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錢瀾,太倉市實驗小學校長、黨總支書記。先后獲得全國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管理校長、江蘇省中小學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蘇州市名校長、蘇州市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等榮譽?!熬盼濉币詠?,主持了四個省級課題和一個國家級課題的實踐研究,領銜的《“草根化”校本研究》榮獲江蘇省首屆基礎教育改革成果一等獎。近三年來,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十多篇,獨立撰寫并出版了《平凡與卓越之間》教育文集。
【人物小傳】
每天與她呆在一起,總感覺有一份無形的壓力,因為你面對的是一位隨時可能向你提出一些你根本沒有關心或者根本沒有考慮的問題,這種壓力促使你必須用與她同步的思維和視角去審視一切。
每天與她呆在一起,又總有著一份幸福感,這份幸福來自于當你懶惰時,就會有人提醒你,當你無序時,總有人指點你,當你沮喪時,又總有人來鼓勵你。緊繃的心弦,只要呆在她的羽翼之下,就有著一種依靠。
——摘自一次非正式場合敘談中一位同伴對錢瀾校長的評價
一方面,她很低調,覺得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一些事情,有些還沒做好,比她杰出的太多太多,要學習和思考的也太多太多,以至于《江蘇教育研究》請她做封面人物時,她連連推辭,在責任編輯的多次“勸導”下才答應。另一方面,她總希望把想到的事情做到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極致,事事都追求“卓越”。
2003年8月,她重回太倉市實驗小學擔任校長,昔日知根知底的同伴們表現(xiàn)出的感情喜憂參半,他們期盼著新校長的履任可以給學校帶來新的變化,又很擔心新校長的新舉措會打破原有的平靜和平衡,他們期望這個錢瀾的“瀾”只是一種“微瀾”。更有好事者笑言:我們喜歡“錢來”,最好少一些“事來”,于是“來錢不來事”成了大家最大的期盼。
新官上任并沒有帶來“三把火”,她在觀察和醞釀,直到有一天,她與“草根化”不期而遇:一次會議(中國首屆教育科學論壇)、一篇文章(彭鋼先生的《校本研究:一種“草根化”教育研究基本規(guī)范的論證》)、一個詞語(“草根化”)讓她怦然心動,壓抑許久的激情澎湃而出——2003年12月23日,“草根化”學術沙龍正式成立,孕育良久的“草根化”校本研究以此為起點,生發(fā)、蓬勃、蔓延。
錢瀾校長把自己的管理之道概括為“服務”和“激活”,服務是一種態(tài)度,激活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分管信息化的張勤堅對學校教科研工作頗有微詞,她便在適當的時候讓張老師分管科研,她的用人理由很簡單,因為只有看到不足的人,才更容易也更有可能去修正與改變。事實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正是教科研的熏陶,讓張老師逐步成長為一名科研能手,特級教師。她的“服務”并不僅僅局限于校園,每每遇到節(jié)假日,她總會抽時間去拜訪退休老教師,用她的話說,拜訪,是一種禮節(jié),更是一次學習;她的服務還常常深入家庭,一次次參加學生家長會,與同事們一起剖析孩子們的發(fā)展情況,提出建議……激活的力量就在這一個個看似細枝末節(jié)中萌動。
她愛自己的學校,把學校當作家一樣悉心維護;她愛每一個老師,督促他們進行個人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力求讓每個人都蓄積出相當的文化修養(yǎng),遵循著“有序、有效、有風格”的路徑去追尋適切的教學高地;她更愛每一位學生,期望為孩子們提供豐富生動的課程,把他們培養(yǎng)成“有教養(yǎng)的和諧發(fā)展的現(xiàn)代小公民”。
她是一個執(zhí)著的人,只要覺得是可行的,就會義無反顧,努力排除一切困難;她又是一個有原則、心地坦蕩的人,她的原則體現(xiàn)在公私分明,她的坦蕩讓你覺得在她面前無事不可與之言;她還是一個喜歡交朋友的人,她的朋友遍布各行各業(yè),這些“資源”被她源源不斷地引入學校發(fā)展的活水之中,成為孩子們“聆聽窗外聲音”最好的老師;她還是一個多才多藝、興趣廣泛的人,特別喜歡與一群搞攝影的朋友切磋。她說:在鏡頭中看世界,是另一種風景,當我們在教育領域沉溺太深時,更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
她希望自己每天能夠進步一點點,因此閱讀和反思成為她的日課,她還時不時地會在沙龍、論壇、教師大會上與老師們分享自己的所思所得,“分享”也因此成為太倉市實驗小學最自覺也最有生命力的校本學習制度。
如今,“草根化”三個字,已經深深烙刻在錢瀾校長和每一個太倉實小人的心里,成為大家辦學和做人的重要力量。2007年8月以來,學校先后托管兩所農村小學,“草根化”又成為她構建文化融合視野中城鄉(xiāng)學校共同體的重要基礎,“草根化”的校本研究方式正不斷影響著周邊學校,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太倉教育區(qū)域高位的均衡發(fā)展。成績優(yōu)異的父親在高考前夕染了一場大病,只能成為農村鎮(zhèn)小的一位代課教師。當19歲的我走上三尺講臺的時候, 在父親感召下蟄伏著的“名師”情結一下子涌動起來,帶著更多的憧憬,開啟了教育人生的旅程。
2003年仲夏,經過城鎮(zhèn)幾所小學管理的錘煉后,我又回到了自己曾經工作和奮斗過的太倉市實驗小學擔任校長、黨支部書記,我似乎感覺到自己正在向昔日的夢想靠近。然而在面對以前的同事時,又顯得誠惶誠恐:在名校我就能成為名師嗎?該如何造就名師呢?怎樣才能把這所高起點、高平臺的省級實驗小學辦出特色、辦出影響、辦出品位?
我彷徨,我困惑!
孕育:與“草根化”結緣
草根在沃土里孕育著嶄新的生命,催發(fā)了高遠的理想,構建起對未來的美麗憧憬。
與“草根化”第一次邂逅,是2003年11月8日在蘇州舉行的“中國首屆教育科學論壇”。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高層次的學術交流活動,一場場精彩的學術報告?zhèn)鬟f給我的是一次次的強烈震撼,我與全國教育科學研究最前沿的思想有了第一次的近距離接觸,尤其被彭鋼先生的《校本研究:一種“草根化”教育研究基本規(guī)范的論證》一文深深吸引,頓覺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以“草根化”校本研究為抓手,不就能培養(yǎng)有思想、有才干、有智慧的名師嗎?
一回到學校,我即刻關注起各種媒體關于“草根化”的相關信息,環(huán)保領域和詩歌領域“草根化”發(fā)展趨向以及草根民營經濟的強勁勢頭,更堅定了我“草根的,應該也會成為主流”的信念。在我看來,草根有著清醒的自我認知,它知道自己是極為平凡普通的,城里鄉(xiāng)間、公園山野滿目皆是,所以,并不奢望人們向它投來驚艷的目光,只是默默地堅守著屬于自己的土地;草根有著頑強的生命渴望,無論何時何地,始終以一種寬廣的胸懷與樂觀的情愫去追尋天地的靈氣,給點陽光就燦爛,給點雨露就滋潤;草根還有深深的穿透力與無限的延展力,不管怎樣惡劣的環(huán)境,都能冒出頭來,爛漫成一片綠意。作為一種形象的比喻,“草根化”的校本研究更多地意味著扎根于教育實踐,扎根于學校,扎根于教師的研究。它富有鮮明的“平民性”,使教育科研走向每一位老師,人人都是研究者;具有強烈的“實踐性”,成活的土壤是學校的教育實踐,與學校的生存發(fā)展,與校長、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緊密相關;還有濃厚的“個性化”色彩,教師可以通過個性化的教育研究,形成自己獨特有效的個性化教學。這種基于學校實際的教師自己的真正有活力的科研方式,不僅具有 “共生性”,人人參與,共同發(fā)展,更有一種“內生性”,是發(fā)自教師內心的自身力量的迸發(fā)。
我精心設計有關教師發(fā)展和校本培訓的調查問卷,從中了解每位教師自我發(fā)展的需求與教育教學的困惑,在此基礎上,通過舉辦沙龍來交流思想、碰撞智慧。2003年12月23日,我和學校行政、骨干教師20多人一起圍坐在學校的會議室里,“草根化”學術沙龍正式成立。我得意地談了舉辦沙龍的目的、意義和方法,一些老師想不通:草根似乎有點低俗,怎么可以登上教育的大雅之堂?能不能擬一個叫得響的名字?對老師們的不解,我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如今,“草根”已成了時髦的語詞,但在7年前,這個詞以及它所蘊含的意義,并不能完全為我們一線的教師所接受。觀念的轉變,可以是一個自然而快樂的過程,但有時也是強行扭曲的痛苦的過程。為了保證沙龍的有序有效推進,我和全校教師一起修訂“草根化”學術沙龍的章程,并由教代會通過而成為學校的一項科研制度。集體智慧催生的章程,使沙龍?zhí)貏e有生命力,老師們自定主題,自主參與,校園里各種教育信息呈現(xiàn)出多向交流的良好態(tài)勢。我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主題的遴選和序列性策劃上,同時,對每個沙龍達成的有效信息進行整合提煉,匯編成冊,對舉辦沙龍后形成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給予表彰與獎勵?!安莞睂W術沙龍是我引領教師走向“草根化”研究的一個重要載體,更是培訓教師對教育科研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一條捷徑。
2004年底的一天,我不小心傷了腳,打上石膏的腿行動不便,思維反而更加活躍了。我在家里也堅持著與上班同樣的作息時間,學習、思考、撰寫日志。我研讀了多個版本的校本研究叢書,尋找“草根化”校本研究的突破口。一天,我把副校長、教科室主任和教導主任請到家,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草根化”學術沙龍。這次沙龍厘清了我?!安莞毖芯康姆较蚝椭攸c,同時也催生了課題研究報告的框架和思路,2005年2月,《“草根化”校本研究》被正式立項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
手捧課題立項書的我喜憂參半,喜的是學校終于有了一個非同尋常的省級重點課題,憂的是“草根化”倡導“自下而上、人人參與”,校長如何參與和引領草根化研究呢?
我擔心!我不安!
承露:讓草根積蓄力量
草根爆發(fā)嫩芽,破土而出!和煦的陽光來了,滋潤的雨露來了,沒有理由不茁壯成長啊,一種責任心,一份使命感,在生命里一天天增長!
太倉市實驗小學的教科研有著良好的傳統(tǒng),在太倉教育科研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早在“九五”期間便以學生心理為研究對象,帶動12所鄉(xiāng)鎮(zhèn)學校共同參與課題研究,起到了示范輻射作用。我必須站在高平臺、高起點上去繼續(xù)學校的教科研工作。
在教育局領導的引薦下,我有幸參加了全國第四期骨干小學校長研修班。第一次踏進了北師大的校門,我像一名大學新生充滿好奇和渴望,坐在大學的課堂,心中涌起陣陣波濤。我感慨著專家報告內容的精彩與前衛(wèi),感奮著北師大教授那種讓你每一個細胞都要激活的授課方式,感受著來自全國不同地區(qū)校長的獨特的辦學經驗。我興奮于能夠在大學的圖書館里自由閱讀;我興奮于能夠和上海、北京等名校的校長在咖啡屋爭論辦學理念;我興奮于能夠和香港的小學校長一起觀看電影《放牛班的故事》,暢談基礎教育的改革。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認真整理筆記,迫不及待地通過網絡向學校老師傳遞學習心得。我在電腦上和自己對話,從中國教育改革的藍圖想到太倉實小發(fā)展的明天。我領悟到名校一定要有名校長引領,一定要有名師支撐,校長要“研究管法”,教師要“研究教法”,基礎教育改革必須從課堂開始變革。
此次培訓,我寫下了近十萬字的筆記,論文《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思考與實踐》正式發(fā)表。由于過度投入,我得了嚴重的頸椎病,手執(zhí)鑰匙卻無法開啟家門,但是這并沒有影響我繼續(xù)學習的熱情,我痛并快樂著。
2005年8月,我校成為江蘇省教科院科研基地,我有幸結識了省教科院的一批專家學者,視界進一步敞亮起來。我主動承接著專家們陽光雨露般的關懷和專業(yè)引領,時常搜尋省教科院專家的最新論著認真閱讀反復揣摩;我做好專家與教師間的橋梁,做好理論和實踐聯(lián)系的紐帶;我還從學習專家理論轉向學習專家的研究品質、思維方式和尋求真理的精神。慢慢地,我的管理有了研究品質,也有了“走一步想三步”的思考方式,我暗暗給自己下了一個“緊箍咒”——每個學期必須有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
工作即研究、問題即研究,我用研究的眼光處理事務,工作反倒輕松起來,也有趣起來。我像一個勤奮的小學生天天晚上做自己的作業(yè)——寫草根日志。節(jié)假日,我喜歡一邊燒菜一邊思考,在燜菜的間隙,坐在廚房對面的餐桌邊,看著冒熱氣的鍋蓋,我的思維常常是最有靈感的時候。這幾年,我參加“師陶杯”的四篇獲一等獎的論文,幾乎都生發(fā)于溢著糊味的“佳肴”的餐廳。
經常學習,經常思考,經常研究,漸漸也有了些底氣,我也能突出重點地將“草根化”校本研究聚焦到“草根文化”的內涵與特征、課程與教學、教師發(fā)展和德育創(chuàng)新這幾個方面。我讓老師們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分別組成不同的課題研究小組,倡導全校教師人人做研究,人人寫草根日志和隨筆,我期望太倉實小的教師團隊在草根化的校本研修中一個個能夠破繭成蝶。
每個教師背后都有一個班級一群學生,人人研究能堅持嗎?人人研究能深入嗎?研究團隊怎么形成呢?研究怎樣促進教師發(fā)展?研究如何保證教育質量提高呢?
我思考!我追尋!
生發(fā):讓草根釋放能量
有一分能力,鋪一方綠地;有一股動力,邁一道溝坎。不搶世人眼球,永遠植根于泥土之中,扎扎實實,平平凡凡。
我從“草根化”研究走向“草根化”管理的方方面面,從倡導“自下而上,人人參與”的草根化研究走向“人人覺醒,主動成長”的草根化辦學思想的初步形成。我重新審視并詮釋了剛做校長時提出的“管理即激活、管理即服務”的管理理念。我認為,每個人都是理想和現(xiàn)實結合的生命體,都有潛在的自我發(fā)展的愿望,需要激活生長的內需和擁有生長的力量;每個教師都生活在現(xiàn)實中,需要被服務,被關懷,教育管理范疇的服務意義應該放在減少或消除阻礙教師目標達成的不利因素上;服務是為了激活,激活是為了發(fā)展。我努力用自己的科研激情激活教師的科研熱情和信心,用科研中生成的智慧服務教師,促進教育教學行為的不斷變革。
我和老師們從“走向全省實驗小學第一方陣”的愿景出發(fā),一起協(xié)商出臺了促進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游戲規(guī)則”,其中最能促進草根教師自主成長的制度有信息分享制度、項目研究制度、課程督導制度三項。我常常毫無保留地和老師們分享成長的體驗、教育理想、課程建設和兒童研究的主張。如果說信息分享制度是為了讓老師自主覺醒的話,那么項目研究制度更多的是錘煉生長力量的辦法,課程督導制度則時時督促前進的方向與步伐。教師們在合作與競爭、自主與激勵中完成了一項又一項短平快的研究任務,執(zhí)行課程、創(chuàng)生課程、研究兒童的能力明顯提高,學校也因此形成了各種研究小團隊,滿足了教育教學多樣性的需求。
時代呼喚校長要成為課程與教學的領導者,所以,我在原有行政層級管理的基礎上,在學校內部增設了另一組織層級體系:校長(課程與教學的領導者)負責培養(yǎng)獨當一面主持課題研究的學科帶頭人,每位學科帶頭人負責帶好一個研究團隊,引領好一門學科的建設,不同的團隊合力促進學校教育科研的整體發(fā)展。
我和行政團隊力求及時為不同教師的發(fā)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個性化的服務。我們策劃了“名師配導師”、“骨干拜名師”、“學科帶頭人建設青年教師發(fā)展共同體”等多層級校本培訓方式,促進人人發(fā)展。在推進研究的每個階段,我和行政團隊都要策劃成果展示活動,活動總是很注重儀式和慶典感,我期盼教師們在分享研究成果的同時,體會到收獲的快樂,體驗到專業(yè)成長的幸福、被人尊重的愉悅。譬如“草根教師展風采”、“青年教師共同體成果匯報”、“追隨與突破”名師成長系列活動等,參與的教師無不激情澎湃,有的甚至熱淚盈眶。
只有走入教師心靈的活動,才能點燃教師自主發(fā)展的欲望。我行走在激活與服務之間,有時先激活再服務,有時邊激活邊服務,有時先服務再激活。
我快樂!我奮進!
蓬勃:讓草根靈動舒展
能聆聽到草根拔節(jié)的歌聲,能感覺到草根匍匐向前的律動。草根在不停息地蓬勃生長!蓬勃著前進,蓬勃著發(fā)展!
“草根化”校本研究已經逐步深入人心?,F(xiàn)在,連總務后勤、駕駛員等等都常常把“草根”掛在嘴邊?;仡欁约旱摹安莞毖芯繗v程,我時而獨自先行,讓老師們能沿著先行者的腳步沉著前行;時而又與伙伴們同行,攜手去完成一個個研究任務;時而還會向著伙伴們迎面而來,在鼓勵與迎合之際完成任務的對接。
如今,我也敢于交流和表達了,在全省教育科研協(xié)進會上介紹“草根文化”的學校課程規(guī)劃方案,在蘇州教育科研大會上介紹“草根化”研究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經驗,在太倉市中小學校長會上推介我校開發(fā)的一系列校本課程,和上海的名校長一起分享“草根化”學術沙龍的體驗,向新加坡校長介紹中國中小學教科研的獨特做法……我體驗到了做一個有尊嚴、有追求的人的價值。
“草根化”校本研究,同時也帶來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群體蓬勃,校園中常常有一種無形的向上力量奔涌著。在每天的校園巡視時,我都會帶著相機,在快樂地行走間去捕捉師生共讀共賞、同做操同運動、同唱一支歌的情景,與我撰寫的草根日志一樣,這些大量的影像資料也成了學校一步步發(fā)展的見證,從中更感受著無比的快樂和幸福!
寫到這里,我的眼前又浮現(xiàn)出可愛、可敬且個性十足的同伴們,他們是學校欣欣向上的草根團隊中的排頭兵。
我欣賞教科室主任張勤堅的睿智和執(zhí)著,他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他對課堂教學入木三分的點評和在學校留言板上數年如一日與家長和社會互動交流的堅守,體現(xiàn)了一個有教育情懷的專業(yè)工作者的眼光和功力,他的研究團隊多次獲得“蘇州十佳網絡教學團隊”的稱號。
我特別欣賞顧燕老師對語文教學本質思考的真知灼見,她帶領她的語文研究團隊,進行了“不見自我”草根化課堂的研究,恰當定位了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形成了“退退進進,進退自如”的教學風格。
査人韻老師帶領“高數研究團隊”,進行了“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課堂教學模式探索,數學課堂發(fā)生了蛻變,細膩、嚴謹的課堂設計和學生自由靈活的發(fā)言構成了她課堂上的獨特風景,特別為她感到自豪的是教齡不長,就能和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們同臺上課。
張倩老師的“學生電子成長檔案袋”建設探索了一條課內外教育相得益彰、校內外教育有效整合的新路?!皺n案袋”激活了孩子們自主成長的意識,也激發(fā)了孩子們寫作的興趣,她的學生一年所發(fā)表的習作就超過90篇。她不厭其煩天天給45位學生回帖的行動,更是讓我感動。
王斌老師開發(fā)的主題活動深受學生喜愛,學生的探究合作意識、研究能力明顯提高,2010年他的教學成果超過了以往十年的總和,尤其是上課時的那份自信和靈動,能夠感染每一個聽課的教師和學生。
……
我感覺到周圍的世界越來越精彩,而我的“財富”也越來越豐富。我把學習經歷看成自己的財富,我把成長經歷看成自己的財富,我把“草根化”的行走方式看成自己的財富,我的教育主張是財富,我對教育堅韌、質樸的追求是財富……做“草根化”校本研究的過程就是我積累財富的過程。在不斷的實踐與思考中,在一次次凝煉與提升中,我的教育文集《平凡與卓越》也付梓印刷。
我驕傲!我自豪!
蔓延:草根文化的跨校融合
決心不可阻攔,意志不會泯滅。草根的精神就是滿懷豪情,唱響綠色的生命之歌,前進、前進!它們在深土中建設了一個又一個新家。
“草根化”校本研究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堅韌、質樸、靈動、舒展”的草根精神逐漸成為學校“草根文化”的核心。2007年8月,太倉市教育局提出讓城區(qū)優(yōu)質學校托管農村相對薄弱學校,我校率先成為試點這項改革的學校。在城鄉(xiāng)一體與教育均衡的大背景下,在自我發(fā)展的基礎上,積極引領,幫助弱勢學??焖侔l(fā)展,是一種托付,更是一種使命。我欣然接受了這項挑戰(zhàn)性的托管任務。
第一年,我和行政團隊提倡強勢推進,派出強有力的骨干教師團隊,輸出我校的草根精神,輸出“草根化”管理理念,輸出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方法,幫助農村學校建章立制,規(guī)范管理。托管成效迅速、顯著,但是這也挫傷了被托管學校行政和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一些教師私下議論,覺得有一種伊拉克被美國接管的感覺,缺少了自主發(fā)展的自由。為此,從第二年起,我們調整策略,從文化融合的視角考慮托管工作。不同的學校,必定會帶來不同的文化碰撞。這種碰撞,不是一種文化代替另一種文化,而是基于文化融合前提下的教育管理、教學實踐、教師發(fā)展和學生成長等多方面的互助、溝通和實踐。我們必須尊重各自學校原有的文化特質,互相學習,逐漸融入新的文化元素,構建共同的素質教育的主流價值觀。
2008年8月,由我主持的《文化融合視野中的學校共同體建設個案研究》正式立項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為順利開展一系列研究,我一邊搜集全國范圍內托管學校方面的經驗,一邊深入農村學校進行調查研究,尋找制約農村學校發(fā)展的瓶頸。我從學術研究的高度撰寫托管論文,將感性的管理工作上升為理性的思考。我們托管團隊成功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學習型共同體、任務性共同體和研究型共同體,創(chuàng)生了三校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徑,建構五環(huán)主題式跨校研修活動和城鄉(xiāng)學生跨校一日體驗課程,探索出一條可資借鑒的區(qū)域教育托管模式。如今用托管方式促進農村小學全面快速發(fā)展已經寫進了《太倉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歲月如歌,驀然回首,幾年來在教育科研的大道上深一腳淺一腳,讓我感慨良多??蒲谐删土宋业膲粝?,科研激發(fā)了我一個個新的憧憬。我期盼自己不斷有更深的教育理解和更有效的作為,擁有豐富的教育經歷和美好的人生體驗;我期盼每一位教師擁有“堅韌、質樸、和諧、舒展”的草根精神,孕育著生命、孕育著力量;我期盼每個班級都有鮮明的特色,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切的教育;我期盼每位學生都是大地上蓬勃的小草,沐浴著陽光和雨露,快樂成長,獲得精神的挺立和個性的張揚。我將努力攜手太倉實驗小學的老師們,為辦一所氤氳著獨特的“草根文化”的理想學校一路思考,一路前行。
草根的最終追求:
染綠我們的世界,染綠我們的事業(yè),
染綠我們的校園,染綠我們的情懷,
染綠我們千千萬萬的童心。
(錢瀾,太倉市實驗小學,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