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敏,王星果,張 營,徐建榮,顧志良
(常熟理工學(xué)院 生物與食品工程學(xué)院,江蘇 常熟 215500)
鳡(Elopichthys bambusa)屬于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雅羅魚亞科(Leuciscinae)、鳡屬.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中下游的江河湖泊中,為大型經(jīng)濟魚類之一[1].鳡性猛貪婪,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在保持水體生態(tài)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又因其肉質(zhì)鮮美,被列入大型上等食用魚類[2].近年來因環(huán)境惡化和過度捕撈等因素,鳡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已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瀕危及受威脅水生物種名錄[3].
魚類線粒體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同其他脊椎動物的線粒體DNA一樣,是細胞質(zhì)中具自主復(fù)制、轉(zhuǎn)錄和翻譯能力的共價閉合環(huán)狀雙鏈DNA,包括一條重鏈和一條輕鏈[4].魚類線粒體DNA具有分子小、結(jié)構(gòu)簡單、重組率低、進化速度快、不同區(qū)域進化速度存在差異等特點,是魚類進化遺傳學(xué)、分子生態(tài)學(xué)、遺傳多樣性及其保護生物學(xué)等研究的重要標記[5].在NADH氧化還原酶基因中,ND5基因進化速度相當快,是作為相關(guān)種群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最有用的基因之一[6].ND5基因在昆蟲的分子系統(tǒng)學(xué)中研究較多,葉維萍等[7]對中國飛蝗3亞種的線粒體12S rDNA(487 bp)和ND5(451 bp)基因的部分序列進行測定,與已知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的非洲飛蝗亞種進行序列比較,并對ND5基因以斑腿蝗科瘤喉蝗為外群重建最簡約樹,以研究它們的生物地理關(guān)系.
目前,國內(nèi)外對鳡的繁殖、養(yǎng)殖等研究較多,而對其在基因水平上的研究很少.基因庫中目前尚未有鳡線粒體ND5基因序列的報道.本研究利用相應(yīng)的引物對鳡線粒體ND5基因進行PCR擴增并克隆測序,獲得了ND5基因全序列,并對ND5基因進行堿基組成及密碼子使用情況分析,還對ND5基因進行系統(tǒng)進化分析.研究結(jié)果將為魚類其它物種的系統(tǒng)分類提供參照,又可為鳡的系統(tǒng)分類提供分子水平的證據(jù),同時也可為今后鳡的資源保護、開發(fā)和養(yǎng)殖提供相應(yīng)的理論依據(jù).
本實驗所用動物長江鳡魚來源于蘇州市長江特色水產(chǎn)繁殖工程中心,活魚宰殺后,采集其肌肉組織存放于-20℃冰箱保存?zhèn)溆?用常規(guī)苯酚-氯仿法提取鳡基因組DNA.
根據(jù)GenBank數(shù)據(jù)庫中已公布的鯉魚和斑馬魚等其他魚類線粒體基因組ND5基因側(cè)翼序列信息設(shè)計引物Gynd4F2:5-TATCCTAGCACTATGAGGTG-3,Gynd6R4:5-TGGCTGAGGATAGGGTTAAG-3.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PCR擴增在25μL反應(yīng)體系中進行:0.2μL ExTaq 酶(5U·μL-1,TaKaRa Tokyo,Japan),2.5μL 10×PCR ExTaq Buffer(with Mg2+),2μL dNTP(2.5 mmol·L-1each),上、下游引物各1μL(10μM),DNA模板(100ng/μL)1 μL,加滅菌水至25μL.PCR擴增條件為95℃變性3min;95℃ 30 Sec,60℃30Sec,72℃2min 30Sec,30次循環(huán);72℃延伸10min;4℃保存.
將PCR擴增產(chǎn)物于1%瓊脂糖凝膠電泳,并切膠回收目的片段.將回收片段克隆到pMD18-T Vector(TaKaRa大連生物公司)中,挑取陽性菌落,于LB液體培養(yǎng)基Amp+中搖菌培養(yǎng),提取質(zhì)粒,經(jīng)鑒定后將重組質(zhì)粒送往上海桑尼生物科技公司進行測序.
用DNAMAN軟件,將測得鳡ND5基因序列與參照物種ND5基因序列比對,得到它們同源性的遠近.利用Clustalx軟件,對鳡和參照物種ND5基因序列進行比對,利用MEGA 4.0軟件,用NJ法構(gòu)建分子系統(tǒng)進化樹.
采用引物Gynd4F2/Gynd6R4,擴增鳡ND5基因.擴增得到一條特異性的條帶,片段長度在2200bp左右,與預(yù)期結(jié)果相符(圖1).
圖1 PCR擴增鳡線粒體ND5基因片段M:DL-2000分子量標記1.擴增片段M:DL-2000 Marker 1、PCR amplification fragment
將上述擴增片段克隆后進行測序,得到鳡ND5基因序列全長為1836bp(GenBank登錄號:HQ844003),見圖2.四堿基含量分別為T29.6%,C26.0%,A32.9%,G11.4%,A+T含量為62.5%;密碼子第三位上堿基含量為T26.8%,C27.9%,A42.6%,G2.6%,A+T含量為69.4%,見表1.比較ND5基因總的堿基組成和密碼子第三位點的堿基組成,發(fā)現(xiàn)兩者都富含A、T,G、C含量較低,且存在反G偏倚.比較ND5基因密碼子三個位點的堿基組成,發(fā)現(xiàn)第一位點各堿基使用較為平均,沒有明顯的偏倚;第二位點富含T,含量為41.5%,存在一定的反G偏倚;第三位點A含量最高,為42.6%,有明顯的反G偏倚,含量僅為2.6%.
將鳡ND5基因核酸序列翻譯成氨基酸序列時,密碼子的使用情況如表2所示.在所有的密碼子中,UGG、CGU、CUG、CCG、CGG、AGA、AGG、GCG沒有使用到.使用頻率最高的是AUU(40.0%),其次是CUA(38.0%);除終止密碼子外,使用頻率最低的是UUG、UCG、CGC、ACG、AAG、GUG、GAG、GGG(均為1.0%).
表1 鳡ND5基因及其密碼子各位置的堿基組成及含量(%)
鳡ND5基因編碼611個氨基酸殘基的多肽,氨基酸序列見圖2.其中含量最高為Leu(15.55%),含量最低的是Cys(0.82%),見表3.
利用DNAMAN軟件,將鳡ND5基因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與草魚、鯽魚、劍尾魚、鯉魚、鰱魚、翹嘴鲌、青魚、團頭魴、鱘魚、鼠10個物種分別進行比對,得到鳡與其他物種的同源性系數(shù),結(jié)果見表4.從表中可知,鳡魚與鰱魚的堿基同源性最高(85.93%),其次是青魚,同源性為85.88%,鳡與鼠的堿基同源性最低,只有64.10%.除劍尾魚與鼠之外,鳡與其他幾個物種的氨基酸同源性都較高.
利用MEGA4.0軟件計算出各個物種間的遺傳距離,結(jié)果見表5.由表可知,鳡與鰱魚之間的遺傳距離最小,為0.135,其次是青魚,為0.139.與鼠的遺傳距離最大,為0.488.物種間兩兩比較的遺傳距離中,鰱魚和青魚的遺傳距離最小,為0.102.
利用Clustalx軟件,將鳡ND5基因與其他10個物種進行比對,再用MEGA 4.0軟件中的NJ法構(gòu)建分子進化樹.結(jié)果如圖3所示,以鼠為外群,其余10個物種為內(nèi)群,從所構(gòu)建的系統(tǒng)樹可以看出,內(nèi)群的10個物種分為2個支系,第1支系只有劍尾魚;第2支系由翹嘴鲌、團頭魴、青魚、草魚、鰱魚、鳡魚、鯽魚、鯉魚、鱘魚組成,其中前8種魚類都屬鯉形目鯉科,鱘魚屬鱘形目鱘科.在第2支系中,翹嘴鲌與團頭魴先聚為姊妹群,BCL值為93%,然后與青魚聚合,BCL值為50%,再與草魚聚合,BCL值為84%,而后與鰱魚聚合,BCL值為92%,最后與鳡聚合,BCL值為 100%;鯽魚與鯉魚聚為姊妹群,BCL值為100%;鱘魚獨立分支出來.
圖2 鳡ND5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
表2 鳡ND5基因的密碼子使用情況
續(xù)表
表3 鳡ND5基因編碼的氨基酸含量
本文分析了ND5基因的序列特征.比較基因的堿基組成發(fā)現(xiàn),A+T的含量都大于G+C,表現(xiàn)出AT的相對豐富以及GC的相對缺乏,符合動物線粒體基因組的堿基組成特點[8].比較基因密碼子三個位置堿基組成發(fā)現(xiàn),第二位上堿基都存在T偏倚和反G偏倚,第三位存在明顯的反G偏倚,說明這兩個位點對核苷酸有偏好使用.在脊椎動物中,第三位的反G偏倚主要是因為該位點的堿基在進化上選擇壓力比其他兩個位點小[9].
表4 鳡與其他物種ND5基因同源性比較
表5 不同物種ND5基因間的遺傳距離
從表5的遺傳距離可以看出,鳡與鰱魚的遺傳距離最?。?.135),其次是青魚(0.139),這與形態(tài)學(xué)上的分類[10]不盡一致.形態(tài)學(xué)上這三者同屬鯉形目鯉科,鳡魚和青魚同屬雅羅魚亞科,而鰱魚屬于鰱亞科、鰱屬.
系統(tǒng)發(fā)生樹分支大體:嚙齒目小鼠作為外群,內(nèi)群分為兩支,銀漢魚目劍尾魚為獨立的一支;另一支包括鯉形目鯉科的翹嘴鲌、團頭魴、青魚、草魚、鰱魚、鳡魚、鯽魚、鯉魚,鱘形目鱘科的鱘魚獨立分支出來,表明鯉形目和鱘形目親緣關(guān)系較近,而銀漢魚目與它們的親緣關(guān)系相對較遠,與形態(tài)學(xué)分類一致;鯉科的幾種魚類又可分為兩支,翹嘴鲌、團頭魴(鲌亞科)、青魚、草魚、鳡魚(雅羅魚亞科)、鰱魚(鰱亞科)為一支,鯽魚和鯉魚(鯉亞科)聚為姊妹群,為另一支,表明雅羅魚亞科、鲌亞科和鰱亞科之間的親緣關(guān)系很近,而鯉亞科與它們的親緣關(guān)系相對較遠.
系統(tǒng)發(fā)生樹結(jié)果與形態(tài)學(xué)分類也不完全一致,可能因為ND5基因的進化速度比較快,用于科屬間的親緣關(guān)系比較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將結(jié)合其他線粒體基因作為遺傳標記,以獲得更加客觀的系統(tǒng)分類.
圖3 由鄰接法構(gòu)建的系統(tǒng)發(fā)生樹(基于ND5基因序列)
[1]劉建康,何碧梧.中國淡水魚類養(yǎng)殖學(xué)[M].第三版.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2:750.
[2]朱寧生,陳宏溪.梁子湖中鳡魚的食性[J].水生生物學(xué)集刊,1959,(3):262-271.
[3]段辛斌,陳大慶,劉紹平,等.長江三峽庫區(qū)魚類資源現(xiàn)狀的研究[J].水生生物學(xué)報,2002,26(6):605-610.
[4]李殿香.魚類線粒體DNA研究技術(shù)在魚類系統(tǒng)中的應(yīng)用[J].山東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0,(1):60-65.
[5]郭新紅,劉少軍,劉巧,等.魚類線粒DNA研究新進展[J].遺傳學(xué)報,2004,31(9):983-1000.
[6]Kim C G,Zhou H Z,Imura Y,et al.Pattern of morph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in the leptocarabus ground beetles(Coleoptera:carabidae)as deduced from mitochondrial ND5 gene and 28S rDNA sequences[J].Mol Biol Evol,2000,17(1):137-145.
[7]葉維萍,葉海燕,盧慧甍,等.基于線粒體12SrRNA和ND5基因序列的中國飛蝗屬3亞種系統(tǒng)發(fā)育關(guān)系研究[J].昆蟲分類學(xué)報,2005,27(1):5-13.
[8]Asakawa K,Kumazawa Y,Araki T,et al.Strand-specific nucleotide composition bias in echinoderm and vertebrate mitochondrial genomes[J].J Mol Evol,1991,32(6):511-520.
[9]Noack K,Zordoya R,Meyer A.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 of the bichir(Polypterus ornatipinnis),a basal ray-finished fish:Ancient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sensus vertebrate gene order[J].Genetics,1996,114(3):1165-1180.
[10]孟慶聞,蘇錦祥,繆學(xué)祖.魚類分類學(xué)[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