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于公歷紀元前后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fā)展,到隋唐時已達到鼎盛。而中國茶道自唐朝陸羽始創(chuàng),其后大興于世。陸羽自小在寺院中誦佛經,學習煮茶。成年后又與咬然和尚結為忘年之交。在《茶經》和《陸文學自傳》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梢哉f,中國茶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茶禪一味
茶與禪宗的結緣源于禪宗的坐、禪、定。
坐,指修行時“心注一境”,即脫離所有外物。禪,意為“靜慮”、“修心”。定,是保持內心與精神高度統(tǒng)一與平和。坐禪要求僧人閉目靜坐,參悟“苦、集、滅、道”的佛法四諦,其中“苦”為首;茶性苦,從茶苦而回甘的特性,可以幫助修行者在品茶時,品味佛法真諦,參破“苦”諦。
品茶講究一個“靜”字,講究有序的品飲,追求外在與內心的平靜統(tǒng)一;佛家的“靜悟”“三思為戒”,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身、食、息、睡眠)以及“戒、定、慧”皆是追求“靜”,二者在此不謀而合。
茶道本質是從簡單、平凡的生活中品悟出人生哲理,參禪也是通過靜思,從簡單、平凡中領悟禪理。
茶之“三德”
禪宗認為茶是一味修身養(yǎng)性的飲品,并認為茶有“三德”:
不眠:坐禪,姿勢要求身正背直,不動不搖,內心要清靜斂心,達到“輕安”,內外—體。通常坐禪一坐就是數(shù)月,僧人難免疲勞倦怠,茶具有提神醒腦的特性,因此坐禪修行“唯許飲茶”。
助消化:僧人飯后坐禪,這樣易得消化不良,飲茶可以生津化食,幫助消化。
不失:飲茶能養(yǎng)成清雅、簡樸的性情,可以幫助僧人抑制性欲,以助更好地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