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葉紹翁的七言絕句《游園不值》是一首經(jīng)典性的好詩,詩作如下:
應(yīng)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所謂游園不值即游園不遇。春天,詩人滿懷希望,興致勃勃去游園,他小心翼翼、輕輕地扣打著柴門,而且扣了老半天沒有人來開門,詩人想不讓進園應(yīng)該是主人擔(dān)心我的木頭鞋會踩壞蒼翠的苔蘚吧,但不管怎樣,碰壁后的心情該是無比的失望,第一句寫空間是因,第二句寫時間是果,第三四句是絕句寫作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春天是關(guān)不住的,詩人盡管沒有欣賞到春色滿園的勝景,但出墻來的一枝紅杏卻展現(xiàn)了春色滿園的無限風(fēng)光,這也就滿足了他游園賞春的興致,遺憾中有著更大的喜悅。
與朱熹的“萬紫干紅總是春”不同,葉紹翁的“一枝紅杏出墻來”有一以當(dāng)十之妙。
葉紹翁的“一枝紅杏出墻來”脫胎于陸游的《馬上作》:
平橋小陌雨初歇,淡日穿云翠靄浮。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
地點平橋小陌,時間是雨過天晴之際,淡淡的陽光穿過云彩,一片清翠的云氣在浮動,楊柳沒有遮掩住春天,春色斷絕卻是由于有高大的圍墻,圍墻上有一支燦爛的紅杏花。陸游的詩平鋪直敘,寫了雨,寫了云,寫了柳,寫了紅杏,盡管有景有情,然而“一枝紅杏”的意象并不突出,“墻頭”只表示方位,葉紹翁的“出墻來”則更能顯示出“一枝紅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它不只善解人意,而且以少勝多地展現(xiàn)整個春天亮麗的色彩。
陸游的詩和唐人的杏花詩有著傳承的關(guān)系。比如吳融的《杏花》:“獨唱影時臨水畔,最含情處出墻頭”,吳融另一首《途中見杏花》貝U明顯地出現(xiàn)了“一枝紅杏”,詩作如下:
一枝紅杏出墻頭,墻外行人正獨怨。
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
林空色瞑鶯先到,春淺寒香蝶未游。
更憶帝鄉(xiāng)千萬樹,澹煙競?cè)瞻瞪裰荨?/p>
此詩抒情則怨、恨滿紙,寫景則墻里墻外相隔,林空色暝,春淺香寒,黃鶯先到,粉蝶未來,眼前之景與記憶中的帝鄉(xiāng)千萬樹形成對照,言多語淺,“一枝紅杏”只是一個“由頭”。
葉紹翁的詩后來居上,言少意足,《游園不值》不只展現(xiàn)了詩人由滿懷希望到失望、到大喜過望的心理全過程,而且從“一枝紅杏”與“春色滿園”的對照中展現(xiàn)了春天是關(guān)不住的,展現(xiàn)了“一枝紅杏”的無限魅力。
鐘嶸在《詩品序》中主張寫詩要“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真正體現(xiàn)了“詩之至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