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論道,品的是茶,論的是道。茶道是東方文化,而中國人卻不輕易言道,只有將茶文化上升為茶道。大道至簡,茶道平凡而又高雅。唐代劉貞亮以“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敝悦髡烟煜轮攀俊6鴮τ诓璧酪廊皇侨收咭娙?,智者見智。
蘇東坡在《汲江煎茶》詩中寫道: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寫時聲。
枯腸未易禁散碗,坐聽山城長短更。
蘇東坡在幽靜的月夜臨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稱描寫茶境虛靜清幽的千古絕唱。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chuàng)造—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無論是莊晚芳先生茶道精神的“廉、美、和、敬”,還是“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的“和、靜、怡、真”都是天人合一的一種品茶的境界,前者其意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后者則是:“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參與中國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jīng)對弈,可獨對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yǎng)生”,僧人可“怡然自得”。這正是揭示了飲茶的真諦,在于啟發(fā)人的智慧與良知,讓人的生活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