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總統(tǒng)萊赫·亞歷山大·卡欽斯基的專機飛往俄羅斯西部城市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那個在70年前埋葬了數(shù)千名波蘭警察、醫(yī)生、作家、教師和律師遺骸的幽閉之地。時至今日,這場被前蘇聯(lián)官方刻意修飾的神秘屠殺已完全解凍。而卡欽斯基的“祭奠之旅”也將為波蘭和俄羅斯歷史上這段尷尬的空白點找到最合理的注釋。
但它竟成了一場代價最慘烈的祭奠——4月10日,總統(tǒng)專機在降落過程中意外墜毀,卡欽斯基本人遇難。同時“殉葬”的還包括波蘭軍隊總參謀長弗朗齊歇克·剛果爾,陸、海、空三軍司令,以及波蘭政府和金融機構的高級官員數(shù)十人,此外還有當年“卡廷慘案”的遇難者遺屬。
將祭奠者送上祭臺,這是對70年前那個“歷史陰暗角落”太過殘酷的再現(xiàn)與詮釋。并不難想象的是。這場“新卡廷慘案”勢必將加劇波蘭民眾歷史傷口的疼痛,并形成一片難以揮去的新的陰影。正如波蘭前總統(tǒng)瓦文薩所言:“這些波蘭精英的去世是整個波蘭的不幸,其影響將是長期的?!?/p>
當歷史的傷痛與突然襲來的如魔咒般的災難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波蘭首先經(jīng)受的考驗來自內部。值得期許的是,在短暫的震驚與哀痛后,面臨前所未有的權力真空,波蘭國家機構的“自我造血”功能使這個國家的政治運轉免于混亂和動蕩。災難發(fā)生數(shù)小時后,57歲的波蘭眾議院議長科莫羅夫斯基依據(jù)憲法條款“自動”成為代理總統(tǒng),波蘭內閣隨即討論總統(tǒng)善后事宜,組織悼念活動、宣布總統(tǒng)選舉日期并成立委員會調查失事原因……一個完整的現(xiàn)代政治制度對國家運轉與公眾權益的保障發(fā)揮了莫大的作用。
而公眾的克制與理性也讓這個彌漫著悲傷氣氛的國度維系了基本的秩序。盡管大批民眾自發(fā)地前往總統(tǒng)府進行哀悼,甚至哽咽不能成語,但波蘭全國并未發(fā)生任何騷亂和重大影響的社會治安事件。這種克制與理性驅動下的公眾秩序是社會長期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結果,也是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基本表征。
這場“波蘭永遠難忘的痛”,也將勢必影響波蘭與俄羅斯夾雜著歷史恩怨、復雜民族情感以及現(xiàn)實利益糾葛的關系——尤其是在兩國政治互信不足與民間對立情緒依然強烈的前提下。災難發(fā)生后,俄羅斯迅速指定事故調查專家小組和波蘭調查小組合作,探究事故原因,并宣布4月12日為全國悼念日。
這一系列舉動在某種程度上彰顯了俄羅斯試圖消解與波蘭的一切歷史恩怨、攜手共渡時艱的努力。而對波蘭這樣一個“重視民族記憶的國家”來說,俄羅斯同樣是一個在20世紀歷經(jīng)深刻苦難并擁有沉重集體記憶的國度。俄羅斯總理普京認為:“人們不應當忘記歷史,但是也不應當憑借憤怒和仇恨并出于政治的目的來書寫歷史?!?/p>
“新卡廷慘案”讓“忘記歷史”成為一種永久的奢侈。但在不斷被強化的傷痛和輪回面前,那些理性、克制、秩序、包容與理解等人類文明的釋放,正是消解痛苦記憶并走出歷史陰影的支柱。這是這場災難留給世人的最大告慰。