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篇作文的初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斷地進行修改。有人說:“三分文章七分改?!备挠薪處煾?,也有學生改。事實上,作文批改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特別是在小學階段,教師對作文批改傾注了很多心血,可是有時候學生對教師的批改一知半解,不能真正領會,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墩Z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重視對學生自改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訓練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我認為擺正主導與主體的位置,堅持以點評為主,以指導學生小組批改為主,發(fā)揮群體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自改能力,就能使批改工作既保證實效,又減輕負擔,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學生習作完成后,我先提出要求,再做進一步的講解,引發(fā)學生新的好奇心,激起自改的熱情與愿望,讓學生在自改中得到樂趣,嘗到甜頭。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作文批改,以相鄰的前后座四位同學為一組,學會互改作文,取長補短,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合作,這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方法之一。具體的批改方法是這樣的:
一、綜合治理法
即把一組的作文分發(fā)給學生批改(不包括本人的作文)。具體步驟有三:第一步,在分發(fā)前,教師先瀏覽全部作文,分為甲、乙、丙三個檔次。第二步,把作文本分發(fā)到各個小組,每組四本。學生逐本閱讀,先用紅筆畫橫線標出病句,用方框圈出錯別字,再寫出批語及批分,最后寫上評改者的名字,表示負責。第三步,每位學生依次批完四本后,由小組長組織本組其他成員推薦出一篇較好的作文,寫上“推薦作文”,連同其他作文本交給教師評批(見附表一:綜合評分表)。這種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批改作文的能力,每本作文至少經過四人批改,批語及批分都比較客觀,同時教師評批“推薦作文”,并把它作為范文推薦給全班同學。作為參照的范文,可以是優(yōu)秀的例文,也可以是本次班上同學的好文章,讓學生在對比中思考,從中發(fā)現自己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優(yōu)秀的范文給其他學生以鞭策與激勵作用:為什么別人的作文會寫得那么好?我通過不斷地修改、完善也可以達到他們的水平,從而樹立學生寫作的信心,明確文章修改的方向。不管是推薦作文的小組還是被推薦作文的學生,效率與積極性大大提高。
二、分科診斷法
即把作文標準分解為“語言”“材料”“結構”“中心”四個方面,一個學生負責一個方面,寫出被批改作文在這個方面的批語及批分,并且交叉批改,每個方面有初評和復評,(見附表二:復評表)。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掌握批改標準,培養(yǎng)負責精神,并能加快批改速度。學生輪流批閱后,再發(fā)給作者,作者仔細看批改后的作文,改正錯字,病句,甚至重寫,然后對照批語寫出對自己作文的修改意見。這樣,使自己的作文每次都有明顯的進步。但是由于學生的實際作文水平差距較大,有些學生的批語難免失之偏頗,影響了一些學生的寫作情緒。因此每次習作后,教師要通覽學生習作,把握本次習作的關鍵,發(fā)現習作的共性問題之后,尋找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段落,利用投影儀展示給學生看,引導學生提出評改意見,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如何評改文章,然后重新評改習作。
三、序列批改法
即按照單元作文的要求批改作文,批改標準不涉及其他作文因素(見附表三:“消息批改表”)。這種方法強調作文訓練的整體性和階段性,突出單元作文的地位。比如人教版第五冊第二單元習作:《我熟悉的人》,要求用一件事反映人物的品質,而許多同學卻寫了兩件事,甚至多件事。顯然審題不清,我讓學生通過分析單元作文的要求發(fā)現存在的問題;然后再讓學生按文章的寫作順序、詳略安排及單元要求檢查習作,深入發(fā)掘體會。這種方法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訓練目標明確,方法集中,效果好,使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文水平都會有所提高。
以上三種方法適用于統(tǒng)一命題的大作文??砂讶?jié)語文課調到一起來上,前兩節(jié)課讓學生寫作文,后一節(jié)課為小組批改作文的時間。把作文批改和作文訓練結合起來,作為作文訓練的必要補充與延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四、趁熱打鐵法
即在講讀教學中,及時處理小練筆與語段訓練等限時作文。這類作文時間短,要求明確,能反映出講讀教學的效果。以批改本組同學的作文為主要形式,并且要求本人參與修改。同時,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進行自改。如在作文本上畫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寫上批語:“讀讀看,體會一下哪兒該停頓,試著加上逗號,使句子變得通順,好嗎?”“想想怎么表達意思才明確?”“句子太長容易出現病句,改為短句好嗎?”學生學會了改作文的方法,感到改作文“容易、有趣、活潑”,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批改,不斷積累改的經驗,懂得“文成于改”的道理,久而久之,作文技巧就會相應提高,教師的指導也就真正做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這種方法既能及時反饋信息,充分發(fā)揮“講讀文”的示范作用,又能幫助學生練好語文基本功。
五、成果展覽法
在學生的文稿初步形成后,教師組織學生審閱、編輯后,出版他們自己的作品,如在班級墻報上發(fā)表,在作文課或班會上朗誦,甚至可以組織學生編輯成班級刊物。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可以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完善文章的自改中。還可以把班級或小組中同學的優(yōu)秀習作集中起來辦手抄報,圖文并茂,相互交換欣賞,組織小組評議,請一人執(zhí)筆,寫出評析性短文,如“文苑漫步”“談談XX文的開頭和結尾”“XX作文的特色何在”等,在班級里講評,擴大教育效果。辦報形式一學期舉行一次,這種方法既能鼓勵先進,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又能增加作文的信息量,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確實,教師有效地指導學生自改作文,能使他們逐步具備自改的能力。但是,如果教師布置完寫作任務后蜻蜓點水般地交代一下應注意的問題就撒手不管了,那么學生自改作文就成了一句空話。那么,如何抓好學生自改作文的環(huán)節(jié)呢?我認為教師對經過學生自批的作文應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進行批閱,以發(fā)揮教師在小組批改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幾種嘗試法:
首先,每次作文都應該事先指導,提出明確的要求。當學生的作文交上來后,筆者要先瀏覽一遍,做到心中有數;分發(fā)時,把同一檔次的作文分在一個小組里批改,使收上來的“推薦文”具有代表性。
其次,學生在批改過程中,筆者深入到小組中去,掌握批改時的方向,抓住主要問題,引導點撥,統(tǒng)一全班思想,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改能力。同時,要教給學生正確的批改符號。一般來說,筆者嚴格要求學生使用教科書上所列出的批改符號。如更改符號、刪除符號、調換符號、添加符號、調整符號、指出錯別字的符號、畫出錯詞病句的符號、畫出好詞佳句的符號等等。
然后,學生批改過的作文交上來后,要以點帶面,抓緊進行評改工作,有選擇地評改各類作文及評語,打好作文的分數。
最后,整理資料,上好講評課。講評前要研究本次作文和作文批改中的主要傾向;分析典型例子,熟記這些例子的具體內容,有些甚至要求背出來;通過綜合分析,備好講評教案。
總之,教師的引導要與學生的自改有機、緊密地結合起來,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批、自悟、自改能力,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東浦鎮(zhèn)熱誠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