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茶經(jīng)》可知,中國古代的茶道,至遲在唐代中葉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采茶、制茶、烹茶、飲茶,都有明確的規(guī)范,非常嚴謹。以烹茶為例,首先要求有一套特制的茶具,包括爐、釜、碾、杯、碗等。唐代茶具陸續(xù)見有出土,長安西明寺遺址曾發(fā)現(xiàn)過大茶碾,西安和平門外則發(fā)現(xiàn)過七件銀制茶盞托。唐代茶具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在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品種較為齊全。
唐代茶碗重古樸,以“類冰”“類玉”的越瓷為最佳。陸龜蒙曾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干峰翠色來”的美麗詩句,描繪越窯瓷器的瑰麗色彩。而宋代由于斗茶的出現(xiàn),以茶花沫餑較品質高下,需要碗色與茶色和諧或形成鮮明對比,因此,人們將通體施黑釉的“建盞”奉為上品。明清以后,茶之種類漸多,茶湯色澤不一,壺重便利、典雅或樸拙、奇巧,碗則爭妍斗彩,百花齊放,出現(xiàn)了“供春”“時大彬”等一些列制壺高手。
“講究器美”歷來是中國茶人的不懈追求。且不說唐代的茶圣、茶仙和宋代的貢茶使君,即便近現(xiàn)代的茶道中人,品茶也非同凡響。以老北京人來說,喝茶先要擇器,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致。茶人的這種追求,無形的推動了飲茶器皿的生產(chǎn),因此出現(xiàn)了不少蓋世珍品,如紫砂器具中的供春壺,被譽為人間魄寶。有的陶瓷飲茶器皿繪有山水、人物、花鳥、魚蟲,更有別出心裁者題詩作詞于茶具之上,彰顯詩情畫意。
中國茶具的發(fā)展,從古樸、富麗,在走向淡雅的返璞歸真的過程。精致的茶具,是一種藝術珍品,既可泡茶品茗,又能使人從中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