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玲 吳景錄 付明 王麗霞 張新華 郝向峰
聯(lián)合應用大黃治療重度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的臨床體會
陳玲玲 吳景錄 付明 王麗霞 張新華 郝向峰
目的探討傳統(tǒng)方法聯(lián)合生大黃對重度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治療的影響。方法分析62例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1例。治療組在傳統(tǒng)方法治療外,另口服或胃管注入大黃,對照組按傳統(tǒng)方法治療。根據(jù)膽堿酯酶恢復時間、住院天數(shù)、反跳率、中間綜合征、治愈率進行比較觀察。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兩者在膽堿酯酶恢復時間、住院天數(shù)、反跳率、中間綜合征、治愈率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傳統(tǒng)方法聯(lián)合大黃是治療重度有機磷農藥中毒的理想方法。
殺蟲藥;有機磷/中毒;大黃/治療應用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AOPP)是內科常見急癥之一,并發(fā)癥多,死亡率高,其救治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死。探討AOPP的治療問題,進一步降低其病死率,一直是近年來急救醫(yī)學領域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本研究選取我院自2002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重度急性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62例進行隨機分組治療研究,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實驗62例AOPP患者,其診斷標準符合文獻[1],均為口服有機磷農藥中毒,服藥劑量為40~300 ml,平均為(130±35)ml,采用隨機分組形式將所有患者分為大黃治療組(治療組)和非大黃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31例,男15例,女16例,年齡16~71歲,平均41.16歲,其中樂果中毒10例,甲胺磷中毒16例,敵敵畏中毒5例;對照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齡17~70歲,平均41.62歲,其中樂果中毒11例,甲胺磷中毒14例,敵敵畏中毒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傳統(tǒng)綜合搶救措施,洗胃至洗出液澄清無藥味,并給予阿托品靜脈推注,碘解磷定靜脈滴注;同時利尿,降顱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重者機械通氣。治療組除上述傳統(tǒng)治療外,口服或經胃管內注入大黃(首次生大黃粉20 g,以后每次10 g溶于100 ml溫開),1次/12 h,連續(xù)3 d,控制大便3~4次/d,并據(jù)此調整用藥劑量。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對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對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α=0.05為顯著性檢驗水準。
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膽堿酯酶恢復時間、住院天數(shù)、反跳率、中間綜合征發(fā)生率和治愈率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膽堿酯酶恢復時間、住院天數(shù)、反跳率、中間綜合征發(fā)生率和治愈率比較
急性有機磷中毒是內科常見的急癥重癥,主要機理為有機磷農藥對乙酰膽堿酯酶的抑制,引起乙酰膽堿蓄積,使膽堿能神經受到持續(xù)沖動,導致一系列毒蕈堿樣、煙堿樣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嚴重者可因昏迷及呼吸衰竭而死亡[2]。搶救有機磷農藥中毒,首先必須及時將毒物排出體外,減少毒物吸收。催吐、徹底的洗胃及導瀉是有機磷農藥中毒搶救成功的基礎。傳統(tǒng)方法是洗胃給以后特效解毒劑、復能劑及對癥治療。本實驗通過傳統(tǒng)治療方法聯(lián)合使用生大黃胃內灌注進行導瀉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患者膽堿酯酶恢復時間和住院天數(shù)較傳統(tǒng)方法明顯縮短(P<0.05);而且癥狀反跳率和中間綜合征的發(fā)生率也顯著下降(P<0.05)。中醫(yī)理論認為大黃味苦性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具有清熱解毒、蕩滌六腑、活血祛瘀、推陳致新的功能?,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具有保護胃腸道黏膜屏障,抑制腸道內毒物吸收,降低腸黏膜及腸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麻痺的腸道恢復運動功能,從而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促進毒素排出體內,減輕毒素的吸收;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健胃利膽,解熱鎮(zhèn)痛及改善胃功能等作用[4]。而從本次研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大黃配合傳統(tǒng)方法治療重度急性有機磷重度是安全、有效的,所有用該方法治療患者僅有一例發(fā)生住院期間死亡,治愈率達96.77%,較對照組有明顯提高(P<0.05),在臨床應用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值得推廣。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2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800-804.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6:961-966.
[3]王一鏜.急診醫(yī)學新概念.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192-199.
[4]孫四美,杜文英.大黃治療急危重癥的觀察及護理.職業(yè)與健康,2008,24(17):710-711.
453000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
·臨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