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堅,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并創(chuàng)辦國家甲級規(guī)劃設計單位——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推動了景觀設計學在中國的確立和發(fā)展,俞的設計作品五度獲得美國景觀設計師協(xié)會榮譽設計和規(guī)劃獎,兩次獲得國際青年建筑師優(yōu)秀獎。
我理想中的城市,首先人跟自然應該是和諧的,流水清澈,空氣干凈,人走出家門五分鐘就能走入綠色的廊道或田野。同時,這個城市又是自生產的,你的院子里養(yǎng)著羊,種著稻子和果樹,而不是一些只供裝飾的花卉和亂七八糟的亭臺樓閣。第三,這個城市應該是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自然的循環(huán)能力,而不是靠人工系統(tǒng)去控制:比如雨水能夠自然地滲入地面,而不是通過管道排走;比如污水可以通過濕地來凈化,而不是靠水處理工廠;比如建筑可以自然通風,而不需要開空調,不需要運用高科技來解決這個問題;屋頂可以養(yǎng)魚,減少溫差;地下室可以種蘑菇……第四,這個城市應該充滿人文氣息,充滿歷史感,充滿人和人之間的親切關系,人人享有自由和平等。人和城市的關系應該是很親近的,而不是像現在這么遙遠。這四個方面,綜合起來就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服務。
我并不絕對反對工業(yè)文明的產物。生態(tài)系統(tǒng)與工業(yè)文明可以不沖突,沖突是人為造成的,是因為人們對自然、對城市認識不足造成的,現代化一定跟生態(tài)相沖突?其實不是這樣。關鍵是,我們要有相融的意識和價值觀。CBD里照樣也可以存在自然系統(tǒng),央視大樓也可以用別的方式來建,而不是用這種張揚的所謂的“高科技”方式,鳥巢甚至談不上高科技,它浪費了大量的鋼材,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巨大建筑對城市都有一定的破壞力,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建。它應該考慮環(huán)境倫理,也要考慮人文精神,就是它到底是為誰而建?我所看到的北京許多巨大的建筑,好多都是無用的紀念碑式的建筑,這種建筑對城市結構和機理有較大破壞作用,它的界面是非人性的。標志性建筑一座城市可能就是一兩棟,但它可以用生態(tài)的節(jié)約的更體現人文的方式來建。
植物和水泥可以不沖突。只要節(jié)制地使用工業(yè)技術,并以人的需要為底線。人的需要其實很有限,但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所以要節(jié)制。所以我們的設計應該根據人的基本需要,而不是人的欲望,甚至是可炫耀的社會地位等。所以高層住宅、汽車、立交橋與回歸自然的建筑理念也是不沖突的,因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生活得舒適是應該的,但這種舒適應與自然相融洽,而不是高耗能式的享用。
中國正處于洶涌的城市化潮流之中,越來越多的造城運動不可避免。但要精明地設計、保護和發(fā)展城市,要回歸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以人類至上的方式。對于老城市也完全可以改進和實現這些主張。比如在下次改造馬路時,把雨水收集到綠地中去等等,通過越來越多這樣的微小改變就可以很大地改變城市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今年春節(jié)前,我給溫家寶總理寫了一份報告,關于中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別是水資源的問題?,F在中國75%的水處于被污染狀態(tài),還有地下水下降問題,棲息地消失問題。我們要用最少的土地來維護國土的生態(tài)安全,盡量減少土地用量,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動不動就建設一條三北防護林,動不動就做一個大壩、南水北調。
現在我們對待河流的態(tài)度都是害怕,所有河道都有防洪堤。但經過我們研究發(fā)現,洪水都是人為造成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防洪堤建得太多了。因為水漫過去以后沖力會很小,但我們把它壓縮起來,洪水就變得殺傷力很強。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就要把所有防洪堤都逐步去掉,變成一個真正能跟水和諧相處的環(huán)境。把洪水當成猛獸,是農業(yè)時代的觀點,而因為我們做防洪堤,很多魚類物種消失了,因為它的生存環(huán)境被人為地割斷了,棲息地消失了。
中國的城市化中較少考慮到水的問題,結果是防洪堤做得很高,意味著城市越來越危險,因為很多城市處在黃河平原、長江平原上,是緊繃的狀態(tài),完全是靠人工維持這個系統(tǒng)。同時,我們把雨水都排到海里去了,河道變成了排洪系統(tǒng),而不是滋養(yǎng)的系統(tǒng),反過來導致中國2/3的城市缺水。如果我們更好地保護中國的水系,綜合起來形成生態(tài)安全格局,這就像是保護了人的血脈系統(tǒng)。
商業(yè)的力量并不可怕,無知更可怕。所以明智的商人不可怕,明智的官員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權力,或者無知+金錢,再加上短視的利益驅動,在它們面前,明智的設計師也是無用的,這導致了中國城市目前的很多問題?,F在來看,最緊迫的就是先教育握有城市規(guī)劃權力的政府官員,讓他們接受新的理念。
景觀設計師不僅僅是要恢復自然,而且要恢復人跟自然的和諧,同時考慮到人的使用。我們不是環(huán)保運動人士,我們有環(huán)保情懷,但要為人服務。利用自然,讓自然做功,去進化和發(fā)展,讓人的干擾最小,同時人能享受到它提供的服務。
體現自然過程和歷史的城市天際線才是最美的。比如靠山的城市就保持山的城市天際線,靠海的有海的天際線,它也體現人跟自然的關系。如果把山城造成平原城市,那就不美了。做得好的城市天際線,比如香港,雖然平地有很密的高樓,但后面山還是山,看得很清楚。北京和上海的天際線都建得亂七八糟,不光是外灘不好,整個城市都高高低低,沒有任何規(guī)律。外灘的問題主要是單個建筑太雜亂了,無用的東西太多,奇特的造型太多。
現在回到核心疑問:城市,如何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我想那就是以人為中心,達到天地人神的和諧,同時這個城市要讓人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它歡迎每一個人,而不是把人視之為螻蟻。比如房價這么高,實際上是不能產生認同感的,很多人會覺得北京不是我的北京,會產生破壞欲,這是社會不安定的一個很重要原因。產生認同感,最后會上升到一種精神,你會為之付出,并信任、崇拜和依賴它,這就是城市之“神”。
(采訪/馮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