阻滯平均起效時間和平均消退時間、運動阻滯平均起效時間和平均持續(xù)時間;記錄三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感覺阻滯平均起效時間:A組5min,B組3min,C組6min;感覺阻滯平均消退時間:A組300min,B組240min,C組320min。運動阻滯平均起效時間:A組8min,B組5min,C組10min;運動阻滯平均持續(xù)時間:A組250min,B組200min,C組270min。A組和C組上述觀察指標均接近,明顯長于B組。不良反應:B組出現頭昏、耳鳴2例(10.0%),經鼻道給氧10分鐘好轉,抽搐1例(5.0%)經面罩加壓吸氧靜注咪噠唑侖3mg后好轉;C組出現頭昏、耳鳴2例(10.0%),經鼻道給氧10分鐘好轉。
甲磺酸羅哌卡因作用時間長,麻醉效果良好,甲磺酸是有機鹽藥物的常用化合物,與羅哌卡因結合性質穩(wěn)定,結構牢固。0.447%甲磺酸羅哌卡因、1%利多卡因與0.25%布比卡因的等摩爾濃度相當[1]。本文結果顯示,0.447%甲磺酸羅哌卡因與0.25%布比卡因麻醉阻滯時間相當,且兩者作用時間明顯長于1%利多卡因,與文獻報道[2]結果一致。實施麻醉的過程中,B組有2例出現頭昏、耳鳴的輕度神經中毒癥狀,可能與布比卡因無血管收縮作用和擴散較慢有關;C組有2例也出現頭昏、耳鳴輕中度神經中毒癥狀,還有1例出現抽搐,考慮可能與利多卡因擴散速度較快有關。
[1]曾凱,林獻忠,高友光,等.甲磺酸羅哌卡因用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觀察[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6,22(12):945-946.
[2]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62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