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榮,劉立軍,何小珍
●研究報道Short Comunications
大學生體育活動中的鍛煉承諾和鍛煉堅持性研究
孫德榮1,劉立軍2,何小珍3
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對967名大學生的鍛煉承諾和鍛煉堅持性進行調(diào)查,并分析不同體育鍛煉情況的大學生在鍛煉承諾與鍛煉堅持性上的不同,結果表明,鍛煉時間、鍛煉方式、鍛煉效果和身體自我感覺的不同在鍛煉承諾和鍛煉堅持性上存在差異。
大學生;體育活動;鍛煉承諾;鍛煉堅持性
隨著年齡增大,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另外,大學生中體育鍛煉退出現(xiàn)象也日益嚴重。因此,研究大學生為什么參與和堅持身體鍛煉,理解其動機來源和活動潛在結果,即研究大學生的鍛煉承諾和鍛煉堅持性具有重要意義??陀^地從心理角度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堅持進行衡量與研究,能有效地判斷大學生是否養(yǎng)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預測大學生是否可能中途退出體育鍛煉,從而有針對性地采用干預策略維持大學生參與鍛煉的動機。
鍛煉承諾是指渴望與決心繼續(xù)鍛煉參與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1]。鍛煉承諾理論認為承諾更能體現(xiàn)行為的綜合性、運動相關性和潛在的心理狀態(tài),且承諾也被證明能增強行為參與和忠誠。在鍛煉承諾模型中,包括運動樂趣、個人投入、參與機會、參與選擇、社會約束和社會支持等6個前因變量[1],以及自愿承諾和必須承諾兩個維度[2],鍛煉承諾理論證明了個體參與體育鍛煉活動時,鍛煉樂趣、鍛煉興趣等積極情緒是激發(fā)其鍛煉行為的主要動力,在體育鍛煉中,感受到鍛煉樂趣、鍛煉興趣與個體內(nèi)在動力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感受到鍛煉無趣可能會產(chǎn)生低的內(nèi)部動機。鍛煉樂趣和個人投入可以預測鍛煉承諾的兩個維度,促進鍛煉行為堅持,而參與選擇和社會約束只能預測必須的承諾,對鍛煉行為無預測作用[2-3]。因此,在體育鍛煉中,如何使大學生感受到鍛煉樂趣,提高其鍛煉承諾,對提高大學生體育鍛煉積極性有著重要意義。
堅持性不僅是反映動機和成就行為的重要指標,而且是評價運動和體育活動中動機的標準。堅持性反映的不僅是個體實際行為及其持續(xù)性,而且更為重視個體在行為過程中的心理決策。本文將鍛煉堅持性定義為鍛煉者為達到鍛煉目的而不斷克服困難,并在鍛煉過程中表現(xiàn)出持續(xù)或持久的一種行為傾向,即長期持續(xù)、自愿地參與有規(guī)律的身體鍛煉的心理特征。
選取河北省3所職業(yè)技術學院的1 000名學生為調(diào)查對象,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當場作答與回收方式。收回有效問卷967份,男生541份,女生426份,調(diào)查對象平均年齡為(19.37± 0.24)歲。
1.2.1 參與體育鍛煉基本情況調(diào)查在有關體育鍛煉基本情況的調(diào)查中,一般都選取體育鍛煉的時間、體育鍛煉的次數(shù)、體育鍛煉的項目,體育鍛煉的方式。在本研究中,我們選取了以往研究中的體育鍛煉時間和體育鍛煉方式,并且認為身體形態(tài)的主觀認識與體育鍛煉的參與有著一定關系,同時,考察了體育鍛煉效果的自我評價不同是否和鍛煉承諾與鍛煉堅持性有關。體育鍛煉的時間分為少于15 m in、15~30 min、31 min~1 h和1 h以上;體育鍛煉方式分為單獨鍛煉、和朋友/同學一起鍛煉以及集體鍛煉;體態(tài)自我感覺分為肥胖、較胖、正常、較瘦和偏瘦;體育鍛煉效果的主觀評價分為效果很好、效果一般和沒效果。
2.1.1 體育鍛煉時間與鍛煉承諾參加體育鍛煉時間不同的大學生的鍛煉承諾得分之間是否存在差異,以鍛煉時間的自我評價不同來分析鍛煉行為背后的心理變量是經(jīng)常用來探討鍛煉時間對鍛煉承諾影響的一個常用方法,在本研究中,不同鍛煉時間的大學生的鍛煉承諾得分見表1。
表1 不同鍛煉時間大學生鍛煉承諾的指標比較
表1說明,在所有鍛煉承諾指標上,都表現(xiàn)出鍛煉時間越長,鍛煉承諾的得分越高,并且差異具有顯著性。經(jīng)posthoc檢驗發(fā)現(xiàn),在自愿承諾、必須承諾、運動樂趣、參與機會和社會約束等5個指標上,鍛煉時間少于15min的得分明顯低于15~30min、31min~1 h和1 h以上,說明鍛煉時間在15min以上的都在鍛煉承諾上的得分要明顯高于15min以下的。鍛煉承諾明顯地和鍛煉時間不同有關,鍛煉時間越長,鍛煉承諾的得分也就越高。鍛煉承諾得分越高,其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也就越長,反過來說,鍛煉時間越長,其鍛煉承諾的得分也就越高。
2.1.2 鍛煉方式與鍛煉承諾鍛煉方式不同的大學生的鍛煉承諾得分應該存在不同,按照自我決定理論的觀點,個體自主進行的活動,其內(nèi)部動機較強,也就是說,如果選擇單獨鍛煉,其鍛煉行為的來源更傾向于自身的因素,而不是外界的因素,鍛煉過程中體會到的運動樂趣、自愿承諾、個人投入也應該越多,和朋友/同學一起鍛煉也會體驗到愉快,而集體組織的體育鍛煉更多有外部壓力在里面,個體體驗到的快樂成分會降低。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鍛煉方式的大學生在必須承諾、個人投入、參與機會和社會約束等指標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其他指標上,選擇單獨鍛煉的大學生和與朋友/同學一起鍛煉的大學生的得分都要高于集體組織鍛煉的大學生,說明集體組織鍛煉時學生感覺到受到外力影響進而產(chǎn)生運動樂趣,選擇集體活動的大學生,則態(tài)度稍顯不積極。
表2 不同鍛煉方式大學生鍛煉承諾的指標比較
2.1.3 不同體態(tài)自我感覺與鍛煉承諾對自己身體形態(tài)的主觀認識可能會影響鍛煉承諾,認為自己身體形態(tài)肥胖和很瘦的大學生可能鍛煉承諾的得分都會降低,認為自己肥胖的學生的鍛煉積極性會下降,也許是因為他們本身認為自己肥胖不適于參加體育鍛煉,完不成體育鍛煉所要求的動作操作,也有可能是對鍛煉行為與身體形態(tài)改變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即看不到體育鍛煉對改變身體形態(tài)的效果,鍛煉的動機就會減弱。
從表3來看,不同體態(tài)自我感覺的大學生在必須承諾、參與機會、社會約束及社會支持指標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自愿承諾及其他鍛煉承諾指標上存在顯著差異。除在個人投入、參與選擇、社會約束指標上低于很瘦人群外,體重正常的大學生得分在各項指標上均高于肥胖者與瘦弱者。這說明肥胖者或較胖以及偏瘦或很瘦的大學生繼續(xù)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很低,其中肥胖的大學生繼續(xù)體育鍛煉的可能性最低。所以,調(diào)動肥胖者進行體育鍛煉的內(nèi)在動機是提高大學生整體鍛煉承諾的主要任務。
2.1.4 不同鍛煉效果的自我評價與鍛煉承諾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鍛煉效果的大學生鍛煉承諾只有在社會約束指標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自愿承諾及其他指標上都存在顯著差異。鍛煉效果好的大學生在各項指標上得分都高于鍛煉效果一般或沒有效果的大學生,這說明大學生在認可鍛煉給自身帶來確實利益的情況下,更容易選擇繼續(xù)體育鍛煉。
2.2.1 鍛煉時間與鍛煉堅持性在鍛煉堅持性指標上,除了在認知選擇上,不同鍛煉時間的大學生得分沒有顯著差異以外,在鍛煉堅持、鍛煉興趣、鍛煉價值和鍛煉努力等指標上,都表現(xiàn)出鍛煉時間長,得分高,且差異顯著。經(jīng)post hoc檢驗,在鍛煉堅持和鍛煉興趣上,少于15min的得分最低(見表5)。
表3 不同體態(tài)自我感覺的大學生的鍛煉承諾的指標比較
表4 不同鍛煉效果自我評價的大學生鍛煉承諾比較
表5 不同鍛煉時間大學生鍛煉堅持性的指標比較
2.2.2 不同鍛煉方式與鍛煉堅持性從表6看出,不同鍛煉方式大學生在鍛煉興趣、鍛煉價值指標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鍛煉堅持、認知選擇和鍛煉努力等指標上存在顯著差異。選擇單獨鍛煉的大學生和朋友或同學一起鍛煉的大學生在各項指標得分上均高于集體鍛煉的大學生,這說明鍛煉行為的依賴性越低,其鍛煉行為的持續(xù)性越高。
表6 不同鍛煉方式大學生鍛煉堅持性的指標比較
2.2.3 不同體態(tài)主觀感覺與鍛煉堅持性從表7看出,不同體態(tài)自我感覺的大學生在鍛煉興趣、鍛煉價值和認知選擇上不存在差異性,在鍛煉堅持和鍛煉努力指標上存在顯著差異。自我感覺正常的大學生得分除在認知選擇指標上低于胖者和瘦者外,其他指標上得分均高于胖者和瘦者,其中胖者得分又低于瘦者,這說明堅持體育鍛煉和體態(tài)有關,應著重提高肥胖者體育鍛煉行為的持續(xù)性。
表7 不同體態(tài)主觀感覺的大學生鍛煉堅持性的指標比較
2.2.4 不同鍛煉效果的自我評價與鍛煉堅持性不同鍛煉效果自我評價的大學生在鍛煉堅持性的各個指標上均存在顯著差異,自我評價效果很好的大學生的得分均明顯高于自我評價效果一般和沒效果的大學生。進而說明,自我評價沒有效果的大學生的鍛煉堅持性會降低(見表8)。
表8 不同鍛煉效果自我評價的大學生鍛煉堅持性的指標比較
積極的鍛煉承諾會影響鍛煉堅持性,鍛煉承諾的得分越高,鍛煉堅持性的得分也應該越高。不斷地參與體育活動也會提高鍛煉承諾中的樂趣、投入,降低約束等[4]。本研究中的鍛煉承諾與鍛煉堅持性的相關分析結果見表9。
表9 大學生鍛煉承諾和鍛煉堅持性的相關系數(shù)
大學生的鍛煉堅持性5個指標與鍛煉承諾中的自愿承諾、運動樂趣、參與機會、參與選擇和社會支持都存在明顯的正相關,表明自愿承諾對鍛煉堅持性有積極作用,運動中體驗到鍛煉的樂趣、提供參與的機會和對活動有所選擇,具有社會支持都能促進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持久性。而社會約束與認知選擇存在顯著負相關,即外界因素的控制會減弱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知選擇。
鍛煉承諾模型為研究持續(xù)的體育參與動機基礎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鍛煉承諾模型的提出具有3個特點[5],第一,強調(diào)某個活動的心理依附性,而非行為的實際可能性;第二,鍛煉承諾來源于認知和情感;第三,同樣水平的鍛煉承諾的個體,其行為的參與是不同的。鍛煉承諾模型來源于社會交換理論,樂趣是其核心的結構,如果個體在鍛煉中體驗到了樂趣,他參與鍛煉的堅持性就會提高,反之,如果沒有體驗到樂趣,他的鍛煉積極性也就隨之下降。因此,在鍛煉過程中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體驗是十分重要的。
(1)不同體育鍛煉時間、不同鍛煉方式、不同身體形態(tài)的主觀感覺和鍛煉效果的主觀評價與大學生的鍛煉承諾和鍛煉堅持性有不同的關系,鍛煉時間長、自主選擇鍛煉和鍛煉效果評價高的大學生在鍛煉承諾和鍛煉堅持性上的得分越高。
(2)能夠體驗到鍛煉參與中的自主決定,體驗到鍛煉的樂趣,提供參與機會和參與選擇,增加社會支持會對鍛煉堅持性有積極的影響。
[1]Scanlan T,Carpenter P,Simons J,et al.The sport commitmentmodel:Measurementdevelopment for the youth-sportdomain[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3(15):16-38.
[2]Wilson,Philip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itment and exercise behavior[J].Psychology of Sport&Exercise,2004,5(4):405-421.
[3]Konstantinos.Testing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exerciseand fitness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002,25(3):217-230.
[4]ChoosakulC,VongjaturapatN,F(xiàn)uzhong L.Thesportcommitmentmodel:An investigation of structure relationships with Thai youth athlete populations[J].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2009(13):123-139.
[5]Casper J.Demographic predictors of recreational tennis participant's sport commitment[J].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2008,26(3):93-115.
Exercise Comm itment and Exercise Adherence of Collegiate Students in Physical Activity
SUN Derong1,LIU Lijun2,HE Xiaozhen3
(1.Dept.of PE,Langfang Vocational College,Langfang 065001,China;2.Dept.of PE,Langfang Branch of Hebei Industry University,Langfang 065000,China;3.Dept.of Postgraduate,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In this paper,967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about the 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 commitment and exercise adherence,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exercise participations and different exercise commitment and exercise adherence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texercise duration,exercise style,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exercise outcomes and perceived physical shape had different scores in exercise commitmentand exercise adherence.
collegiate students;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 commitment;exercise adherence
G 804.82
A
1005-0000(2011)06-0549-04
2011-03-29;
2011-10-19;錄用日期:2011-10-25
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項目編號:10120044)
孫德榮(1969-),女,河北廊坊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心理學。
1.廊坊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部,河北廊坊065001;2.河北工業(yè)大學廊坊分校,河北廊坊065000;3.天津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天津300381。
1.2.2 鍛煉承諾的測量本量表是參考Wilson等人設計的“兩維度”問卷[2],并結合Scanlan等人的運動承諾原始量表編制的。包括自愿承諾、必須承諾、運動樂趣、參與機會、參與選擇、個人投入、社會約束和社會支持等8個分量表,共32個題目。采用1~5的5級Likert量度,5個選擇分別是“非常同意”、“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對”、“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Cronbachα系數(shù)為0.846,符合研究的要求。
1.2.3 鍛煉堅持性的測量《鍛煉堅持性量表》包括鍛煉堅持性、鍛煉價值、認知選擇、鍛煉興趣和鍛煉努力等5個分量表。問卷共20題,量表采用1~5的5級Likert量度,5個選擇分別是“非常同意”、“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對”、“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Cronbachα系數(shù)為0.837,符合研究的要求。采用Spss16.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